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疫情第 13 天,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3)日公布完整疫調結果,疫情僅止於台中梧棲案例場並無擴散,推論病毒可能來自「未落實蒸煮」的廚餘。未來是否會全面禁止廚餘養豬?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原則禁止,有條件開放」,除需合乎高溫蒸煮,且要能搭配「即時動態監控」而非僅上傳照片,並需落實績查。

疫調循線追查,人、豬非病毒來源
農業部次長杜文珍說明,疫情調查關聯圖涵蓋「來源」及「流向」,來源包含人、豬及廚餘,流向則以化製車和活豬運輸車追蹤關聯養豬場、化製場及肉品市場,並再擴大至次一層關聯場。因所有關聯場、次一層關聯場的採檢結果均為陰性,於是疫調回頭追蹤可能來源。
針對人的部分,病毒可能來源包含豬農父子 2 人,以及 4 名獸醫師佐,豬農父子 2人皆無出國,牧場的紀姓特約獸醫師表示從未進入養豬場,王姓獸醫佐則未回電,但豬農表示王姓獸醫佐並未進場,台中市動保處 2 位公職獸醫師,是於 10 月 14 日後才進入牧場鑒定疾病,因此排除相關人員攜帶病毒可能性。
針對豬隻部分,該案例場於8月、9 月分別向兩家養豬場採購 70、66 頭仔豬,回頭採檢兩家養豬場的豬隻,結果均為病毒核酸陰性,因此排除豬隻來源攜帶病毒可能性。
結論:未落實蒸煮的廚餘為病毒可能來源
梧棲該案例場為一貫場,場內有種公母豬、仔豬、肉豬,種公母豬吃的是飼料,廚餘主要為肥育肉豬、供肉豬食用。中興大學副校長張照勤分析,依據畜主口述豬隻死亡時序,比對案例場平面圖來看,疫情是從吃廚餘的區域開始擴散,且死亡比例也不同。
吃廚餘肉豬死亡率為吃飼料的 15.7 倍,因此推論廚餘為病毒可能來源。

疫調結論:「廚餘蒸煮未落實」為問題主因
疫調發現,種種跡象顯示案例場並未落實蒸煮,在疫調過程中亦有諸多說法有疑點。台灣大學獸醫學系退休教授蔡向榮說明,疫調過程最重要的是牧場主人口述,並輔以證據佐證,畜牧場理應有一本管理紀錄,但自 9 月損毀後,牧場主人便未繼續紀錄,因此疫調小組必須自行調查,例如:廚餘蒸煮需要燃料,於是便打給瓦斯行確認。
杜文珍表示,瓦斯行的出貨紀錄顯示,去(2024)年該場僅採購 3 桶瓦斯、今(2025)年則採購 2 桶20 公斤瓦斯,但直到國軍前往清消時,瓦斯仍在豬舍裡。蔡向榮表示,牧場主稱「以裝潢業廢棄木材」來燒,但無法佐證採購數量,且上傳紀錄中竟使用舊照片,顯見並未落實高溫蒸煮。
農業部部長陳駿季補充,國軍到場清消時,案例場的蒸煮槽早已無法啟動,「顯然是擺好看的。」
另外,梧棲案例場及另一家 「C 養豬場」均使用梧棲清潔隊的廚餘,均有風險,但兩豬場的處理過程不同。杜文珍說明,案例場飼養規模為 300 頭、C場飼養規模超過 1000 頭,但C場有按時陳報蒸煮,且多次採檢結果均為病毒核酸陰性。

疫調亦發現,梧棲清潔隊、豬農均違規分讓廚餘
疫調小組另發現,本案的廚餘源頭與管理亦出現問題。蔡向榮說明,原以為案例場的廚餘來源僅為梧棲清潔隊,但卻發現豬農會將自家廚餘、鄰居廚餘一同作為豬的飼糧,鄰居因知道案例場是廚餘養豬,門口幾乎每天一早就會出現 4 至 5 包廚餘,讓廚餘的來源變得複雜。
梧棲清潔隊的廚餘,主要來自梧棲區民生廚餘(不含梧棲漁港),廚餘屬於廢棄物,處理需依《廢清法》招標,理論上僅可由投標的案例場專用,但疫調小組循線追查,發現到梧棲清潔隊的廚餘違規留用給 C養豬場,案例場也會提供多餘廚餘給 C 養豬場,顯示出廚餘源頭及分讓管理出現問題。

台中環保局:梧棲清潔隊未載廚餘至 C 養豬場
針對農業部疫調認為梧棲清潔隊、豬農違規分讓廚餘,台中市環保局回應,梧棲區清潔隊供應熟廚餘給廚餘再利用畜牧場,均依規採公開標售,梧棲案例場得標後,自行派車至梧棲清潔隊部收運,並非由梧棲清潔隊載運至案例場,更無所謂載運至 C 養豬場的情形。
由於得標養豬場每次收運廚餘均須簽名以示負責,對於養豬業者是否有冒名不實情形,環保局已調閱監視器,將依法追查究辦。另外,有關案例場是否涉及分送給C養豬場廚餘,造成後續申報不實,將依廢清法查辦,若確屬違規最高可處300萬元罰鍰。
陳駿季:疫調小組不解散,需檢討管理制度
初步疫情調查已出爐,但陳駿季表示,疫調小組暫時不會解散,因訪查時發現管理上疏失、需檢討之處,包含廚餘並未落實蒸煮、長時間未上傳資料等,若該月蒸煮紀錄未按時陳報,環保單位理應次月前往稽查,方能即時發現異常,此外,豬隻進入化製場都會做統計,應可即早從化製數量發現異常。
重新開放廚餘養豬需滿足四前提
目前全國暫停廚餘養豬,未來是否會全面禁止養豬?陳駿季重申,廚餘養豬為「原則禁止,有條件開放」,條件包含飼養規模 200 頭以上,達此規模,地方政府才會核發用地許可,且蒸煮過程需以 90 ℃ 蒸煮一小時,農業部對廚餘養豬的政策為「持續輔導豬農轉用飼料」,「這個政策不會變。」
陳駿季表示,重新開放廚餘養豬有 4 個前提,首先針對現有 433 家廚餘養豬戶,啟動聯合稽查,確保所有蒸煮設備及飼養規模是匹配的,其次,廚餘養豬戶的蒸煮設備中,90 ℃ 蒸煮一小時等資訊,必須能即時動態監控,且未來要確保落實所有稽查,並完備相關法令;且後續廚餘必須能妥善處理,符合 4 個前提時,廚餘養豬才會重啟。
陳駿季坦言,即便農業部想禁止,亦無法馬上宣布,因為必須讓豬農有時間轉型,且廚餘也需妥善處理,否則將成新的環保問題。
分析:廚餘養豬管理,從系統到稽查皆須精進
既然廚餘養豬暫時不能廢除,如何精進管理成了重要議題,環保署統計,目前國內仍有 435 家廚餘養豬場,其中有50家申報率爲 60% 至 90%,另 27 家申報率低於 60%,顯見長期管理不足。
此外,目前環境部的廚餘蒸煮管理平台,為豬農自行「上傳照片」,且系統容許「補傳照片」,立委林淑芬指出,該系統僅是資料庫,且頁面只能看到今日及昨日未上傳的牧場,不會主動偵測異常,也無法在出現異常時發出警報、通知中央及地方政府,導致未能於源頭發現豬農異常。
然而,即使系統未能主動通知,但依法若豬農未上傳蒸煮照片,台中市環保局需進行每月稽查一次,但梧棲案例場連續 3 個月沒有上傳照片,台中市均未進行稽查,顯有失職之處。
此外,廚餘並不會因為一紙禁令而馬上消失,中華民國餐盒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明信主張,政府應有條件恢復廚餘養豬,在兼顧防疫為前提下,比照日本做法,建立集中式廚餘蒸煮中心,統一蒸煮、檢驗,既防疫又環保,還能實踐循環經濟。
豬農申報登記需鉤稽過往拍賣紀錄
若疫情控制得當,11 月 7 日便可恢復豬隻交易。農業部預估,禁運禁宰令約造成 35 萬至 39 萬頭豬延後上市,為避免市場踩踏、豬價崩盤,農業部規劃每日拍賣數量上限 3 萬頭豬,並採「登記制」,豬農向肉品市場登記欲送拍賣頭數,再由各肉品市場協調、分配且通知豬農可拍賣數量,肉品市場紀錄拍賣頭數後回報,農業部則將補助款、直接匯入豬農帳戶。
豬農登記數量與最後實際送拍賣數量,可能存在落差,農業部如何避免豬農浮報?李宜謙回應,一級生產鏈補助支持方案的受理單位是中央畜產會,肉品拍賣市場內有豬農過往的拍賣紀錄,會依據豬農申請、登記數量比對,理應不會有浮報的問題。
延伸閱讀:
非洲豬瘟 Day 8》廚餘蒸煮管理鬆,豬場申報難控管,豬農:應加速建置蒸煮中心(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