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陋室銘(1)打造農鄉新文明

首圖提供/ 陳韋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

前言:永續農鄉

農村、鄉村,一般來說,幾乎是同義詞,近來才比較普遍有人使用「農鄉」這個詞,雖然並沒有人給它明確的定義,不過,我挺喜歡這個詞,因為它還可以當成「家鄉」。

農鄉為何要永續?一來,它是一個重要的人類文明的生活模式,是人類的珍寶;其次,姑且不論人類如何努力建構人造環境生產糧食,它仍是人類所不可或缺糧食的重要生產機制。

農(鄉)村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社會文化、生活的空間體系。一種體系要能夠持續存在,不被時間給淘汰,它需要在經濟、生態與文化上面得以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經濟永續,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內,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可以生生不息的運作;生態永續,則是希望規範人類的發展,只能從環境當中汲取這個世代發展所需,卻不會危害到下一個世代發展所需的環境資源;文化永續,則是希望這個區域內生活上所使用的器物、制度和觀念,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思想﹍等等可以長遠流傳下去,使世代之間得以溝通與理解。

「永續」這一個詞是從英文 sustainability 翻譯過來,更合宜的翻譯應該是「可持續性」。對於有限生命的生物,可持續性,牽涉到的是要擁有傳承的可能,對於農鄉永續來說,它需要有各種年齡層的人同時存在,方能完善傳承,同時有要透過多元組成,才能呈現完整的因果網絡,讓整個體系更穩定。現在的農村有老人,有小孩,就是少了中間的年輕人,這樣的缺口,嚴重的威脅到農鄉的完整與可持續性。

農村可有青年人的天空?

台灣四十餘年的工業化,把鄉村的人力吸引殆盡,重要資源也持續掠奪,加上產業政策的偏頗,我們的鄉村變成了一個無法維持家計,任由圳溝枯竭、田地荒廢、老農凋零的地方。但是,農鄉真的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地方嗎?

想像一個景況:5 個年輕剛畢業的研究生,在城鄉交界的地方,租了一個三合院和一片 5 公頃的農地,提供附近 100 個家庭的糧食。他們每人一面寫文章關注農鄉社會、思考如何打造一個生態村,一面每天安排四個小時的農務工作,友善地維護一個每年帶來 150 萬收入的社區協力(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農場。

他們的研究生涯伴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農忙時節,就呼朋引伴,找同學或會員家庭幫忙。夏天,眾家同學在露天的庭院把酒言歡;冬天,有取之不盡的新鮮蔬菜主火鍋暖腸;春天有不插電音樂會;秋天有道地在地慶典。田野當中,重新出現年輕健美的身形,風采萬千的農夫與村姑,這談吐的自然、自在無異是天賜的佳形美容,從肉身到心靈,這個村莊充滿誘惑與靈性。

三合院外表老舊,但是,網路通訊設備完善。他們的資訊無疆界,隨時可以與研究室同伴面對面。這裡也是重要會議中心,雖然不在京畿要地,但是在這裡舉行的重要演說與與宣示,卻可以即時的播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農村裡許多農民大哥,作他們的隨時幫助,帶他們種植與收成。他們在特定的節期會替農村舉辦簡單的市集,讓愛熱鬧的阿公阿婆話當年,把這個農村介紹給自己的朋友、同學、社區與家人。

我想,只要給予更多的想像力與資訊,這個故事還可以有很多可能的發展。難道年輕人的學識、年輕人的活力與膽識,真的沒有辦法在農村創造新氣象?

知識、創意與智慧 打造新農鄉文明

打造永續農鄉是一件是勞力密集的工作,更是知識密集的工作。

勞力密集是因為許多藉由化學肥料、農藥、殺蟲劑與機械動力(使用化石燃料)可以輕而易舉完成的事情,現在必須由獸力(包括人力)所取代。而何來知識密集?我們從泥土底下往上算起,看看可能用到的經營一個永續的農鄉,需要那些相關知識:微生物、土壤、水質、植物、病菌(病害)、蟲害(昆蟲)、微氣候、氣象學、機械(如:耕耘機)、動力(如:水車)、建築(如:設施農業)、材料(如:有機資材)、美學、社區營造、產銷、政策(如:土地法規)﹍若是在把基礎科學都算計進來,那麼,永續的農鄉,需要的是整所大學的知識。

在新農鄉當中,年輕人除了貢獻本身所學的知識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扮演知識連結的角色。這個年代的年輕人,泰半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足夠的素養,可以吸收、辨明所需的知識並加以運用。也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可以直接與各個領域的專家對話,請教問題。此外,各處在地的老智慧需要年輕人的創意與活力來參與使其再生。

台灣農鄉其實唐山影響,小農經濟與儒家文化從存在與意識兩個方面軟化了農鄉族群的性格,但是新台灣的農耕文明需要兼具溫和與外展的個性。台灣的農耕新文明應該建立在人與土地、與獸、與現有科技、與人類知識之上,不只追求心中的平靜,也追求屬於自然的野性,這野性的氣質是在這一代擁有世界觀、擅長使用通訊技術、思考跳躍的年輕人身上。

亞歷山大 33 歲稱霸歐、亞、非三洲,楚霸王 27 歲帶領 8000 江東弟子逐鹿中原,這股屬於年輕人的豪氣,是否也可以用於打造 21 世紀的農鄉新文明?(未完待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