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午餐誰來管?農委會拍胸脯 國產食材我負責

文/上下游記者潘子祁、賴郁薇

一盒營養午餐從上游食材到製作烹調,牽涉多部會業務,誰來負責食安?農委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和教育部昨(3)日首度以公聽會形式,和各大關心食品安全的公民團體進行討論。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承諾,學童營養午餐的國產食材將由農委會負責,「不會有各個窗口的問題。」同時,明年9月前農委會將協調教育部調整學校和團膳業者的契約,只要業者採購吉園圃、優良農產品(CAS)、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TGAP)等4項標章及附有QRcode的農產品,團膳業者可不用自主檢驗,而農委會將直接到農產品的「上游」查驗,降低業者負擔。

儘管與會團體對新政府的作為給予肯定,但仍有不少人對各部會、地方單位建置的「泛食品雲」(食品登錄雲端系統)成效持疑,各朵雲資料無法串連。陳吉仲回應,由於相關資料建置僅2、3年,會再進行整合與演練。

13900218_1430095530340648_4732359948512689391_n
新政府上台兩個多月以來,首次讓「食安部會」出現,並邀請公民團體參與。類似機制將於8月底、9月初於食藥署再度舉行。(圖/潘子祁攝)

學校營養午餐多頭馬車,農委會:國產食材由我負責

一個學校營養午餐餐盒,到底是誰在管?實務上常見的地方衛生局到團膳業者工廠查驗,發現原料蔬菜、水果農藥殘留超標,總會要求業者回到「源頭管理」,在採買原料時就得注意。然而蔬果原料屬農委會管轄,團膳業者由食藥署管理,做出來的成品──營養午餐餐盒,卻又涉及教育部,導致實務管理出現問題。

不過昨(3)日公聽會上,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在各公民團體面前拍板定案,校園營養午餐的「源頭」只要是國產的,全都由農委會管理。他說,「未來就農委會統一窗口,不會有各個窗口的問題。」

簡言之,生鮮等國產原料將由農委會負責,製程、製造環境由食藥署把關,教育部則在校園端進行抽查、抽驗。

另外,對團膳業者來說相當負擔的檢驗費用,農委會也將有新做法,只要業者採買吉園圃、優良農產品(CAS)、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TGAP)等4項標章及附有QRcode可追溯農產品,如禽蛋、豬肉等,業者不用再額外自主檢驗,不過政府仍會對有這些標章的「源頭業者」進行稽查。

13934566_1430092300340971_3518423355093368105_n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右二)和食藥署長姜郁美(左)直接在公聽會場討論,並回應公民團體的提問,讓部會合作向前跨一步。(圖/潘子祁攝)

 可追溯農產品佔10%,農委會將加緊腳步推動

儘管農委會如此做,有意為國產農產品找穩定銷路,但新竹縣市校園午餐行動發言人彭桂枝認為,新竹縣內的農戶因認證、規模等限制而難以享受政策美意。

她解釋,新竹縣內農民生產規模小、市價偏高,與中南部業者相比,無法「大量又穩定」,再加上認驗證費用高,導致許多農民難以取得CAS,「甚至連吉園圃都沒有。」因此她很期盼農委會能協助現階段未能進入4標章及QRcode的農友進入團膳系統,促進地產地銷。

而陳吉仲也坦言,目前這些標章在國產市場的市占率僅約10%,因此會加強輔導產銷履歷,「希望盡速提高到20%,以滿足市場需求。」另外陳吉仲也表示,會和農糧署協調,開放公糧米供民間的團膳業者採購。

公民團體盼泛各部會的「食品雲」資料串連

對於農委會的新態度,與會的公民團體,包括董氏基金會、校園午餐搞非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大學食安中心等都給予肯定,但現階段確實仍有需改進之處。

像是用來追溯追溯的「食品雲」便是一例。精確來說,由食藥署管理的非登不可、非追不可等系統稱作「食品雲」,教育部的校園食材登錄平台、農委會自建系統都是「泛食品雲」,但各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的每朵「雲」資料結合情況到底如何?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曾有不合格廠商被發現地址標示不清、廠商名字登記不實,還有業者地址在某一辦公室,但加工、製造廠卻在另一處,「一追追了3年、橫跨6部會,好不容易追到廠商、通通釐清後,卻只開罰3萬元。」

另一方面,台大食安中心執行長許輔說各朵雲之間資料介接之餘,是否有進行「演練」?即假定某食材、食品出現問題,必須進行追蹤、追溯、下架、回收,形同對政府泛食品雲的期中考,「必須要演練才能完善。」

對此,陳吉仲說由於泛食品雲是近年才建置的系統,因此會再花時間處理資料勾稽、介接的問題。公聽會約在中午結束,會後陳吉仲表示將在8月底、9月初,再於食藥署舉行公聽會,也不排除邀請更多公民團體參與,針對糧食剩餘、周轉及今明兩年政府即將推動的重大食安政策進行討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