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7月6日深夜登陸,造成 3.5 萬戶民宅損害,許多地方經歷將近兩週無電無水無訊號慘況,加上災後三週以來連續大雨,讓災情雪上加霜,在等待23 天後,受災地區終於迎來中央政府成立前進指揮所,動用資源投入修繕重建。
颱風掀起來的不只是屋頂,也讓沿海地區脆弱的社會結構暴露無遺。《上下游》特別採訪曾經參與九二一震災與莫拉克風災重建經驗的專家學者,一起來檢視這次災難,並提出近期安置與長期重建政策建言。

防災有法令無編制,陳錦煌:應仿效日本指定「防災大臣」
1999年的 921 地震災情慘重,促使政府制定《災害防救法》,內容包括預防、減災、緊急應變還有災後重建四大任務,到了2009 年發生莫拉克風災,讓災防體系動員再次練兵。有過往的重大災難經驗,讓民眾不解,為何這次災後行政體系反應如此遲緩,就連中央政府也無法掌握災情。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與行政院重建會執行長,參與災防立法的陳錦煌醫師解釋,政府體制雖已有法源,卻並未啟動,問題在於政府防災編制都是任務編組,平時編制只有一個辦公室主任,大難來臨若無高層授權許可,難以跨部會督導,「相對的,日本直接在內閣當中任命防災大臣,重大災難直接指揮中央部會資源介入。」
陳錦煌認為,極端氣候頻繁,災害也不再限於地震、颱風等樣態,《災防法》應有明確編制,而非繼續以臨時任務編組,讓災害來臨時,中央政府可直接採取強而有力作為。
.jpg)
複合災難阻礙災情傳達,民怨爆發釀成政府信任危機
陳錦煌觀察到,這次災情無法上達原因之一是通訊中斷,導致資訊混亂,數萬戶民眾受災與需求無法傳達,政府也未及時掌握災情,也是延誤啟動救援的原因。
記者提到,尤其台南市府在颱風過後,7月8日上午降級防災指揮中心為二級開設,人員解編回到局處,導致錯失救災黃金時間。對於地方政府仍未意識到災情嚴重性,甚至以為颱風走了疏於掌握災情,陳錦煌難掩批評「防災不該只是從氣象報告來判別災情,也不能待在行政體系內,更應該透過現場了解災情。」
陳錦煌感嘆,地方政府錯失先機,中央也太晚介入,然而等到輿論怒火點燃,政府體制已陷入被動,形同「被輿論推一步走一步」。

謝志誠:官僚主義作祟,防救災演練徒具形式
災防體系的要求是全面即時掌握災情,然而這次丹娜絲災情,從地方到中央完全與第一線災情脫節,出身於台南,曾任九二一重建基金會執行長的謝志誠觀察,從年初的楠西震災,就已經顯示台南市府對於災情的掌握不足。
楠西受災情況嚴重,依照法令程序,應該徵調建築師、結構技師立即進入判定災損,卻遲無動作,最後是透過「楠西在地人」版主、小農呂英瑛災後一個月持續在網路呼籲,最後才在國土署揭露出完整受災資訊。
謝志誠表示,照理說災後應該要有緊急安置,如果居民照顧農漁產業無法異地安置,也有媒體提出臨時貨櫃屋等辦法,然而,台南市府並沒有清晰救災規劃,決策荒腔走板,直到三週以後中央才介入,他評價道:「面對大型災害,這不是政府應該有的反應。」
謝志誠:民間應成立網絡,持續監督並提供正面建言
除了點出政府不足,謝志誠也認為,民間應先放下對政府情緒性的謾罵,這時候應該是民間力量集結發聲的時刻,提出建設性意見用正面角度來幫忙,才能讓政府接納民間倡議。
他也提議應該仿效莫拉克災後民間成立「莫拉克新聞網」,建立災區範圍的媒體平台,鼓勵在地公民記者發新聞寫稿,越多的資訊揭露,對受災地區未來也會更有幫助,更能幫助地方培養出年輕人。
.jpg)
社工觀點:需評估受災者需求,更應分區成立「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黃盈豪是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曾長期參與九二一、莫拉克重建工作。他觀察目前嘉南沿海雖已過緊急救援階段,後續的臨時安置與長期生活重建,還有很多可採納措施作為。
即便是以組合屋、貨櫃屋臨時安置,仍應引入社政與社福系統的評估,以便確認受災戶的需求,這一部分必須結合社工、心理師與社會資源、民間組織跨專業力量投入。其中更需要辨識特殊人群的需要,例如高齡長者、身障、孕婦與脆弱危殆家庭,應該幫助它們度過難關,必要時提供心理急救與諮商。
長期的生活重建部分,包括住宅修繕、產業生計、教育文化、社區營造及社會福利,應該有不同方案計畫投入,用公辦民營或委託案方式,結合民間專業組織成立「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補助社區組織從自力造屋、社區營造及重建策略,動員並結合在地力量,才能讓地方建立信心,重新站起來。
黃盈豪觀察,過往災難都有政策出現,然而這次卻無迅速回應,顯示政府治理效能出現問題。民間同樣也反應不若以往激烈,過往重大災難發生,民間往往會匯集力量搭建平台,這次卻是由中小型團體各自行動,罕見缺乏大型民間力量集結。
社造專家:災情因城鄉差異有別,無法套用城市思維
從921到莫拉克風災,再到今年初的楠西震災,長年參與社區營造輔導工作的宋金山點出受災區域的特殊性。他認為市區受災可能是交通中斷無法上班,淹水清理與採買不便等,但是農漁村的生活、產業合而為一,一旦發生災害,不只生計與生活、甚至社會運轉都會出問題。
宋金山認為,必須理解城鄉生活型態的差異性,他舉楠西地震受災為例,即使政府付租金讓受災戶出去租屋,但受災者為了照顧農田,實在難離開家屋,因此就算房子震壞,居民還是待在原地,此時提供「就地安置」計畫就特別重要。
宋金山認為,也必須考慮到人口結構,嘉南沿海受災區高齡化嚴重,要讓老人在沒有交通、通訊中斷情況下,向外求助或避難,甚至災後要自行填寫請領慰助金,若無協助與適當設計,也會引發問題。
.jpg)
災後發錢是初期應急,長期應給出重建計畫跟希望
宋金山認為政府應擺脫「給錢、加碼」的救災方式,真正長期的重建,應該是給出一套計畫跟陪伴的機制,讓居民願意留在地方上安居樂業。
例如九二一重建條例設置,讓災後重建組織持續近十年,而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也有五年。他覺得沿海地區過去長期受到忽視,災防資源長期投入在山區,如今沿海地方受災,正是一個契機,應該藉此機會振興,而非放任災後悲觀情緒蔓延,災後陷入惡性循環,加速地方空洞化。
陳錦煌:重建不只是把鐵皮舖回屋頂,而是由下而上重建生命共同體
陳錦煌認為,災害初期發給慰助金是人之常情,但這不該是對待災難的態度。「九二一學到概念,重建是預防減災的開始。」他認為重建政策不該限於工程,把鐵皮舖回去屋頂固然重要,但政府應與民間協力拿出遠見的政策,重新把地方打造成可以互助自助、更有自信與韌性的生命共同體。
他以九二一重建為例,震災揭露了山區農村困境,所以政府引進蓬勃的民間活力,結合社區力量提出觀光跟產業文化政策,重新振興中部山村。同樣的,丹娜絲風災暴露出嘉南沿海鄉鎮的孤立、老化與產業經濟沒落問題,政府應善用民間力量與社區結合,提出振興計畫納入重建政策。
.jpg)
延伸閱讀:
丹娜絲/反思》民間應自組戰備部隊,無線電克服通訊斷聯、跨村社區聯防(災後29天)
延伸閱讀: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