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好麵包傳教士林瓊書:為本土小麥加油

圖/汪文豪

有人說,在台灣如何想知道怎麼吃到好麵包,最好先問問林瓊書。

身形高壯的林瓊書隱約有股研究者的氣質,任何問題請教他,總是仔細想過了才緩緩出口。他有兩個身份,第一個是苗林行二代接班人,名片上印著的「Since 1964年」說明了一個在台灣史上現今已為人淡忘的特殊時空背景。

1951年台灣仍是物資匱乏,美國在軍事、農業、醫療等領域援助台灣,「美援麵粉袋內褲」就是那個時代下的產物。林瓊書的父親在美援時期開始騎著三輪車到處賣麵粉,美援停止前一年,苗林行成立,可以說林瓊書從小在麵粉堆裡長大。

2010年,林瓊書多了一個頭銜:「Le Gout」麵包店負責人。多次到日本考察、學習,Le Gout以重視麵粉、配料品質和扎實烘焙工藝,快速成為台北的話題名店。做為一個熟悉台灣麵粉產業上下游運作的專家,林瓊書怎麼看台灣小麥的現況與發展?

以下是林瓊書的訪談記錄:

就我知道,台灣一直有在種麥供應給酒廠使用,但計畫性地耕種台灣小麥做食材原料是這3年才發生。我很樂見施先生在做的事,但坦白說,一開始要做真的非常困難,參與的農夫們必須非常認同施先生的想法,有些觀念和思維必須轉過來,不能貪圖方便,要先學會守住一些東西。

小麥裡的主要成份不外澱粉、蛋白質、麩質和胚芽,台灣小麥我們有拿去檢測,它的澱粉與酵素含量比較多,從製作端來看,台灣小麥磨出來的麵粉筋性和穩定度比較低,延展度沒這麼高,顏色黑了一點,口感比較像蕎麥麵。

台灣小麥的極限與挑戰

世界上每個地方因為天氣條件不同,種出來的小麥吃下去會有各自的風味,之前在Le Gout有用台灣小麥試做法國麵包,形狀對,但麵包吃起來沒有麥子味,所以現在沒有用台灣小麥做麵包了。這是因為台灣小麥天生耕種條件受限,也意謂著台灣小麥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麥是旱作物,適合在冷一點的地方種。以前有專家說在亞洲地區種小麥,最遠只能種到日本九州,但在台灣居然種得成,而且台南學甲一帶種得很好,實在很了不起。

在台灣種小麥,最大的問題是兼種,農夫們習慣先種稻、再種麥,這樣的土地對小麥來說不夠乾。幾年前,也有台灣鄉鎮標榜是「台灣小麥故鄉」,但據說後來小麥種子不夠,只好和國外小麥混種,這樣還能說台灣本土小麥嗎?

向日本學習小麥精神

反觀日本,雖然跟台灣一樣也倚賴進口小麥,但日本一直沒有停過要種自己的小麥、為本地小麥配種、育種,他們現在有10~20種小麥。日本政府規定國內麵粉製粉廠,每年要購買一定數量的內麥(即日本本土小麥),甚至有日本麵包師傅堅持用內麥做麵包,他們還跑去跟上游種麥的農夫簽約契作,找小型製粉廠磨粉,對日本麵包師傅來說,用自己的小麥做麵包是一種傳承和驕傲。

世界上很多好東西,日本人一旦知道了,也會想在國內做起來,像很少人知道四國地區有品質很棒的橄欖油,日本的cheese也做得極好。日本人在種小麥這件事上想得很深、很遠,他們早從20~30年前就開始在國內種小麥,一方面符合環保、降低食物跨國運送的里程數,最重要的是提高日本的食物自給率。

以今年度來說,現在台灣用進口小麥加工製成麵粉,賣到麵包店或製麵廠平均售價是1公斤22~28塊。但目前台灣小麥因初期試種與產量少,栽種與加工製成麵粉的成本比較高,末端售價1公斤到47塊,差了快2倍。從價格的角度來看,或多或少會影響市場的接受度,但使用者如果能夠瞭解台灣本土小麥背後的故事與辛勞,就可以理解為何台灣小麥製作的麵粉價格比較貴。
 
台灣未來如果想和日本一樣有自己的小麥,從育種、耕種、麵粉製粉廠、商品端到消費者全都要接上,也要靠老天多幫忙,種出更多更好的台灣小麥。

(編按:台灣小麥麵粉訂價策略,可見「麥田狂想4.7之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