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有你陪伴,真好

文/ 梁郁倫  攝影/ 鍾順龍

「大頭,回家囉!走快一點唷!」

鄰居阿姨養了一頭山豬,今年快滿一歲,說出生的時候只有不到半個巴掌大,現在已經超過100公斤!每天傍晚四點要出來放風,這是他們倆每天膩在一起的戶外活動!

大頭力氣好大,光捧他的臉頰,頭好壯壯,重量十足!即使天天洗澡,身上還是散發一股淡淡的野味,不愧是山豬!

在鳳林,很多鄰近山坡地區的果園,常常可見山豬的蹤影,他們會吃果子,或是在果樹下掘坑休息,尤其是下過雨後濕潤的泥地上,他們的腳掌清晰可見。「很兇的喔!有時候去山上工作,一聽到風吹草動就趕快躲到車上!山豬很大隻,力氣很大,以前我們家的小黑(狗)跟山豬鬥到差點死翹翹勒!」

其實,野地裡的山豬,真的很兇悍,每次聽到來家裡哈拉的農友們,講到上山遇到的野豬趣聞,真的很驚險,聽得是既緊張又刺激,只有我這個外行人以為山豬就像卡通裡畫得那樣親切可愛。每次這些叔叔伯伯看我聽得一愣一愣的就會說「帶你去看一次你就知道很危險!」

呵,就是因為沒遇過還真不知道山豬有多可怕,我只有在鍾媽媽的柚子園看過好大的山豬腳印,所以這些很有戲劇張力的刺激情勢,多半停留在講述中的想像,在還沒摸著「山豬=危險」的現實前,大頭是第一隻我遇上的寵物山豬,更是完完全全被原本既定印象「山豬=可愛」給征服了。

「要給他吃飽,又不能給他吃太多呢!不然體格會越來越大。」

阿姨說當初在山裡撿到大頭和他一群兄弟姐妹們,原以為他母親隔天會回來,想不到連續三天不見母豬蹤影,這些小豬們餓得哀哀叫,眼看再不伸出援手,也是可憐了這些孩子,所以幾個朋友就一人一隻抓去養了,一養就養出了感情,連已經十歲的狗兒都相互爭寵。

菜鋪子老闆娘養了一隻太陽鳥,他連棲息的籠子都沒有,每天就在鋪攤子上走來走去,好像也是老闆一樣招呼買菜的客人,一下子在鳳梨堆前面停擺,見有客人大聲問菜,就飛到他面前指引。客人早就就習以為常,挑著自己的菜,偶爾櫃檯結帳時,太陽鳥又飛到老闆娘肩頭招呼,煞有其事的擬人樣貌,實在逗趣。


很像有抹腮紅的太陽鳥,衝冠的瀏海,隨他情緒時而站立時而貼平,自己造型,超級有型耶!

還有一位連伯伯,居然將野生的巴哥鳥眷養成不怕人的寵物,老是停在他肩膀上跟進跟出,一樣不需要給他準備棲息的鳥籠,見他一下飛到旁邊樹梢,一下飛出去半天不見影,晚些就回來歇在連伯伯身邊,愜意而自然。還有,我也曾在傍晚,看到鄰近村落的一位叔叔在溜鵝,只見他拿一根細長的小竹竿,跟在三隻鵝的後方走,小竹竿點著點著,像在指引方向,鵝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可愛模樣,隨著宏亮的叫聲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現代人養的寵物好多元唷,或許在鄉間的寵物比起都市裡的寵物,活動空間更寬闊自在些,但不論怎麼樣,現代人養寵物,在心境上多半是一種陪伴,一種安慰,也是一種寄託。非常多你想像不到的寵物都可以養,甚至是家禽,可以吃到肚子裡的,現在也可以當寵物養。

其實,在鳳林還是有許多人家,自己養雞、鴨、豬、鵝,逢年過節要吃要宰自己來,那是一種習慣於早年物資不富裕年代的生活方式,勤儉,傳統。隨著時代變遷,從農業、工業到科技,產業結構往都會移動,家庭結構型態改變,要吃雞鴨鵝,市場買就好了,方便,簡單,甚至都進步到安全衛生的電宰形式。

而人與家畜的相處型態也同樣跟著時代在轉換,以前的人養狗是為了看家,養貓是要捉老鼠,而且養狗養貓不用買,鄰居家養的生了一窩就問有沒有人要養,養貓狗不用品頭論品種,那個年代與環境的需求是務實的,吃飽、安家最重要,但現在的提升,已經是吃飽安家之外的想妄了,在台灣鮮少挨餓受凍的人口,想要養,是養一個陪伴,養一種心靈與精神層次的滿足。

所以鄉間常見的雞鴨鵝,也不再全數都養來宰殺,養家畜,養寵物,定義上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反倒明顯的是,都市人養的寵物就多半真的是貓狗這類寵物,雞鴨鵝這類家畜可能變寵物的情勢,多半是在鄉間,這也是城鄉地域性差別的趣味所在,很容易遇上應當是野放的動物,而今成了備受寵愛的寶貝。


姑姑自家養的鴨,肥美健康,逢年節留幾隻謝天祭祀,其餘的熟客訂購要趁早!

從小養起的山豬大頭,早已磨去一半野性,他喜歡在人身旁磨蹭,聽得懂話,相當聰明討喜,睡小床舖,每天有人幫忙洗澡淨身,我在想:大頭的基因裡,會記得什麼是粗野豪邁的奔跑嗎?或是他會想起跟他長得一樣的同伴嗎?還是他以為自己人模人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