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餐盤不是戰場,國產食材入校園補助喊卡,各界呼籲:專款專用,讓政策延續

過去八年,中央政府補助國產標章食材進入營養午餐,學童碗中目前高達 99% 都是國產食材,保障食安也是支撐農漁業重要力量。這項政策,如今卻成《財劃法》戰爭的犧牲品。行政院宣佈,因地方財源大增,明(2026)年起,中央將不再提供補助,轉由地方政府自行買單。

八年前,正是因為各縣市政策、經費不一,學童午餐品質參差不齊,當時才由中央制訂政策解決問題,如今未經溝通就不編預算,且無配套規範,讓八年努力一夕瓦解。民間建議,短期內,中央可指定「專款專用」讓政策延續,長遠來看,台灣應比照日韓設立專法,讓營養午餐有明確規範。

學童開心享用國產黃豆作成的豆腐(攝影/林怡均)

國產標章食材入校園八年,帶動重要效應

為提高學校營養午餐品質,並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蔡英文政府自 2017 年起實施國產標章( 3 章 1Q )食材補助政策,建立起食材供應平台,大力改革校園午餐的供應鏈。

歷經多次調整,目前每名學童每餐補助 10 元、偏鄉地區則加碼至 14 元,每年約需 38 億元。2017 年時,標章食材的覆蓋率僅 11%,2024 年已來到 98.98%。

雲林縣西螺鎮蔬菜產銷班第74班,為營養午餐蔬菜最大供應單位,每日約供應 10 公噸的有機葉菜,該班班長廖瑞生指出,營養午餐是產銷履歷和有機蔬菜的最大市場,過往蔬菜驗證還未普及,隨著學校需求的出現,蔬菜驗證漸漸普及,且學校市場也帶動了全國標章食材的銷售風潮。

廖瑞生細數,現在蔬菜送驗已成銷售的基本門檻,產地農民想把菜賣到超市、量販、超商等連鎖通路,「標章已是基本門檻」,放眼全國,超市、量販等通路架上的蔬菜幾乎都是產銷履歷、有機,「營養午餐對消費市場非常有影響力」。

《財劃法》修正,食材補助經費從中央改為地方編列

今年《財劃法》修正,中央、地方對事權與分配款未有共識,行政院主計處宣布,明(2026)年將不補助營養午餐標章食材,轉由地方政府自行編列經費。

教育部和農業部也分別發布新聞稿表示,2026 年地方政府獲配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將大幅增加 4165 億元,各縣市政府已有適足財源支應基本財政支出。教育部說明,依《學校衛生法》第 23 條規定,學校供應膳食,其食材應優先採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認證的在地優良農業產品,且主管機關應會同農業主管機關協助在地食材供應事宜。

業界反彈,權責不清將造成一國多制

行政院消息一出,引起團膳及農漁業的反彈。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明信表示,補助國產標章食材政策推動 8 年以來,全國 180 萬名學童受惠,營養午餐也成為穩定農漁業的力量,但若中央取消食材獎勵金,交由地方政府規劃,很可能會讓營養午餐走上「回頭路」。

何謂「回頭路」?陳明信分析,過往全台 22 縣市有各自的校園午餐供應方式,食材、菜色都不同,章Q食材獎勵金出現後,讓營養午餐品質有了一定基礎,各地縣市政府也在此基礎上做精進,各縣市學童之間的校園午餐差距縮小,但若獎勵金取消,營養午餐的供餐方式將又陷入混亂。

陳明信指出,明年恰逢選舉年,各縣市編列、使用經費時,會考量更有利的方式,且各縣市產業發展不同,中央放手給地方自行編列,可能造成的結果例如:水果產區的縣市獎勵每週五天吃水果,但不提供產銷履歷豆漿、產銷履歷豆漿可能只剩下台中和雲林縣供應,「這對其他縣市的小朋友公平嗎?農民該如何適應?」

若免費午餐成政策買票,農漁民、學童都是輸家

儘管《學校衛生法》第 23 條規定,學校供應膳食,其食材應優先採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認證的在地優良農業產品,但陳明信表示,該規定並無強制力,他已收到消息,有的縣市認為,「免費營養午餐」比「營養午餐採用國產食材」更能吸引選民支持,並打算改變政策。

陳明信直言,營養午餐從上游到下游,牽動諸多利害關係人,即便獎勵金每餐 10 元不變,地方民代可能會施壓地方局處,要求業者加菜,把 10 元當作 12 元、14 元要求,例如:每餐多發一瓶牛奶,當業者被迫接受,為維持營運、從其他食材樽節,食材、供餐品質便可能打折,屆時學童就成了最大輸家。

稻農楊儒門表示,營養午餐長期是穩定農漁產品需求的關鍵,當縣市政府以「免費午餐」取代「在地午餐」,農產品銷售將陷入波動。他舉例,2023 年文旦過剩,價格崩跌至每顆 10 元,最後只能透過學校午餐消化;先前進口蛋風波,造成部分縣市的營養午餐停用雞蛋,造成蛋價崩跌。過往經驗在在顯示,一旦午餐需求萎縮,價格崩跌將成為農民的噩夢。

若地方各自為政,營養午餐將難以確保品質(上下游資料照)

林啟滄:大人吵架,怎能拿孩子出氣?

中華民國全國漁會總幹事林啟滄認為,8 年前推動章 Q 食材進入校園午餐,「是多贏的德政」,實施以來,營養午餐漸漸成為食農、食魚教育的一環,各界歐相當認同,漁民更為了供應營養午餐而努力精進、取得標章,標章食材獎勵金取消,對於農漁業、團膳都造成傷害,無辜的學童更成為政策的犧牲品。

林啟滄認為,若讓縣市政府各自為政,城鄉差距會愈來愈大,有錢的縣市能給孩子吃更好,鄉村縣市卻無法比照辦理。林啟滄感嘆,孩子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對比國家數千億、上兆元的年度預算,區區 38 億元連 1% 都不到,「大人吵架,怎能拿孩子出氣?」

林啟滄指出,行政院不應將責任推卸給地方,因為中央政府大可在撥款時,便要求指定專款專用,例如:稅款中有多少比例、金額必須編列在指定用途上。然而,中央部分放話由縣市政府自行買單,「實在不負責任」。

陳明信:專款專用、立專法

對比鄰近日韓,兩國將營養午餐視為重要的國家政策,明訂專法來保障國產食材供應、學童營養,台灣則否。陳明信認為,日本 85%、韓國 90% 校園午餐食材為國產,台灣雖無專法,但在章 Q 食材政策下,國產食材覆蓋率已逼近 100%,每年 38 億獎勵金,更為標章食材農產品創造上百億元的外部效益。

陳明信指出,在沒有專法的現行狀況下,中央應維持國產標章食材獎勵金政策,並要求地方政府專款專用,各地縣市政府在此基礎上,可視各自財務狀況進行自主特色加碼,例如:台中的水果可優先採用在地柑橘、台南的乳品供應可優先採用在地鮮乳。

陳明信表示,長遠來看,營養午餐仍需設定專法,正因為沒有專法,食材政策才會因《財劃法》調整而人仰馬翻,若有《營養午餐專法》明訂權責,才會有穩定的經費和政策,並讓本土農產品長期供應。

陳明信表示,台灣農業目前面臨美國貿易談判,營養午餐的受眾應擴及到幼兒園及高中職,讓食用人口從 180 萬增至 220 萬,將成台灣農業更堅實的後盾。

(民間發起,學校午餐國產食材政策延續共同訴求,歡迎點此表達意見)

延伸閱讀:

營養午餐一國 22 制,吃好吃壞看運氣?朝野立委推《營養午餐專法》望本會期三讀

「免費營養午餐」政見滿天飛,恐犧牲孩子健康與受教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