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西瓜的先行者一懷念灣寶社區的張木村大哥

前言:

本文原刊載於2004年6月份的主婦聯盟合作社刊物「綠主張」,介紹灣寶社區的張木村農友,進行有機西瓜實驗的努力與挫折。當時灣寶只是一個平靜的農村,沒想到後來面臨農地被強徵的命運,張木村農友和他的太太洪箱為了捍衛家園,與村莊其他農友進行無數次抗爭。好不容易灣寶搶救下來了,張木村農友卻意外於日前過世,令人十分不捨。

筆者時任主婦聯盟綠主張刊物編輯,當月專題是灣寶社區的西瓜,有機栽培西瓜非常困難,張木村農友辛苦做了嘗試,卻遇上大雨導致西瓜品質不如預期,因此消費端反應不佳。時任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的謝麗芬長期鼓勵農友轉做有機,十分心疼這個情況,因此特別企畫了專題,希望我們能向社員介紹有機西瓜栽培困難,並且要繼續給農友打氣。

麗芬姐與張木村大哥如今在天堂相聚了,也許木村大哥帶著自己種的蕃薯跟花生去探望麗芬了,希望兩位前輩在天上一切都好。

───────────────────────────────────────

一場仍在進行的有機實驗──張木村和灣寶社區(2004.06)

灣寶社區位於苗栗縣後龍鄉,土壤多是旱地沙丘,自清朝末年先民開墾,就以種西瓜、花生為主。「後龍西瓜」向來以皮薄肉甜聞名全台,卻少有人知道灣寶西瓜更是其中翹楚。

灣寶居民可說打從娘胎就吃西瓜長大,但直到去年,在合作社理事謝麗芬的穿針引線與協助之下,才第一次有人嘗試栽培無農藥殘留的西瓜,這個行動改寫了灣寶西瓜栽培歷史,其中有一位農民還勇奪去年「灣寶西瓜節」舉辦的甜度比賽第二名。

去年,灣寶的西瓜在採收前遇上大雨,連著兩週的大水造成水傷,雖然已通過無農藥殘留的檢驗,甜度也在水準之內,卻有不少合作社社員看到水傷的果肉便不願購買,或買到品質不佳的瓜而抱怨,這些準有機栽培西瓜只好在合作社的通路中黯然離場。

可貴的是,曾參與這場栽培改革的農民並未失志,他們不但繼續堅持新的耕種方式,甚至擴大到香瓜、芋頭、蕃薯的有機栽培,這次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灣寶社區的農友──張木村,他從去年堅持至今,不因天氣或人為因素放棄這場有機實驗,謹邀請社員分享這段難得經驗。

IMG_6522-1
努力開展有機實驗的張木村大哥,於2013年1月辭世。

西瓜──灣寶第一次的有機栽培實驗

「我們這裡每一個人還不會吃飯就開始吃西瓜,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嘗試新的西瓜栽培法,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參與這場實驗的張木村,做了這樣的開場白。

張木村,四十五年次出生,是土生土長的灣寶人,朝九晚五在監理站工作,凌晨與黃昏之後則投入他真正喜歡的農事栽培。其實「有機」對他並不是新鮮的名詞,因為在他印象中,父母親早年就從沒使用過農藥和化學肥料,直到農作物價格下跌,人工比原料還貴之後,才開使用化肥,而使得地力衰弱,造成更嚴重的病蟲害問題,農人們便開始依賴農藥,便開始了土地與藥物的惡性循環。

「我們以前種西瓜,幾乎一週就要噴藥一次!」張木村想來都覺得心驚膽跳,但是全家生計都要靠這些西瓜,少有農民敢拿生計作賭注,也只有繼續噴藥以求收成。

直到前年年底,因為社區申請了文建會的營造計畫,其中一位提案人因為認識合作社的理事謝麗芬,希望她能到灣寶來協助農民發展有機栽培。麗芬不但將老公─中興大學園藝系倪正柱教授帶進去,還把合作社元老林碧霞博士、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蔡東纂等專家找進社區講課,張木村才發現原來病蟲害的問題不是藥用的不夠多,反而是用得太多,植株枯黃不是肥料不夠,反而是肥下的過重,於是他和幾個同伴便開始了新的栽培方式。

「顧叢要顧根本」,這是他學到的第一課。土壤是作物生長的基礎,沒有地力就不會有勇健的作物,當然會一直生病。在社區的經費支持之下,他們施用苦土石灰以平衡土地過酸的現象,才能提高土地函納養分的能力。

接著從化學肥轉而變成使用有機堆肥,從附近運來了雞糞、米糠再加上老師們慷慨提供的菌種及配方,張木村自己製作有機液肥,每週定期噴灑,不但可增益有機質分解,還省了不少肥料錢。

至於有機栽培最難的病蟲害剋治,地方鄉親是這麼說的:「有用藥都不一定生得出來,何況你們不用藥?」,但是在麗芬及整個顧問團隊的協助之下,利用微生物菌種、天敵及與土壤的改變,這些有機栽培的農友不但種活了西瓜,而且藤蔓與葉片明顯的比噴藥的西瓜看起來勇健多了,這個成績讓地方上的人刮目相看,成功的改寫了灣寶的西瓜栽培史!

IMG_6531-1
西瓜需要人工授粉並且疏果,才能長的好。

已經開始,不會放棄──西瓜之後的故事

雖然西瓜栽培得到好成績,卻沒人想到老天爺給的是另外的考驗。灣寶第一次栽種的有機西瓜通過了無農藥殘留的檢驗,而且經合作社產品部專員測驗甜度確認品質優良,正準備出貨,就連下了兩週大雨,雨滴敲在正熟的西瓜上,也將農民的心敲的叮咚作響。

中部的社員或許因離產地較近,可以理解水傷的西瓜並不影響品質,但北部的社員在不了解情況下,反應西瓜品質不良,訂購數量大幅下滑,眼看農民心血就要泡湯,麗芬難過落淚,並非因為這些農民是她所熟識,而是因為她知道有機西瓜的實驗有多麼困難,而久居都市的社員離土地有多麼遙遠。

雖然結果如此,但這些農民們並沒有放棄,張木村說:「農民本來就是看天吃飯,我們已經有種出來無農藥殘留的西瓜,這就是最大的收穫」。秉持著這樣的信心,張木村在瓜期結束之後,又整理了其他的田地,也用有機栽培的方式耕種香瓜、蕃薯,今年還多了芋頭,當然還延續著去年的西瓜,「已經開始了,當然要繼續下去」。

IMG_6530
雨季後十分擔心的張木村農友與太太洪箱(2004年六月)

當雨季再度來臨………

張木村站在芋頭田埂旁,將一群稻鴨趕進水裡,這是他今年的新嘗試,讓鴨子幫忙除田裡的草和蟲子,張太太謙虛的說:「我們沒有用藥,到目前為止是狀況還好了,聽說接下來會有一段時間有蟲的問題,我們還在觀察啦」。

這段簡短的話語,代表的是張木村和妻子具體的行動與付出。張木村的耕種時間是上午五點至八點,黃昏到晚間八點,加上白天工作八小時,他等於同時做兩份全職工作,只是監理站的工作可以按月領到薪水,而農事的收穫卻得看天賞臉。

如果今年收成又遇到雨季呢?張木村想想後說:「我對我小兒子講,希望從這裡開創一片天,這些地將來是要留給他的,沒有收成也要繼續耕耘。再加上我對地方家鄉有感情,因為我們這裡還是以農業為主,我父親交給我的地,我不願意讓這片地到我手上結束。過去已經走到死路,我現在這樣做,是為父親的地找到出路,如果可以有所成,也可以讓家鄉有點出路。」(本文原刊載於2004年6月份的主婦聯盟合作社刊物「綠主張」)

延伸閱讀:

灣寶農鄉淚—別讓洪箱孤單。作者/munch

「追憶:一位瀟灑又細膩的先行者」。作者/廖本全

安息吧,夢想家。作者/胡慕情

農民「博土」。作者/林靜梅

後記:

資深記者munch表示:洪箱大姐的FB為 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2344818693&fref=ts,朋友們可前往慰問。另張大哥於1月26日上午9點,在灣寶故鄉公祭,可前往會場悼祭,或是以思念遙祭。

59566_10151426691065619_495937449_n

張木村大哥生前田間留影(攝影/munch)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