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田毗之間:修田埂,九厘田的親密接觸

大概是因為保價收購與高達90%生產機器化的關係,水稻是台最多農民種植的作物,剛回來種田時,也沒有多加思考就選擇作為農夫入門作物。

心裡想說三通電話就可以把水稻種好,一通叫曳引機來耕地,一通叫插秧機來插秧,最後再叫聯合收穫機來收稻穀,哪知道傳說中農民只用電話種水稻只是大家開開的玩笑,根本就是幻覺。

那年元宵剛過,從大伯那接手祖父留下來的九厘地(註:0.9分),大伯與幾個附近的阿伯站在田埂上監工,我在田裡修著田埂,我想他們大概不太明白這個家族最小,學歷最高的孩子到底要幹嘛吧,不過看著我肯下田工作,在他們心裡到底也是新鮮就是,而站在田埂上監工、指揮大概就是意味一種技藝的傳承吧。

田埂是田與田間分隔的磚砌小路,石磚間的縫隙需要用泥土填塞,此舉可避免撒肥料後肥水流入外人田,1尺寬的田埂走的在上面嫌太窄,修補起來還真是要命。我彎著腰,捉起田土往石間縫隙塞,那時我實驗室待久了,是標準的「傲笑連」,走幾步路、補幾個洞就起伸懶腰,休息的時候特別多,大伯看在眼裡吧,僅僅用眼神指示我再彎下去完成田埂的修補,就這樣數個回合後結束了第一次與九厘田的親密接觸。

田埂可以不修嗎?當然是可以,只是沒有修補的漏水田肥料用量增加,也容易錯估肥料用量,更麻煩的是當隔壁旱田種地瓜、玉米時,田水由田埂間的縫隙流過至隔壁老農那裡,會被罵到臭頭…。

當然田埂也不光是大伯監工、老農罵到臭頭的沉重回憶,田埂邊也當上演交換菜蔬的溫馨戲碼;一般在第二期水稻作結束至隔年插秧前,田裡除了種綠肥養地外,勤奮的台灣農民也順便種些菜蔬,有趣的是若你仔細觀察這個「順便」的動作,就會發現這是影響每年冬季青菜價錢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也因為冬季病蟲害減少青菜盛產,市場供需間突然失衡。

這些菜蔬是農人留給自已過年吃的,大多都不會用農藥,清晨與黃昏時,就可以看到你拔白蘿波換高麗菜,我採茼萵換A菜,在這一來一往之間,田埂連結的不只是帶來營養、食物多樣性的正面價值,也是農人間收穫喜悅的分享。我喜歡田毗之間連結著老農與青年農民那種技術傳承的任重道遠,更是喜歡田毗連結青菜小事的溫暖,想想就是因為這九厘地將我連結於這片有熱度與芬芳的土地吧。

田毗間的生態,我們留著「田毗之間-下」再來說唄。

延伸閱讀
青年從農專題系列(2) 馬聿安與九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