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豬一年進口1萬6千公噸,多進入加工、傳統市場、小吃攤,消基會:食藥署應揭露流向

台灣 2021 年允許美國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數量逐年上升,2023 年進口已達 16,313 公噸,是否有如實標示?引發消費者關注。

消基會今(29)日公布含豬肉食品標示查驗結果,抽樣 600 件食品中僅有 2 件標示含美國豬肉,質疑美豬有改標、洗產地之嫌。食藥署回應,截至今年 7 月抽驗市售豬肉食品超過 23327 件,使用美豬的產品有 489 件,比例約 2.1%,並無發現問題。

《上下游》發現,美豬多前往加工廠、傳統市場或小吃攤,作成產品多元,從中西式香腸到包子、滷味都有。記者採訪店家,業者表示,進貨時包裝箱上會註明豬肉來源國,但作成滷味後,品項多很難標示。食藥署坦言,衛生單位未必能觸及所有業者,若消費者有疑義可直接通報。

夜市攤販製作滷味,多數未標示原料來源國。(攝影/孫維揚)

美豬進口量上升,「豬肉」比「其他可食部位」攀升幅度更大

台灣進口豬肉量近年持續攀高,2021 年為 82519 公噸,2023 年增加至 124446 公噸。今年截至 8 月 28 日,進口豬肉量也達 70604公噸。

其中美豬進口總量也向上成長,因萊豬衝擊消費者信心,2022 年僅進口 2579.05 公噸,但是到了 2023 年則飆升至 16313.93 公噸。

值得注意的是,豬肉進口統計分成「豬肉」與「其他可食部位」,其中兩年「豬肉」的增幅明顯比「其他可食部位」明顯,由 2021 年的 922 公噸 飆至 11557公噸。亦即,美豬以豬肉形式出現在國人飲食裡的比例,明顯增加。

消基會抽驗,600 件中僅 2 件標示含美豬成分

消基會副董事長徐則鈺說明,消基會今年 6 月至 7 月,抽驗 600 件含豬肉或豬其他可食部位的食品,通路包含攤販、超市超商、量販店與餐廳;種類包含生鮮豬肉、冷藏與冷凍包裝豬肉、豬肉條與貢丸等包裝加工食品、餐廳豬肉料理、散裝滷味、排骨酥等,瞭解產品標示情形。

徐則鈺分析,抽樣食品的豬肉來源國以台灣最多,總共有 520 件,其次為西班牙、加拿大等。而含有美豬的食品為 2 件,佔整體比例約 0.3%,其中一件為韓國進口食品,等於在台灣用進口美豬加工的食品僅有 1 件。他並提及,有 39 件豬肉食品並未於包裝、攤位等處,清楚標示豬肉原產地。

徐則鈺表示,在今年 7 月以前,台灣進口美豬總量佔比約 0.9%,以機率計算,每一千件會有一件食品含美豬,消基會的抽樣結果,與美豬在整體豬肉的佔比基本上差距不大。不過徐則鈺認為,荷蘭、法國等豬肉進口總量比美國少,但是在此次抽驗中出現的件數比較多,不免令人懷疑美國豬肉流向。

消基會抽驗豬肉製品,有標示美豬成分。(圖片提供/消基會)

消基會:美國暗示台灣應取消標示豬肉來源國

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去(2023)年食藥署與桃園市政府發現業者進口美國豬腳,卻將原產地標示改為加拿大,顯示若業者有意,可能會竄改豬肉原產地,要求食藥署一定要審慎抽驗台灣食品的豬肉原產地。

吳榮達也提及,今年台灣與美國討論貿易協定時,美國暗示台灣應取消食品標示豬肉原產地的規定,並放寬豬內臟、豬腳等其它可食部位的萊克多巴胺殘留量。若台灣比照辦理,更易讓消費者暴露在食用美豬的風險中。

吳榮達(中)擔憂含美豬食品出現在市面,卻沒有被如實標示。(攝影/孫維揚)

業者:美豬多半進加工廠、傳統市場或小吃攤

既然美豬年進口量上萬噸,為何市面上看不到美豬?不願具名的豬肉進口商 M 先生認為,美豬已被「污名化」,儘管現在進口美豬逐批抽驗、合格放行,但不少消費者仍認為所有美豬都含萊克多巴胺,願意採購的店家變少,「這些美豬很多去了不太需要標示的地方」。

M 先生指出,進口美豬會去往加工廠、傳統市場或是小吃攤,有的加工廠是做業務生意,而非直接販售給消費者,業務用的豬肉有的也去往傳統市場、小吃攤。

儘管政府發放國產豬標章,但隨著萊豬新聞淡去,有的國人也不見得在意來源,加上街邊小吃攤、店家數以萬計,「根本稽查不完」,很多小店家即便門上還貼有國產豬標章,鍋裡的豬肉很可能已摻雜美豬。

製作中、西式香腸業者 A 先生 也向《上下游》表示,如果客戶沒有特別要求,常規製作的香腸會使用台灣及進口豬肉,進口豬肉則包含美國、加拿大或西班牙等。

出貨時在箱子上都會註明內容物的來源國,但是下游業者購買後販售,例如烤香腸或是放入菜單中,是否有註明?他無法保證。

許多攤商貼上產地台灣標示,但並未揭露全部來源國。(攝影/孫維揚)

實況:散裝業者常不標示、多國豬肉只標台灣

究竟使用豬肉的食品標示實況為何?《上下游》觀察不同通路,超商、超市等販售「包裝好的含豬肉食品」,會揭露豬肉原產地;多數餐廳則在菜單或店家門口標示豬肉原產地,但記者發現,也有店家的豬肉原產地標籤充滿油垢、字跡模糊不清,已經無法辨認豬肉來源地。

走入夜市,部分攤商雖貼上豬肉原產地標示,但多無法看清字跡;更多店家並未在醒目的位置放置標示或標籤,包含滷味攤、排骨酥、炭烤串燒、漢堡等,消費者若未主動詢問,根本無法得知業者使用哪裡的豬肉製作小吃。

雖農業部推行「台灣豬證明標章」,供食品業者申請,但記者走訪多處,發現僅有一家攤商使用農業部核可的標章。有滷味業者雖於豬肉標籤上註明「來源國是台灣」,但他透露,台灣許多「豬雜碎」部位會從國外進口,進貨時除了台灣,也會用丹麥、加拿大、美國等他國原料。

這樣標示難道不違法?該業者回應,因每次進貨的豬肉來源並不固定,要依照每次情況更改標示相當麻煩,加上使用豬肉的主要原產地是台灣,因此只標註台灣,「經(衛生單位)確認,這樣合法」。

食藥署:抽驗件數超過 2 萬件,標示美豬比例約 2.1%

吳榮達呼籲,食藥署應再加強對豬肉食品的查驗,不僅是檢驗從進口到餐飲銷售的每個環節,沒有標示、不實標示都應裁罰;同時也該主動告知進口豬肉的概略流向,讓消費者瞭解不同國家豬肉可能會以何種食品呈現,選擇食品時更有自主權。

針對消基會的疑慮與訴求,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說明,國產與進口豬肉總量約 53 萬 8000 公噸,以佔比來說,美豬佔整體市場約 0.9%,他強調台灣豬肉市場「以國產豬為主」。食藥署跟地方衛生單位截至今年 7 月抽驗市售豬肉食品超過 23327 件,其中包含使用美豬的產品有 489 件,比例約 2.1%。

他並提及,食藥署會抽驗場所涵蓋整個食品產業鏈,都有發現含美豬食品,餐飲、攤商販售含有美豬食品比例約 2.7%;食品加工廠端則有約 5%。

食藥署有建立「非追不可」查詢系統,消費者可以查詢部分豬肉商品的豬肉原產地,食藥署也可藉此系統,追查業者的食品標示實況與銷售流向。然而每個豬肉食品登錄與揭露資訊實況並不同,消費者要藉此自主追查美豬流向仍有其難度。

食藥署:消費者若有疑慮可主動通報

鄭維智表示,以今年 7 月底以前,抽驗豬肉食品標示不合格者有 7 件。不過不合格情況並沒有「美豬洗產地」,而是業者沒有標示原產地、使用多個來源國卻沒有全部標示、外包裝圖案與來源國明顯有異,造成消費者混淆等,衛生單位也依據《食安法》裁罰違規業者。

針對《上下游》走訪攤販發現多數未有明確標示,鄭維智坦言,每個銷售管道的豬肉食品標示實況都有差異,衛生單位也不一定能觸及所有業者,只要消費者對業者的豬肉標示有疑義,都可以向食藥署或地方衛生單位通報。

他也強調,業者使用多個來源國的豬肉,理應全部詳列,「不能只標示一個國家」,食藥署對此會再加強稽查與宣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