公民寫手

什麼是友善環境的畜牧?─好食機友善畜牧原則

畜牧業的弊端出在「工業化」與「規模」,而非畜牧本身

朋友聽到我們在養豬,經常劈頭就問:「你們養幾隻?」

「十幾隻……」

「*︿&%#$!@#……那不算養豬吧!」…………………..

說真的,在台灣的畜牧業工業化、現代化發展之下,養豬戶動輒上百、上千頭,養豬20頭以下的農戶,根本不在農委會的畜牧場管制中!以台灣平均養豬600萬頭來說,98%來自100頭以上的飼養場,換句話說,我們平時吃的豬肉幾乎全部來自中大型飼養場。正因如此我們常常會被笑說是「養七逃」(養好玩)的。但事實上,我們養豬絕非兒戲,堅持「小規模」是為了避開畜牧工業負面影響,發展我們認為最友善環境的畜牧方式。

在世界各國遠離營養不良與蛋白質恐懼的年代後,肉食與畜牧開始遭到嚴厲的抨擊,許多醫學研究證明,過量攝取動物性脂肪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對健康有害無益。2006年聯合國農糧組織發表報告「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Livestock’s Long Shadow –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指出畜牧業蓬勃發展,造成空氣污染、氣候變遷、水資源浪費、森林砍伐等生態環境破壞,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多過汽車等運輸業,可能是全球暖化的元兇!

再加上這幾年禽流感、瘦肉精等肉品安全風波不斷,現在吃肉彷彿已成一種罪惡,不僅危害我們的健康,還會對地球造成嚴重破壞!

作為農家副業的傳統畜牧

但是如果我們回想那個家家戶戶都有養著幾頭豬,要等上大半年才能在祭祀慶典一嘗肉靡的艱苦年代;畜牧為台灣農家副業,大家利用田間剩餘農作、蕃薯、香蕉莖、米糠,混著餿水養豬、養雞,雖然只算是農家貼補現金之用,稱不上是「畜牧業」,但卻可以充分利用在地作物與殘羹剩飯,不需要進口大量穀物作為飼料,動物排泄沖入水塘或田間作為肥料循環,不用昂貴的污水處理設備,更談不上溫室氣體排放!

這麼說並不是天真推崇過去、希望所有畜牧業退回原始,而是希望讓大家看到畜牧業的弊端其實出在「工業化」與「規模」,而非畜牧本身。

友善環境畜牧,美味與環境兼顧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發現高雄田寮的傳統農牧文化依稀由存時,感到興奮異常!(詳文可參考:窮鄉僻壤的好滋味:田寮肉食文化)。比起農耕,田寮高鹽土壤與起伏丘陵更適合放牧,返鄉從農的朱大哥說,1970年代當台灣農村各地開始規模化養豬時,田寮的小朋友們每天放學後還得「上山放羊」,砍牧草、銀合歡給羊吃……。

許多人因為留戀著傳統方式養出的肉類滋味,不辭辛苦蒐集剩餘農作、殘羹剩飯來餵食,至今還是放著幾十隻雞、幾頭豬與羊,等牠們一點一滴慢慢成長。田寮傳統放牧給我們許多靈感,不過真正使我們付諸行動發展「友善環境畜牧」,還是放牧肉那齒頰留香的甘甜滋味。由於飼料來源多樣化,牲畜吃著隨季節變換的五穀蔬果、野生蟲草,植物豐富多樣的香味物質轉化儲存在脂肪中,加上飼養時間長,肉質Q彈多汁不軟爛,散發成熟風味。

香甜好料理的友善畜牧豬肉

類似「少吃肉、吃好肉」的概念日漸風行,讓我們逐漸意識到小型畜牧也有發展空間,開始思考「友善環境畜牧」的可能性。仔細研究發現,為了避開工業化畜牧弊端,「縮小飼養規模」將是唯一選擇,唯有飼養「適量」牲畜,才有可能使用在地剩餘食物餵食,排泄物可供植物循環利用,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

類似「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概念,藉由降低外界輸入,充分利用動物與植物的營養循環,在確保環境資源永續的前提下,創造符合人類食物與經濟需求的農業系統。考量國外許多資料與台灣現實情況,我們認為友善環境的畜牧方式應該符合下列條件:(整理自Sustainable Table網站”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 The Basics,與IFOAM網站”Notes on organic animal husbandry)

友善環境畜牧架構圖

  • 適量飼養
    牲畜數量決定了畜牧方式,在友善環境的前提之下,飼養數量與下列四個條件有關:「在地取食」、「排泄循環」、「肉品安全」、「動物福利」。不同於一般畜牧業中,飼養數量取決於動物賣出後的經濟收益,與每隻動物可以安全長大的最小面積。友善環境畜牧的飼養數量取決於農民手邊可以取得的食物資源以及土地資源,不希望農民大筆舉債興建畜舍或大量購買進口穀物作為飼料,而是充分運用在地資源循環。
  • 在地取食
    友善環境畜牧希望能夠擺脫進口飼料的問題,盡量提高牲畜在地取食的比率。目前台灣畜牧業有90%仰賴進口的基改玉米與黃豆作飼料,飼料商再添加骨粉、魚粉、抗生素等,製成配方飼料(feeding)販售,但除了基因改造的風險之外,配方飼料還有抗生素濫用、資材來源不明,可能利用動物屍體製成(狂牛病就是這樣發生的)等等弊端,加上近年油價攀升,進口穀物價格必將有去無回。因此「在地取食」成為友善環境畜牧的重點工作。老實說,我們也曾經天真的也以為動物只要在野外低頭吃草就可以長大,但無奈台灣沒有如此放牧條件,多數牲畜還是倚賴農民餵食。友善畜牧的食材來源主要如下:
  1. 剩餘與淘汰的農作物:蕃薯、芋頭、香蕉莖、碎米。
  2. 野生植物:牧草、銀合歡,還有動物自己尋覓的各種野草。
  3. 廚餘餿水:蒐集鄰近社區的餐廳、學校等特定來源的剩飯剩菜,煮滾殺菌後餵食。
  4. 上述不足時再以大麥片(無基改風險)補充。

盡量取食在地,降低基因改造的進口穀物飼料

  • 排泄循環
    動物排泄物可作為腐食性生物的養分來源,如糞金龜等,或由微生物發酵分解進入土壤,成為植物的養分,就是早期「豬屎尿」作肥的原理。但是若要讓自然循環來處理排泄物,就必須維持低密度飼養,讓雞屎、豬屎尿可以迅速被土壤吸收分解,而不堆積逸臭。
  • 動物福利
    畜牧動物雖然終將成為盤中飧,但仍有許多方式可以促進他們的生存福利,「讓動物能充分發揮天性以降低壓力」就是重要的指標之一。例如雞夜晚眼睛看不見,需要棲息在高處,因此雞舍最好提供棲息架。豬的天性則是挖土,用牠長長的鼻子一直往下挖,找尋蚯蚓或蟲子,或者是來個泥土澡;羊則喜歡漫步在草原中自行嚼草覓食,生病的羊還會找自己找藥草醫治。另外,熟齡飼養也是我們堅持的原則,讓動物有機會自然生長成熟,而非為了換取現金而急著將幼年牲畜出售。屠宰方式則是盡量找尋「快速」、「衛生」的場地與方式,避免長途運送的壓力,讓動物迅速屠宰分切,加上低溫設備,保持肉品新鮮。
  1. 適當環境讓動物發揮天性
  2. 熟齡飼養,雞隻飼養6~12個月,豬隻飼養8~15個月
  3. 人道屠宰:避免長途運輸、迅速屠宰、低溫處理、真空包裝

散發天性的小豬

  • 肉品安全

現代人非常重視肉品安全,但卻總是盲目地尋找各種貼有各種安全標章的肉品。事實上,只要上述的友善畜牧指標達成時,高品質與安全的肉品自然隨之而來,何需強求?開闊的飼養空間將低疾病的發生率、在地取食避開飼料添加物中的藥物與抗生素,更增添肉品風味。人道屠宰與低溫處理則確保肉品在分切過程中不受微生物污染,保持鮮度與口感。詳細可參考文章:冷凍豬肉不新鮮? 破解溫體豬肉大迷思

真空包裝冷凍肉品

經過這麼多分析與定義,大家知道我們真的不是養著玩的!而是真心希望「友善環境畜牧」能在台灣生根發展,對抗畜牧工業必然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