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今(22)日緊急宣布,台灣出現本島史上第一起「在豬身上發現」的非洲豬瘟案例(註),引發全國關注。農業部表示,該案例養豬場已整場撲殺,檢體進行病毒分離釐清疫情,全國豬隻禁運禁宰五天,並全面禁止廚餘養豬。
台灣與非洲豬瘟抗戰七年有成,並未禁用廚餘養豬,農業部長陳駿季說明,病毒不一定由廚餘造成,亦可能是其他豬隻造成感染,本次禁用為減少風險。防疫專家指出,病毒是從境外移入,當務之急需確認邊防是否鬆懈,並進行詳細疫調,才能釐清案情。(閱讀廚餘與防疫之戰,點選這裡)

已知:台中梧棲養豬場死亡異常,非洲豬瘟核酸陽性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資料顯示,非洲豬瘟病毒以接觸傳染為主,可經由廚餘、節肢動物、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車輛及人員夾帶等途徑傳播。2018年8月,中國爆發非洲豬瘟,我國歷經長期抗戰,透過嚴格邊境防守與國內稽核,成為亞洲唯一非疫區的國家。
防檢署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說明,「該疑似案例場」(註2)位於台中市梧棲區,牧場為一貫場(從仔豬、小豬到成豬都有)、登記 300 頭豬,為環境部「再利用檢核」的廚餘養豬場(進行高溫殺菌並經過檢核)。
10 月 10 日起,場內豬隻出現死亡,特約獸醫師起初懷疑感染放線桿菌胸膜肺炎,但後因化製監控系統呈現死亡數量異常,至 10 月 20 日已累計死亡 117 頭,台中市動保處同一日前往採樣送檢,22日經 PCR 檢測,呈現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

已進行:啟動疫調,管制周邊牧場、化製車、運豬車
防檢署目前已採取的緊急防疫作為,包含預防性撲殺案例場內豬隻 195 頭,牧場進行全面性清潔及消毒,撲殺豬隻及飼料於規劃場地內掩埋,案例場周圍半徑 3 公里設為管制區,執行豬場移動管制及電話或視訊調查。
後續疫情調查則有,啟動疑似案例場回溯性疫情調查,自疑似案例場豬隻發病前之 15 天期間內,回溯及追蹤曾進出案例場之車輛 (含運豬車、化製車) ,列入追蹤調查對象。目前,該疑似案例場 9 月30 日從潭子區購豬的來源場、自潭子區載運豬隻的大安區 1 關聯場,以及半徑 3 公里內 2 管制場 ( 1 場停養) 均無異常死亡狀況。
載運死豬的化製車,本次涉案約 33 場,逐場查核 10 月 1 日至 21 日,並無化製數量異常情形;該場本(10)月進出活豬運輸車輛,計有2輛、涉及關聯養豬場共7場,均已列入疫調對象。

發佈政策:全國禁運禁宰豬五天,全面禁用廚餘養豬
農業部今日公告,自即日中午 12 時起,全國(含離島)豬隻禁運禁宰 5 天,但會視後續狀況延長,全國各肉品市場則全面落實場內與運輸車清消作業,活豬只進不出,並加強屠前屠後檢查,並啟動全國養豬場防疫調查。農業部畜牧司司長李宜謙表示,國內約有一個月的冷凍豬肉庫存量,市場供應無虞。
農業部並宣佈,即日起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上下游》提問,若檢驗後病毒來源和廚餘無關,取得「再利用檢核」的豬農是否仍可用廚餘養豬?至於純植物性的廢棄物,例如:豆渣、酒粕等,未來是否也將全面禁止?杜文珍無明確回應。
未知:疫情強度多高?病毒活性如何?
獸醫研究所所長鄧明中說明,目前是透過「PCR 檢測」,確認檢體中有病毒,然而該病毒「是死是活」,則需經過病毒分離才知道。鄧明中表示,假若病毒是「活的」,意味著病毒確實存在於我國動物體內,台灣可能要馬上宣布為疫區,後續影響規模大。
假若病毒是「死的」,15天後就不會繼續活動,影響雖較輕微,但仍要釐清感染可能路徑。例如過往在邊境攔截到的肉製品罐頭,有時 PCR 會檢測出非洲豬瘟病毒陽性,意味著裡面有病毒,但罐頭經高溫殺菌,內含病毒已死亡。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並提醒,目前中國有許多走私疫苗,但全球並無疫苗可阻擋非洲豬瘟,此次病毒的核酸序列看起來接近重組病毒,全國豬農應持續落實生物安全管制措施,不要使用任何走私疫苗、共同抵禦非洲豬瘟。
問題一:本次為何決定全面禁止廚餘養豬?
過去七年,為防堵非洲豬瘟,農業部逐步加強廚餘養豬的管理力道,首先要求必須高溫蒸煮、取得「再利用檢核」才可使用。 2021 年 10 月起,禁止 199 頭以下小型養豬使用廚餘、動物性廢渣及畜禽屠宰下腳料養豬,但可用果菜殘渣等植物性廢棄物,200頭以上大型養豬場可用廚餘等,但需符合高溫蒸煮流程。
此次決定全面禁止廚餘養豬的關鍵原因為何?陳駿季說明,台灣過去並無本土非洲豬瘟案例,唯一可能性為境外移入,不排除非法挾帶的豬肉入境、進入餐桌後成為廚餘造成感染,儘管目前仍在進行疫調,病毒不一定是由廚餘造成,亦可能是其他豬隻造成感染,但為了充分防堵疫情,才決定全面禁止廚餘養豬。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表示,全世界各國非洲豬瘟首例近 90 %來自廚餘,即便充分高溫蒸煮,若中心溫度未達標準,便會有感染風險,為保護台灣養豬產業鏈,必須把所有感染鏈切斷。
問題二: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對豬農衝擊多大?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2024 年全國豬隻在養頭數約 520 萬頭,廚餘飼養豬隻頭數約佔 44 萬頭。目前取得廚餘再利用檢核的養豬場約 400 多場,佔全國豬隻在養頭數約 9%。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副理事長林承德直言,廚餘養豬戶多飼養本土黑豬,若永久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將對本土黑豬產業造成嚴重衝擊。(黑豬產業為何重要?點選這裡)
本土黑豬知名品牌「東寶黑豬」創辦人謝旭忠直言,中央政府明知病毒境外移入,第一時間應立即檢討邊境把關是否有疏漏,卻反過來將矛頭指向廚餘,先前廚餘養豬政策的管制力道緊縮,豬農全力配合、保護身家財產,政策此次直接全面禁止廚餘養豬,等於是變相懲罰豬農,「實在不負責任!」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表示,禁止廚餘養豬政策應有商榷空間,未來15天若疫情並未擴散,那禁止廚餘養豬的臨時對策應適度調整,例如:餐飲、團膳等有動物性來源者不可使用,但來自於食品廠的豆渣、酒粕等純植物性來源仍可使用。
.jpg)
問題三:現有廚餘如何消化?
禁用廚餘養豬後,如何處理每天產生的廚餘?杜文珍說明,環境部將協調各縣市環保單位收取,額外衍生費用,將由農業部在此次專案小處中做經費指引。
中華民國餐盒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明信透露,全國團膳每天約產出 500 公噸的廚餘,2021 年時,中央也曾為非洲豬瘟防疫,而暫停廚餘養豬一個月,當時團膳所有廚餘交由環境部、送至焚化爐處理,此次為防非洲豬瘟,廚餘將再由環境部處理。
陳明信認為,四年內,廚餘處理兩度因防疫而調整,意味著廚餘問題需從源頭、末端分頭改善,源頭端應先減量,教育部有責督導學校減少剩食、廚餘,末端的處理則不應全數由焚化爐負擔,需要開發更多管道。
防疫專家評論:應由三方面追查非洲豬瘟
針對今日農業部說明,曾於農委會擔任要職的獸醫 H 先生認為是「打模糊仗」,認為農業部並未清楚交代所有細節,甚至打算強調是「疑似案例」,但過去從未有過本土案例,此次病毒核酸陽性是鐵錚錚的事實,「有就是有,既然是陽性,那就承認是案例,不要逃避現實!」
H 先生認為,追查非洲豬瘟病毒應從三方面著手,非洲豬瘟既然是境外移入,邊境追查便是重中之重,以他個人經驗,邊防近年的確有所鬆懈,包括旅客進出海關必須做手提行李X光檢驗,應先確認有無 100% 落實,除合法管道外,也需確認包裹、有無漁船走私或挾帶非法生豬肉、醃肉等。
除邊境追查, H 先生表示,境內則應從豬和廚餘追蹤。以該案場為例,一貫場內有仔豬、母豬、肉豬,在發生異常死亡情形前,各月齡的豬有無外移、銷售記錄,都會是疫情是否擴散的關鍵,最後才是廚餘,確認有無落實高溫蒸煮。
他並表示,過去農委會便打算禁用廚餘養豬,但環保署難以負荷,才讓政策暫緩,此次全面禁用,後續廚餘將成新問題。
延伸閱讀:
註1:非洲豬瘟為台灣法定甲類動物傳染病,主要由 DNA 病毒引起。依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說明,豬隻感染非洲豬瘟後,病徵為發高熱、皮膚呈現紫斑點,且全身內臟會出血,尤以淋巴結、腎臟、腸粘膜最明顯。目前並無藥物可供治療及疫苗施打,且病毒存在於環境時間於冷藏豬肉 100 天、冷凍豬肉 1,000 天、豬舍 1 個月、糞便室溫 11 天。
註2:儘管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但農業部強調,目前台灣仍非疫區,此為「疑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