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農都共生學:鋪一條愛農村,愛地方的路

文/陳來紅 首頁圖片/munch

如女農的我勤耕著我的田,我的田不在土地而在人的心。耕耘已過30年,筆耕部份,也從一份社區小報到11家報社。如今回鄉辦起一份小報~~”愛鎮月刊”。回顧今往認真思索歸納,其實自己彷彿那遊走農都的鋪路工人,企圖鋪出一條「愛農村&愛地方的路」。給想要上路的人~~好好走 走好,這麼簡單心意,為何卻要走得這麼長?我常這樣問自己也努力的找答案,日後慢慢整理吧!

自問:能在「上下游」的網站上做什麼?

其實是要回到「上下游」一直在提的:分享在地的生活&行動!回到大溪開始了不一樣於大台北的生活&行動方式,無論個人家庭或社團組織。雖說是聚焦大溪定出範圍在桃園就好,理想如此,但是不可免的插隊的事,仍然不少!幸好社運也網路化,參與的成本降低,得以學學年輕人在彈指之間行動。

以「合作經濟」運動者的觀點寫<<農都共生學>>是以聚焦大溪的生活為主。

「原為平埔族霄裡社與泰雅族等原住民散居之地的大溪鎮,自清領時期漢族移民入墾後開始發展。1863年因為清英天津條約的修訂,增開打狗港(高雄港) 與淡水港為通商口岸,而舊名大嵙崁的大溪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也是當時台灣最內陸的港口,可說是國際貿易通商的重要轉運港口之一。當時,還有桃竹苗農產品、日用品、茶葉、樟腦油等也都藉由大溪轉運。西元1892至1897年河運全盛時期,帆影終日不息,萬商雲集,和平路、中山路和中央路的商家達三、四百家之多!目前和平路、中山路老街的街屋仍以古典風華見證大溪曾有的繁華。」~~鎮誌如此說著。

從這樣的論述中,大溪的「都」被看見,「農」卻隱在「桃竹苗」裏;「漢族」被看見,平埔族霄裡社與泰雅族等隱入「原住民」裏。當大溪老城區的人在說大溪時,像極了台北市民在說台灣一樣。其實離開台北市才能見識完全的台灣;一樣的,唯有走出老城區才真正看見完全的大溪。

台灣的農村裏也有如都般的區域,在經濟最活絡的集中處~~如像大溪有老城區,或者僅是鄉鎮中一條繁榮的老街,居住其中的是當地最有資源與影響力的人,像極了台北市之於台灣一樣,或五都之於他縣,交通便捷與資源豐富地區,存在著不知人間疾苦的階級。和他們教養著不知他人艱苦的下一代,這群人可是掌握著決策代表所有人在做決策,不是嗎?

回鄉與辦著<<愛鎮月刊>> 是想給大溪最有資源與影響力的人瞭解,大溪不只老城區!它與 <<農都共生學>>一樣的, 想探索與分享的是如何搭出平台?想努力的是鋪出一條「愛農村&愛地方的路」,企圖想跨越的是性別、族群、貧富、年齡、階級、農都,以生活來實踐農都共生共益的可能性!

活過一甲子,耕耘台灣已過30年,選擇以”合作經濟”運動者的觀點寫<<農都共生學>>;更盼望想創造家鄉更好生活者,能在雲端的「上下游」裏,共同討論、一起分享、合作思考出進路的可能性!雲端的思維常被譏笑,有天馬行空之虞,但是從蘋果電腦工具和臉書網路平台出現之後,人類的社會改善的速度,如風起似雲湧,無限的可能一一出現,改變了全世界社會的多面向的生態,不是嗎?

<<愛鎮月刊>>裏有著3年7個月的耕耘,已經回鄉或在鄉的你呢?我們在雲端的「上下游」裏的分享與討論,是否當它如風起似雲湧時,無限的可能將會一一出現?進而改變了台灣社會的多面向的生態,會嗎?我深信著,當所有人願在腳下那塊土地上,鬆動、耕耘、種下希望、靜候成果,無限的可能將會一一出現!來分享吧~~透過分享台灣各地共同邁向共好的一步!所有人的一步有著無限的好哩!

回鄉的你正在做什麼呢?

《愛鎮月刊》想給大溪最有資源與影響力的人瞭解,大溪不只老城區!《農都共生學》想探索與分享的是如何搭出平台,鋪出一條「愛農村&愛地方的路」,以生活來實踐農都共生共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