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米颱風讓彰化以南的農地成為汪洋,讓田間花生全成花生湯,截至今 (30)日上午 11 點,受損面積為 1821 公頃,為目前受颱風衝擊最深的雜糧作物。雲林為花生重鎮,其中元長花生農深受颱風所害,花生恐減產 1/4。
《上下游》巡遍花生田,一眼望去,幾乎僅剩羸弱的殘苗零星在田間,強光曝曬後逐漸凋萎。縱使花生苗存活率較高,也因淹水讓土壤濕黏、病菌增加,往後照護更為艱難,不論續耕或復耕都要花費更多成本。但仍有花生農卯足全力,為了家計準備再拚一次,「最後誰的量多,誰就是贏家」。
申請救助者應接不暇,鄉長睡在鄉公所四天
午後,元長鄉公所大門口前擺放數排鐵椅,一位又一位農民翻閱手中的文件,焦急地等候公所人員指示,他們皆是颱風肆虐後、前來申請天災救助的農民。
「早上還更多,門口排滿人」,公所人員見農民躁動不安,神情無奈卻也不忍苛責。颱風帶來前所未見的強風豪雨,元長鄉連馬路都淹水兩天,所有農田都遭蹂躪,無一倖免。
元長鄉公所農業課課長莊淞麟在公所任職近 10 年,直言凱米颱風造成元長鄉農業災情「是最大的一次」。他指出,農業課自上週六(7 月 27 日)安排農民依照鄰里前來申請天災救助,每天鄉公所 8 點上班,農民往往 7 點就來候位。
農業課深陷勘災與辦理救助的輪迴,他也為此連日過午夜才結束工作,又要清晨 5 時到田間勘災,「鄉長還直接在鄉公所睡四天」。
元長花生恐減產 1/4
而元長鄉申請天災救助的農作裡,以花生為大宗。莊淞麟說明,花生是元長鄉重要雜糧,通常會分春作與秋作,秋作多為 7 月陸續種下花生,並在年底採收。此刻正是「尷尬的時間點」,不少農民剛種下花生,田間的花生籽或苗株就因颱風至少泡水兩天,折損率極高。
莊淞麟表示,元長鄉每年平均種植 2000 公頃花生,鄉公所受理的受災面積約 500 公頃,換算無收益面積則約 350 公頃,但近日天氣轉為晴朗高溫,田間倖存的苗株因體弱多病,更易死亡,花生受害面積勢必攀升,「保守估計減產 25%」。
初種就遇颱風,復耕花生代價高
莊淞麟表示,田間花生遭颱風摧殘後,農民通常有三條出路:放棄秋作、趁時節尚早再度復耕、或轉作其它作物。但花生農若種下花生,目前每分地不含人力成本就超過 5000 元,而天災救助僅提供每分地 3000 元,農民不再種植就一定會虧損,「都會建議他們復耕」。
但復耕或轉作之路都很艱辛,莊淞麟坦言,農田因風雨而泥濘不堪,農民要等田地較乾燥後才能重新整地,屆時要再花一筆代耕費。而花生籽因今年春作產量較少,價格明顯上升,農民復耕花生的成本沈重。
假若轉作玉米等其它雜糧,雖能控制成本,但會造成未來國產花生量更少,價格易攀升,他擔憂消費者、加工廠會傾向使用進口花生,打擊國產花生產業。
種籽被泡爛,倖存幼苗等著枯萎
吳新斛耕作花生超過 40 年,他開車帶著《上下游》記者在元長鄉各處察看,一一指出淹水退去後,不同花生田的樣態。許多花生田田畦若沒留下中間播種的痕跡、或是零星病懨的幼苗,彷彿尚未種植。
他表示,決大部分的花生田都在颱風過境時至少淹水兩天,花生籽、幼苗被沖走,泡爛,殘存在田區的比例低、也活不久,農民續種只會入不敷出,除了耕鋤,別無選擇。
亦有不少花生田幼苗比例較高,但多倒伏無力、葉片灰白,吳新斛指出,颱風讓花生苗植株衰弱、潛藏傷口,天氣又快速由潮濕雨天變高溫晴天,田間易孳生許多病媒菌,花生苗卻無力抵抗。這種田看似有苗,卻只會慢慢枯萎,農民也只有耕鋤一途。
當田區排水較好,苗株死亡比例不高,花生農繼續耕作還有機會收成。吳新斛說明,這種「癩痢田」能否有收益,端看後續蒼天心情:折損率停損在 40% 以內,花生農還有機會損益兩平;反之天候時雨時晴,增加苗株死亡,花生農就將入不敷出。
在眾多慘狀不一的花生田間,偶能看到田畦上的花生苗整齊鮮綠茂密,彷彿沒受颱風侵襲。吳新斛解釋,那些田多為地勢比四週高、土質排水極佳,所以雨停後,田間淹水就快速流光,花生苗受害程度最小。然而一趟下來,記者只看到兩塊「天選之地」,更多的是植株在田間消殞的慘狀。
未播種就逃過一劫?淹水延宕生產排程
在一片泥濘之間,有少數花生田幸運躲過這次浩劫。吳新斛說明,部分花生農尚未播種,反未受到颱風波及,不過所有田都難逃淹水命運,會讓田間病菌更易孳生,不論是續耕、復植還是新植,控制花生病害的難度都會更高。
元長鄉雜糧產銷班第 19 班班長陳秋米因還沒播種花生,並未受颱風干擾。不過她指出,現在風雨剛過,田裡都是泥濘,也不宜整土、耕種,只能等陽光慢慢曬乾土壤。
但愈晚種植花生,生長期較會落在低溫、少陽光的冬季,不利植株累積養分,花生品質易下降。她仍在觀望田間變化,若播種時間延後太久,「可能這一期就不種了」。
陳秋米說明,產銷班約有 10 公頃花生田,不少班員就因颱風而損失慘重,整班的產量目前仍下降 30%,班內黑金剛花生產量勢必減少,收成花生品質也可能較差。因產銷班有跟百貨等通路契作,她擔憂今年無法繳交足量的花生,但面對天候無常、除了隨機應變,「再多憂心好像也沒用」。
獲益機率僅 1/3,為了家計賭下去
回到吳新斛的花生處理廠,一家人全員出動,先用脫殼機把春作的花生破殼,篩出種籽後,揀選良好的種籽,於日後補植、復耕時使用。
吳新斛解釋,家中每年約種植 3 公頃花生田,亦會租田或代耕以支撐家計。而這次颱風侵擾,雖有天災補助,他已損失數萬元,還不包含許多田區苗株耗損率偏高,未來收成難計算。
吳新斛細數,花生田不含工錢,從整田、播種、施肥施藥、收成等,目前每公頃成本至少 14 萬,再加上颱風帶來的虧損,若要重新種植花生,代表 3 公頃的地收穫超過 50 萬元才有機會打平。
面對龐大的收入目標與更艱困的種植環境,他卻打算繼續補植花生,並非他好賭,而是生計所逼,「我家有 11 口要養,怎能不種?」
「最後誰量多,誰就是贏家」
吳先生退伍後就返鄉,跟著吳新斛種植花生也十幾年,認為這次的颱風豪雨,損害前所未見。但他們沒時間憂慮,乃因現在趕緊耕鋤、復耕,都還有機會捲土重來,一家人卯足全力準備花生籽,將收益寄望在後續生產順利。
以目前受損情形來看,吳先生認為「價格上升 50% 才能攤提成本」,但巨幅調漲價格恐無法讓消費市場接受,反而轉向購買低價進口花生。與其擔憂未來的花生價格,不如想盡辦法提高產量,「最後誰量多,誰就是贏家」。
農業課:希望農業部多支持國產花生產業
莊淞麟觀察,現在元長從農人口老化,花生農 70 歲都屬『壯年』,老農面對這次颱風的破壞多是聽天由命;相對年輕的農民則忿忿不平,並希望政府多給予支持。但此刻下一步要如何走,沒有一位花生農有共識。
莊淞麟認為,天災救助有其必要,但希望農業部更支持國產花生產業,如研擬花生農業保險,並長期輔導花生農願意透過投保分散風險;或是補貼後端業者、通路與花生農契作,用契約維持收購價,鼓勵農民穩定生產花生。
他強調,近年農業部不斷推廣台灣應提升雜糧自給率,設法多保障花生農生計,才能增加產業遇到天災時的韌性。
如果真國產花生販售,兩倍價格我也願意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