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西災後01》地震滿月,數百戶居民無家可歸,缺乏妥善安置重建,災民克難度日

今(2025)年 1 月 21 日凌晨,嘉義大埔鄉發生規模 6.4 地震,緊鄰的台南市楠西區首當其衝,大地震對楠西人而言是一次空前的災難,超過 800 戶居民失去家園,絕大部分房屋皆受損,成為大埔地震受創重災區。

震災屆滿一個月,《上下游》造訪楠西,數百戶居民仍無家可歸,有人露宿於廟前,有人將帳棚搭在車棚裡,或在簡陋工寮裡克難生活,政府至今未有妥善安置與重建方案,更讓居民惶惶不安。隨著外界關注越來越少,楠西的災情逐漸被淡忘,然而社區與山區農民重建之路才正要開始,且亟待援助。(買水果支持楠西重建,點選這裡)

由於楠西高達800戶房屋因為震災而導致結構受損或遭判定危險,許多居民無法回家,至今仍露宿在外、睡在工寮、集貨場或者車上。(照片提供 / 呂英瑛)

災後滿月,數百戶居民仍以帳篷為家

走在楠西街區,大部分建築物外觀依舊完好,只是許多建物被貼上紅、黃不一的公告單,意味著建物內部結構已經遭到損毀。難以想像的是,災後一個月,仍有許多人露宿帳棚,一邊整理遭強震破壞的家園,將破碎的磚牆及壞損的家具家電,陸續搬運到街上。

根據國土署公告的最新資訊,遭判定結構嚴重受損無法居住(紅單)的有 206 戶,屋頂或地板坍塌,具危險性需要緊急修復(黃單)也有 603 戶。其他即便未被判定「危險」不宜居住。數百戶人家因為住家損毀,至今仍睡在帳篷或工寮、倉庫甚至於車上,不時面對餘震而心存餘悸。

山區有許多老舊建物,內部結構損毀無法居住,民眾受災一個月後仍居住於帳篷。(攝影/林吉洋)
楠西街區,地震受損的建物仍在清理家園。(攝影/林吉洋)
貼上紅單的受災房屋,判定結構危險無法居住,部分無法修復面對拆除的命運。(攝影/林吉洋)

山城失去歡笑,止不住悲傷

災後滿一個月,果農侯素青在傍晚下山回到民族路上的家,面對龜裂的牆面與滿目瘡痍,她選擇以小貨車為床,睡在停車的鐵皮倉庫。「不敢回家睡,會想起地震的時候,整個家就像快要被鏟子鏟走一樣。」這是她災後一個月來的習慣,雖然貨板很硬,睡完腰酸背痛,但至少不用擔心餘震。

她提到這一個月過得渾渾噩噩,有身體卻彷彿失去靈魂,每天傍晚忙完農事下山,回到街上就止不住哀傷的心情,有時會忍不住眼淚直流。因為街上每個人的家門口都是殘磚破瓦,堆成一座座小山,街上冷冷清清,即便有人,也失去了人情味跟微笑,不再像往日歡笑相互問好。

雖然日子照樣過,但卻失去動力,想放棄果園但又捨不得,她說許多果農跟農藥行賒帳農藥錢跟肥料錢,指望著今年收穫來償還,不能輕言放棄。孩子雖然在都市工作,但是賺的錢不多,更不可能去拖累孩子。

侯素青以車為家,工作的發財車鋪上棉被就是床。(攝影/林吉洋)

受災阿嬤:地牛翻身,連一年一次的過年團聚都剝奪了

83 歲的阿嬤連良勤獨自住在老舊的三合院,這次地震,老宅屋頂坍塌下來,牆壁嚴重龜裂,就連後牆也幾乎要往屋後的菜園倒下去。她記得 1 月 21 日凌晨地震來襲時,她嚇得整晚不敢睡,抱著棉被在院子裡發抖。

地震後沒幾天就是過年,原本每年出外的孩子都會帶著孫子回來團聚,但是因為地震的緣故,今年孩子沒有回來,要不然就是回來看一下就走了,她覺得今年好像「沒有過到年」,災後一個月,都在擔心受怕中度過。

她說地震以後,很多人的生活都改變了,有些出外的年輕人把老人家接出去,適應外面的世界是個問題,而連良勤阿嬤選擇繼續住在貼了紅單的老宅。所幸台中兒子回到楠西來,找來結構工程公司,重新以鋼骨補強結構,鋪上鐵皮屋頂,希望把老家修復好,讓母親能在故鄉安心養老。

連良勤阿嬤說今年沒有過到年,想起這一個月來的擔心受怕,仍不禁悲從中來。(攝影/林吉洋)

地震後的創傷後遺症:恐慌與心理疾病

侯素青說,災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吃安眠藥跟鎮定劑的人變多了,她在災後開始需要倚賴藥物才能停止恐慌,否則難以入眠。記者走訪楠西街頭,開設家庭理髮店的陳寶玉阿嬤對記者描述災後最大的改變,就是心情沉悶難解。

她的家並未嚴重受損,所以還可以每天開門營業,雖然景物依舊,但她知道滿街貼著紅黃單表示這些房子都不能再住人,很多人流離失所或住在帳篷,這樣的氣氛令她胸口鬱悶,心事重重很不舒服,只好去看醫生領藥吃。更令老人家擔憂的是,楠西街上唯一可以拿慢性病處方簽的健保藥局,也即將關門。

診所人員向記者簡短表示,因為房屋損害,修繕會耗費一段時間,已經服務33年的老醫生決定退休,診所跟附設藥局也將暫時關閉。(更新:診所人員致電記者表示,診所跟藥局雖暫停服務,但屋主與醫師正盡力尋求具服務熱忱的醫師團隊進駐,會繼續服務鄉親。)

理髮阿嬤陳寶玉說,災後楠西瀰漫著悲情,大家都心事重重,對未來不敢抱期待。(攝影/林吉洋)

安置重建無著落,民眾期待轉為憤怒

目前,楠西有八百餘戶住宅,屬於紅、黃單結構損毀或危險暫不宜居,此外還有更多白單(裂縫或輕微損毀,不影響安全)也亟待修復與重整家園,楠西民眾普遍以務農為業,一方面需要投入資材費用還要籌措修繕費用,資金調度面臨困境,盼望政府出手相助。

然而台南市政府在2月21日的震災記者會,仍未提出妥善的重建與安置方案,引發當地民眾及里長批評市府被動消極,民眾盼望政府救助的期待,由失望正急速轉為憤怒。

楠西里里長劉富誠說,目前的安置方案,只有水利署楠西宿舍34 間建物,一間有兩到三個房,要同時擠進好幾戶,即便有意願也要透過抽籤。政府不願另外建置組合屋或中繼宅,數百戶民眾房子倒了,只能四散自尋生路,有人是把帳篷搭在屋簷、車庫或工寮,有人是去投靠親友。

住在密枝里的蘇朱阿險阿嬤,災後一個月仍跟三個孫子住在芒果集貨場的帳篷裡,過年圍爐只有泡麵,讓她備感唏噓。(攝影/林吉洋)

另外一個爭議是房屋損毀補助,劉里長說雖然紅單補助上限300萬、黃單上限200萬,但技師實地來評估後,補助金往往只有實際修復金額的一、兩成,上百萬修繕費用可能只補助一、二十萬,對民眾而言,一面務農一面還要籌措重建房屋資金,非常無力。

他也指出,當初黃偉哲市長承諾即便非紅黃單,白單(房屋輕微裂損)也會斟酌補償,違建、增建、沒有使用執照也會匡列在補助範圍,但至今全部落空。

楠西街區的住宅外觀普遍仍完好,但是內部結構已遭受損害,修復必須將裂損牆面打掉,重新以鋼梁支撐。(攝影/林吉洋)

市府:受災建築達1900戶,資源有限須節約使用

而黃偉哲市長在2月20日到訪災區視察,表示台南市政府的公務預算不足以支應災後重建經費,重建仍需倚賴外界善款,目前規劃以0206震災(維冠大樓倒塌事件)民間善款尾款 12 億 5 千萬作為救助經費來源。

負責緊急安置措施的台南市社會局社會救助科科長楊瑞美表示,重大災害的規定,臨時避難處所開設兩週不超過30天,目前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接下來中期安置則以租金補貼為主,民眾可自行租屋或投靠親友,皆可憑租約領取租金補貼。

楊科長表示,民眾也反映建物普遍受損難以找尋房源,所以市府協調水利署楠西宿舍34件建物,每一建物2至3房,受災戶需依人口分配房間,原則上兩個人以上才能分配一個房間,現在還有24件建物可釋出提供抽籤。此外市府還有透過旅宿業跟宮廟香客大樓,評估有兩百個床位可以釋出,但民眾反映距離太遠,所以沒有另外安排。

至於民眾反映建築損毀的評估補助偏低,負責該項業務的工務局管理使用科紀延儒科長表示,紅單定義是「主結構損害到一定程度」,黃單是「構造、樓地板、屋頂損害有崩落傾倒危險」,損害評估是針對「結構損壞及危險因子」,並不是任何地板牆壁裂縫都納入評估,因為不一定涉及危險因子,這一點仍有民眾不理解。

他認為如果民眾重建房屋的資金週轉有問題,市府其他單位有提供修繕貸款協助。他也強調,這筆費用是「補助,而非賠償」,雖然民眾希望從寬認定補助,但這次受災的紅、黃單建物達1900戶,市府資源也捉襟見肘,並非如民眾批評,政府刻意保留。

楠西區通報建物受損超過1800件,其中判定結構嚴重受損206件,建物受損具危險性有603件,其餘一般受損1012件。(政府公開資料)

震災震出的舊問題:高齡化與偏鄉脆弱的社經結構

楠西在地人」版主呂英瑛觀察,楠西地區本就有不少獨居老人、低收入戶與隔代教養家庭,他們在地震前已經缺乏穩定的資源與社會支持,地震讓這些家庭的生存更加艱難。

許多人因經濟困難無力修繕房屋,被迫暫住危險建築或轉往親友家借住,甚至流離失所。此外,原本仰賴社會補助或臨時工維生的低收入戶,因災後基礎設施受損、工作機會減少,陷入更深的經濟困境。長者與照顧者的健康與心理壓力也因環境變遷而惡化,使得災後社會復原更顯困難。

呂英瑛說,楠西的重建不僅僅是房屋修繕,更涉及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扶助與農業經濟振興,但民眾等不到政府提出的援助與重建方案,地方上擔憂困境持續惡化,讓楠西從此陷入長期衰退。(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楠西災後》系列文章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