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第11天,禁運禁宰令將於 11 月 7 日解封,但全面廚餘養豬禁令將暫時延續。農業部強調,恢復廚餘養豬需滿足四大前提,包含量能及飼養規模勾稽、落實蒸煮、即時監控,以及廚餘妥善應用。
外界關注台中市廚餘掩埋場溢流,是否污染環境?環境部派員到場稽查,確認覆土無虞,節流溝、水體均無外流。目前台中市廚餘七成焚燒、三成掩埋,11 月 3 日起,僅保留一處掩埋場,其餘均送焚化爐。

台中市廚餘掩埋安全無虞,環境部呼籲國人將廚餘水分瀝乾
對於台中市廚餘處理情形,環境部表示,台中市原於 12 處掩埋場處理廚餘,目前僅剩 3 處,11 月 3 日起,除保留 1 處外,其餘將全面改採焚化方式處理,目前台中市的每日廚餘去化狀況為焚燒 220 公噸、掩埋 107 公噸。
台中市副市長鄭照新說明,昨(31)日環境部已到廚餘掩埋場檢測,亦有拉上防水布、覆土均合格,節流溝、水體均無外流,先前覆土因土砂重量不同而造成溢流,經請示後,後續將以木屑、稻殼混合加固,且已於霧峰、后里、文山跟沙鹿進行聯合會勘,將於廚餘作業區加裝電圍籬,避免接觸山豬。
環境管理署副署長林左祥補充,台中市環保局盤點後整體去化量能充足,其餘縣市現有廚餘處理量能也充足無虞,並再次呼籲國人,先將水分瀝乾再丟廚餘。

廚餘協調會議:短期焚埋,長期應納入蒸煮中心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表示,全國廚餘養豬場的稽查進度為 14%,並無任何違規情形。而為因應廚餘去化,日前中央成立廚餘去化前進協調所,昨(31)日召開首次協調會,由環境部次長沈志修主持,與會專家有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中研院院士楊秋忠、中央大學工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江康鈺、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宋振銘,及以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助理教授陳渂愃。
針對全國廚餘,林左祥說明,短期內以堆肥、掩埋或焚化方式因應,與會專家則認為,長遠來看,廚餘應以資源化、能源化、飼料化及堆肥化為目標,並建議各縣市未來可依當地條件選擇快速醱酵、生物處理、生質能源化及共同蒸煮中心為參考。
環境管理署副署長劉瑞祥補充,環境部正在研議擴大堆肥、厭氧醱酵及黑水虻的規劃、增加廚餘處理量能,且希望能在全國各地設置厭氧醱酵設施,並在未來盡可能推廣。

禁止廚餘養豬暫不解封,需滿足四大前提
儘管禁運禁宰有望於 11 月 7 日解除,但陳駿季表示,禁止廚餘養豬「並不會同步開放」,重新開放廚餘養豬有 4 個前提,前 3 個前提為農業考量,首先,農業部、環境部及地方政府會針對現有 434 家廚餘養豬戶,啟動聯合稽查,確保所有蒸煮設備及飼養規模是匹配的,且要確認安全性。
其次,廚餘養豬戶的蒸煮設備中,90 ℃ 蒸煮一小時等資訊,必須能即時動態監控。陳駿季強調,絕不能以過往單純上傳照片的方式,即時監測才可符合相關規範,且未來要確保落實所有稽查,農方最後一個前提是完備所有廚餘蒸煮相關法令;第 4 個前提則為環境部主責,也就是後續妥善處理廚餘。
陳駿季重申,唯有符合 4 個前提時,廚餘養豬才會重啟,而廚餘養豬在目前規範下,為「原則禁止,有條件開放」,條件包含飼養規模 200 頭以上,達此規模,地方政府才會核發用地許可,且蒸煮過程需以 90 ℃ 蒸煮一小時,農業部對廚餘養豬的政策為「持續輔導豬農轉用飼料」,「這個政策不會變。」

台中市加碼補貼廚餘養豬戶盼轉型,苗栗禁止廚餘養豬
盧秀燕說明,台中目前有 152 個養豬場,其中 36 場為廚餘養豬,在禁止廚餘養豬的 15 天期間,豬農必須改採飼料養豬,飼養成本會提高,除中央補貼每頭300元飼料價差,台中市決定加碼每頭100元,除感謝業者配合,也鼓勵牧場轉型不再使用廚餘。
全國已有 5 縣市宣布禁止廚餘養豬,苗栗縣政府昨晚也宣布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台中市則鼓勵豬農轉型,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宣布啟動第二預備金 1000 萬元、協助縣內 4 廚餘養豬場轉型。但廚餘並不會馬上減少、全國每天仍產出 2115 公噸廚餘,該如何處理?
林左祥回應,禁令解除後,廚餘處置將「照舊」。意即,未來全國 62.6 % 廚餘仍需靠豬吃掉。當越來越多縣市宣布永久禁止廚餘養豬,形同把廚餘處理壓力、防疫風險轉嫁給其他縣市,台灣同島一命,更該全國一心,應儘速提出廚餘、養豬的通盤政策。
延伸閱讀:
環境部昨(31)日召開首次廚餘去化協調會議,與會專家認為,儘管短期內採焚燒、掩埋去化廚餘,但長期來看,廚餘仍可再利用,應朝蒸煮中心、生質能、堆肥等方式規劃。
禁運禁宰令將於 11 月 7 日解封,但全面廚餘養豬禁令將暫時延續。農業部強調,恢復廚餘養豬需滿足四大前提,包含量能及飼養規模勾稽、落實蒸煮、即時監控,以及廚餘妥善應用。
繼雲林、花蓮、高雄、嘉義後,苗栗縣昨(31)晚也宣布永久禁止廚餘養豬,台中市今(1)日則以加碼補貼,柔性鼓勵廚餘養豬戶轉型,但任何禁令都無法讓每日 2000 多公噸廚餘瞬間消失,全國仍需面對環保、防疫問題,嚴格執行高溫蒸煮的廚餘養豬戶,則在等待通盤規劃的長期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