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重創東山「柴燒桂圓」,近3成龍眼窯倒塌裂損,珍貴農業文化景觀待修復

台南東山是台灣龍眼的知名產區,種植面積共有 1400 公頃,當地生產的古法柴燒龍眼乾,讓知名酒釀桂圓麵包指定愛用。然而今年 1 月大埔地震重創東山,至少有 150 座龍眼窯址倒塌裂損,受損慘重。

東山的龍眼窯不僅是農業資產,也具備文化資產潛力,台南市政府從 2017 年起,申請 421 座龍眼窯登錄為「文化景觀」,然而因尚未完成程序,目前不具備法定文資身分。這次土窯嚴重災損,若無資源修復,不僅是農業的損失,也是文化的損失。

詹張麗娥看著倒塌的灶口,擔憂修復時間趕不及龍眼的採收期。(攝影/林吉洋)

煙燻烘焙龍眼乾,六天五夜輪班顧火

長期關注龍眼窯文化的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候選人、社區營造專家林睿騏說明,過往東山龍眼盛產量大難以存放,因此農民發展出煙燻烘焙龍眼的作法,以當地土壤建造土窯,再以龍眼柴木煙燻龍眼,可長期保存並提高價格,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更保存農民生活與勞動文化的精隨。

林睿騏說明,最早先民製作的龍眼窯是依照坡度順勢而建,灶口以泥土夯出來,不耐碰撞,每年都必需小幅修補,後來則演化為用紅磚製作灶口,也有人將窯體改成混凝土,讓結構更堅固。

東山區南溪社區協會前理事長李清祥介紹,古法製作的龍眼乾,必須烘烤六天五夜,期間必須輪班顧火,除了要控制火侯,還必須人工定時翻動竹床上的龍眼,以利火侯均勻烤在龍眼上。雖然現在已經有吊車可以節省人力,但以風味而論,人工翻焙的受熱仍會均勻一些。

傳統土窯,順坡而建,完全使用現地泥土做材料。(攝影/林吉洋)
新鮮龍眼需煙燻六天五夜,才能作成龍眼乾。(上下游資料照)

滿山的龍眼花,老農夫不捨土窯崩塌

此次龍眼窯倒塌最嚴重地區,就是隔著烏山嶺緊鄰震央的南勢里。70 歲農夫魏宗霖看著滿山的龍眼花,他說今年是「大發年」,因為冬天冷得夠久,所以果樹都卯足了勁開花,「只要颱風不要來,順風順水的,今年一定很多龍眼。」他本準備大展身手。

魏宗霖有五座土窯,在這次地震中都垮了,雖然家族還有另一處配備吊車的現代龍眼窯,但是土窯風味與眾不同,讓他很捨不得。不過魏太太倒是比較樂觀,直言「沒關係,終於可以少做一點。」

對魏太太而言,烘焙龍眼實在太辛苦,管理果樹終年忙個不停,還要爬上樹頭採摘龍眼,等龍眼進窯煙燻後,「起碼要顧四、五天,要持續添柴火不能熄滅,一千斤(生鮮)焙出來不到三百斤(龍眼乾)」,但盤商收購價不高,農民還要被剝一層皮,索性趁機縮小規模。

面對土窯的崩塌,魏宗霖不捨又無奈。(攝影/林吉洋)

精緻石砌龍眼窯毀於地震,窯主順勢改造現代窯

沿著 175 號咖啡公路行駛,兩側山林裡分布各種龍眼窯,《上下游》跟著東山區公所勘災人員前進山區,看見一般土窯、改良磚窯、水泥窯外,還有利用現地石頭堆砌,相當少見的石頭窯。

這一座難得的石頭窯窯主是胡狄清,他是早期的建窯師傅,該窯是他年輕時的得意之作,可惜毀在地震中。他回憶地震那晚連續震動的 35 秒,土地好像跳躍般動起來,力量之大,連幾噸重的石頭都受不了,一口氣塌下去。

胡狄清考慮自己歲數已大,想趁這個機會翻新龍眼窯,改成更堅固的混凝土磚造,也加裝吊車,雖對石頭窯不捨,但實在難以復原。

為數不多的石頭堆砌龍眼窯,是胡狄清年輕時一塊一塊砌成,卻毀於地震。(攝影/林吉洋)

受災戶:土窯師傅越來越少,修補工程是在跟龍眼賽跑

另一位窯主張詹麗娥表示,她的土窯僅灶口震垮,窯體本身還健全。政府要求受災戶通報,市長也曾來勘災,但已屆一個月,市府仍未公布救災方案。她的姪子,也是窯主張聰謀補充說明,雖然區公所曾來調查,但是大家還不敢修復,怕自己修了「請不到錢」。

張詹麗娥表示,現在土窯師傅人數很少,若不能及早開始修復,怕來不及趕赴今年的龍眼產季。

新型態農業災損,設施未登記,須逐步清查分類

東山區公所農建課代理課長陳冠州表示,依據學者研究資料紀錄,東山龍眼窯數量大約在 1600 口,估計損失應該在 300 至 400 口,約是總數的 1/4。「這是從未有過的農業災損」。

過去政府並未進行對龍眼窯普查,設施也沒有登記,加上有些土窯歷史久遠,建在農地上也沒有申請農業設施許可,等同沒有法定身分。因每一座窯體的受損情況不一,區公所必須派出勘災人員到現場調查,並為每一座窯體的受損狀況建立分級制度。

台南市政府農業局主秘吳威達表示,目前研擬草案是將受損龍眼窯分為五級,依照損失情形來評估補助金額,藉以減輕農民負擔。不過市府希望這些經費由農業部支持,需要再與農業部討論。

同一座土窯,不同灶口分別是傳統土窯與改良磚窯。(攝影/林吉洋)

龍眼窯文化提報文化景觀,但仍未有法定身分

東山的龍眼窯不僅是農業資產,也具備文化資產潛力,台南市政府從 2017 年起,申請 421 座龍眼窯登錄為「文化景觀」,然而因尚未完成程序,尚不具備法定文資身分。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處承辦人柯先生表示,許多地主對於登錄「文化景觀」仍有疑慮,擔心日後改建會受限,因此暫緩推動。不過這並不妨礙龍眼窯具備文資潛力的事實,市府依然持續輔導及補助社區組織推動龍眼窯文化與產業,逐步建立地方對於文化資產身分的認識。

但既然龍眼窯尚未取得文資身分,現在該以何種方式進行修復?台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王淳熙曾對東山龍眼窯文化進行全面性普查,他認為這次許多土窯倒塌破損,部分農民可能會打掉傳統土窯重建新窯,但窯體本身僅是「人與自然互動的工具」,窯本身好不好用,應由農民自己判斷。

他主張,只要是利用柴燒方式煙燻烘焙龍眼乾,都是龍眼窯文化景觀的延續,延續人與自然的互動,才是文化景觀的意義所在。

王淳熙提醒,龍眼窯產業最大的挑戰是人口老化、缺工、氣候變遷的挑戰,另外烘焙工序多、收購價卻偏低等問題,這些對於產業存續而言,才是更迫切的危機。

龍眼窯費工又辛苦,但是人力老化也是產業一大問題。(攝影/王昭雅)

柴燻龍眼乾面臨人力危機,比地震更嚴峻

面對產業人口老化危機,東山區農會推廣股主任蘇芳賢表示,缺工的問題存在多年,雖政府開放引進外勞,但是龍眼採收期短,聘用外勞要管理吃住一年,對農民不合算。

蘇芳賢表示,後來有仲介公司願意統籌住宿管理調度,龍眼產期外,調配給柳丁、咖啡使用,農會找仲介跟農民來整合,但沒有農民交回產期人力需求調查表。他認為農民本身對產業的未來不看好,缺乏積極性,這也是目前農會在整合勞動力上最大的問題。

龍眼窯體現「里山」文化,具農業文化價值

李清祥長期推動龍眼窯文化景觀保存,更率領鄉親推出東山第一個以龍眼土窯為主的社區營造聚落「土窯巷」,由於這條巷子裡左右兩側土窯隔空相望,社區也將土窯巷命名為「窯窯相望」。

李清祥表示,土窯對龍眼農而言不只是烘焙的工具,也保存著祖先留下來的智慧與情感,見證東山農民適應作物特性與地形環境的過程。這次地震讓古早土窯倒塌,是東山農業文化的一大損失,更凸顯出龍眼窯文化景觀保存的迫切性。

林睿騏則補充,早期交通不便,農民為了烘焙龍眼,在長達三個月的產季中,幾乎不分晝夜住在窯灶旁,在情感上也把代代相傳的龍眼土窯視為「第二個家」。龍眼土窯不僅是生產工具,也體現東山淺山地區獨特的「里山」內涵,希望這次災難,能夠讓各界重新重視龍眼土窯的價值。

李清祥先生以振興龍眼窯為志,將土窯文化打造為社區特色。(攝影/林吉洋)

延伸閱讀:

東山嶺南社區 龍眼窯博物館的誕生

龍眼的滋味

《楠西災後》系列文章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