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臺灣:果農種出在地的幸福

文/藍麗娟

你問我,為什麼寫一本臺灣水果的書?

幾年前,我曾經嚷嚷著說要找自己,遠赴紐西蘭的葡萄酒莊,學習照顧葡萄園與釀酒;沒想到,我回到臺灣,踏上單車環島之途,才知道近在咫尺的彰化縣大村鄉,竟然也能種出那麼優質的食用葡萄與釀酒葡萄。

三年前,我騎單車環島時經過雲林縣的濁水溪畔,看見溪上的躺著圓滾滾的西瓜,沙地上還扎著果農回收的競選旗幟權充瓜田的區劃,第一次明白,原來,臺灣最好的西瓜都是長在河川砂地上,河川砂地有這樣的價值,百年來臺灣人就懂得利用。

幾天後,當我踏著單車行經臺東縣鹿野鄉,也是生平首度看見鳳梨田,我訝聲連連,都幾歲了,怎麼這會兒才意識到鳳梨是長在地上的!

你問我,現在的我,會不會嘲笑當時的我?

不會。

因為,我和大多數成長於都市的人們一樣,對於水果的由來很陌生,遑論臺灣水果的價值。

我們可能吃過香蕉,卻不知道超過一甲子的時間以來,香蕉曾經為臺灣賺進大筆外匯。我們吃過荔枝,但是不知道哪個季節能吃到荔枝?荔枝產地在何方?更不知道荔枝是日本人垂涎三尺的臺灣水果。我們喜歡吃芒果冰,卻可能不明白臺灣的愛文芒果明明是美國品種,卻能攻陷日本鮮果市場。我們可能去超市或水果攤上殺價,卻不明白早收的水果才會送到市場面對消費者,而最熟最好吃的水果卻陷在產地無法運銷,果農的汗水變成淚水。

我們可能無從體會臺灣水果的美好,直到出國旅行或出差,在東京、巴黎、倫敦、雪梨、溫哥華或上海的飯店與餐廳,飯後卻吃不到汁多味美的西瓜,酸酸甜甜的鳳梨、更無從品嘗愛文芒果熟透的香氣;我們好不容易在超市找到家鄉來的水果,驚見標價牌上的數字,只能幽幽將水果放回架上,恨自己竟然在家鄉從未珍惜臺灣水果的價值。

也就是說,我們吃水果,卻對臺灣水果的知識,它為何這麼多樣,好吃,緣起,一無所知。

回到臺北,我與家姐藍艷秋聊起環島過程中,一路上看見的芒果,香蕉,荔枝,鳳梨,西瓜,金棗,番茄,葡萄,梅子,釋迦,百香果,等水果。家姐是臺大植物病蟲害博士,她提醒我:「妳知道嗎?臺灣的水果超過四十五種,而且大多都不是本土品種。如果以品系計算,會超過一百五十個品種!」

「真的!」我大吃一驚。

為什麼這些水果飄洋過海到臺灣,卻能長得又多,又好,價格又便宜?在臺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發揚光大?

想要探索的心,深埋於我與家姐的心中。

因緣際會,今年《天下雜誌》出版部總編輯吳韻儀,亞洲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自由落體設計總監陳俊良相敘,聊著聊著,臺灣水果成為話題。

陳俊良覺得,水果是臺灣的珍貴資產,足以提升到文化創意產業的層次。這幾年來,他在國內幾所重要的設計學府任教,帶著許多學生研究臺灣水果文化,並致力以精緻化的包裝設計呈現臺灣水果的美好滋味。

而吳韻儀則談起《天下雜誌》向來關注臺灣土地上的人,事,物,提醒人們珍惜其隱為人知的價值。她提議,《天下雜誌》出版部應該要出版一本書,探索臺灣水果背後的故事,將探照燈打在果農身上。

身為農友的孩子,儘管我對土地有著濃濃的情感,但是,我沒有想過,竟然會有大型出版社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出版一本看似不夠主流,不甚具商業價值的農業主題書籍。但是,這場談話的氛圍使我振奮, 於是,我們決心齊心合力,共同打造這本書,藉由這本書,我與家姐由南到北,由東向西的跑遍各種水果產地,挖掘出動人的水果與果農故事。

數月之後,我們完成了這本書《果然臺灣—種出在地的幸福》。期間歷經喧騰一時,聞之色變的塑化劑風暴,令人鼻酸的蕉價暴跌,與不時要脅的颱風侵擾。這些事件的代價雖大,卻讓水果的真滋味如撥雲見日,露出曙光,彌足珍貴。

身為作者,我希望,未來,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品嘗每一口臺灣水果之時,都能對臺灣水果的故事如數家珍,人人都能自任臺灣水果大使,向每一位踏入台灣的觀光客侃侃而談。

談什麼?談感動,談疼惜,談臺灣是個寶地,是任何水果都想落地生根的寶地。

採訪寫作這本書,就是一場探索;藉由本書出版,我們想告訴讀者一項重要的發現:果然臺灣!果然只有在臺灣,才能種出在地的幸福!

憑什麼?

憑藉,臺灣多元又獨特的風土,讓寒帶、溫帶、熱帶各種外來水果都能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結果,揚眉吐氣,突圍國際。

憑著,每一位果農用生命守護土地,才能孕育出各種不同的幸福果實。

憑依,臺灣優秀的農業技術人員與勤懇的果農,在他們身上流露的性格,創造出淳厚的甜蜜。

水果,風土,與人;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圍繞著臺灣,創造了臺灣水果的驕傲,回過頭來維護了臺灣果農的尊嚴。

我們想透過書中的十種水果,十種性格,十二位果農的感人故事,成就了我們習以為常,國際社會卻為之驚豔的甜蜜。


本文圖片提供 / 天下雜誌出版社

你問我,為什麼寫一本臺灣水果的書?在《果然臺灣—種出在地的幸福》出版前夕,我們想要大聲對你說:

因為臺灣,所以甜蜜;「果然」只有在「臺灣」!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