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與「新農」一生相為伴

攝影/ Munch

「新農」有兩種,一是從此放棄慣行農法再出發的新農,一是新進入務農行列的新農。無論何者,他們所背負的是非常複雜的心情,看似採菊東籬下的悠然,實則有如上了戰場腹背受敵的勇士,有時像極了過河的卒子──除了向前之外,別無選擇!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所努力陪伴的對象,兩者都有。

早期有無數的新農故事在合作社上演,這樣的新農未必年輕而是勇於改變的長者居多。當他們從翁秀綾、林碧霞、謝麗芬、董雅玢等人瞭解,有消費者需要他們提供有機耕種的農產時,因有這樣購買力的陪伴而願意改變。為了將更為細緻的照顧下的農產提供給合作社,一面要學習新的農耕知識,一面要安撫家人改變的不安;一面要面對生產的不確定性,一面要面對同村的眼光。

曾聽種白蘿蔔的農友說:最初改有機耕種時,不噴藥蟲很多,吃到看不見菜葉,怕鄰居笑半夜在月光下翻掉,掩埋入土。隔天鄰居狐疑的詢問,還強詞說:收成啦──看過他苦笑的臉終身難忘!

務農真的不簡單,要老農變新農更是不易!常常要不斷提醒職員社員,我們當一生善待如此用心務農,友善土地&農作的農友,其實唯有如此,我們健康與環境這才能真正被友善了。他們能持續的力量靠著社員的共同購買力中,不可忽視的是合作社產品專員與林碧霞顧問無盡的專業陪伴,以及來自學界如鄭正勇教授、倪正柱教授兩位師生,長達18 年的「應召」相陪,則是隱形的貢獻!

年輕的新農有兩種,一為家中原本就務農,一為志願離職務農。當我們在看他們的勇氣可嘉之餘,需要被看見的是他們處境的差異。家中原本就務農,若是家中長輩支持改變有機的,則是擁有被祝福的務農。否則就如合作社的新農友,為了改為有機農耕,老父竟演變為三年不講話的父子僵局。雖為這樣的新農心酸,但是由衷的尊敬其堅持。

志願離職務農的關鍵問題,是個人選擇?或全家的認同?能被全家認同的是擁有被祝福的務農。若是個人選擇,不但是家人,有時連親友都要來阻撓或冷言責問。志願離職務農的新農,有土地取得和資金的問題、有農業知識與經驗的問題,這麼多的挑戰考驗著年輕新農。

與新農一生相為伴,是台灣生活者的義務更是機會。

面對全球氣候急遽變遷,農作越來越不易!全球糧荒下食材何處來?將是嚴肅的生命永續課題。做功課不只是我們,新農尤甚!我們其實別無選擇,要健康就需要新農留農,為我們生產友善我們的食材;愛環境好,透過友善耕種環境的努力,台灣農耕地區的環境就被保護了!

尤其在飲用水水源區的部落與上下游農村,我們的共同購買力間接的保護了我們自己,不但僅是食材安全,同時更確保了飲用水質的安全。當我們要求食材品質的同時,我們是否在價格與購買力上做出回應呢?有待我們深思!

陪伴是以優越的消費者身份,做出無盡的挑剔與要求中,游離相關係呢?
還是以共生的原則,以一生相為伴的精神支持,用購買力肯定新農的決心?

52歲以後他(托爾斯泰)才覺悟到:

「『生命是否有意義』並非一個理論上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如果你一直在做有意義的事,那麼你的生命就有意義;如果你一直在過罪惡且無意義的生活,你的生命就沒有意義。」

──摘自” <<意義是活的,它會隨著年齡而改變>>

清大彭明輝老師部落格以托爾斯泰為例,這樣探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