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聿安,毗耕計畫與九厘米

問:你在務農前從事的工作,與所學背景?

大概是因為大學的時候看太多discovery 與 national geographic的節目,那時突然覺得未來的工作若是能與自然、生物互動應該是相當的有趣、令人羨慕的工作。那時我其實是主修電子工程,從工程學科轉到農業的確是轉很大的彎。

我從2007年開始計畫我的歸農之路,先是轉考工程與農業結合的研究所,再是大量的閱讀、修習有關課程,並且慢慢的說服家人。

因此2009年時,我先是在家中頂樓盆栽式的種植小蕃茄,2010年我們開始在祖父留下的九厘大的水田開始稻作生產。2011年已壙大至7分地,其中的兩分地是由另一位年輕農友一同參與。

問:讓你做出務農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從我的角度看務農,比較不是看到它的不等值付出與太陽下辛勞的工作,而是看到「機會」。

記得小時候祖父都會說:「毋冊讀,轉來種田」,在那個時空背景下,國民年食米量約為80kg/year,大多數的台灣人亦是以務農為生,讀書創造了非種田的就業機會。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幾年國年食米量已低到48kg/year,農業從業人口平均年齡是60歲,相反的工、商業的就業市場則不斷需要大量年輕的勞動人口,簡單來說,一個產業若是跟你同年齡層的朋友皆相繼投入,就如現在的電子業、製造業、光電產業,競爭激烈一定是必然的。同時若是想要以此創業,那創業的成本是愈來愈大,愈來愈不容易。

從主計處資料統計,在20-30歲年齡層投入農業工作的比例極低,農業就業市場的空間確實比其他領域來的廣,相對的機會也會比較多;「機會」亦是來自於網路資訊的發達、多元文化的思維、慢食主義的興起、健康觀念、糧食安全、自然生態等等議題,這些皆有可能營造有善農業的空間;當然客觀的看這些機會是有的,而主觀的認定是否有這個「機會」與把握「機會」,並且把這些機會串連起來則是需要一花心思的所在。

問:為何命名為「毗耕計畫」?

從一開始,我們就先構思組織架構,名為「毗耕計畫」,毗的原義有幫助,協助等,而耕者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耕者有毗」的核心價值在於為「耕者」創造友善的空間,而「耕者」亦成為其他「耕者」的幫助。

事實上我們皆受惠於自然、消費者,我們是耕者,而消費者則是受惠於耕者提供安全、價格合理、有內涵的農產品,大地也受惠於農人良心與友善的管理,是互利的架構。
(此logo設計由「加柒設計」工作室贊助)

問:請談談你主要耕作的作物、農法和田間管理的方式?

目前我們在台中市大甲區種植的項目有水稻(九厘米)、甜玉米、朝天椒,這三項是主要生產的農作物,即是產量達一定程度者。當然若是把菜園的作物都算了話,項目是比較多,但皆都能達經濟規模。

九厘米目前是種植7分地,甜玉米1分地、朝天椒0.5分,單價上朝天椒是較高的,但是栽培技術也有較高的需求,玉米其次。而水稻主要是有90%以上的機械化生產,並且各樣的作物特性穩定、栽培技術透明,對剛投入農業的我們而言是比較容易的開始。

雖是如此,我們還是有針對市場上米品牌的特性做調查,並且提出我們的品牌特色,如下:

1)合理化施肥

不單單是配合政府合理化施肥政策,在土地可以永續經營的角度下,合理化施肥可降低土地酸化的程度,同時保持較佳的地力。合理化施肥是建立在多種合作機制之中,包括作物育種研究、耕作方式、消費者選購等等,從育種時,一個現代化的育種是期待作物有良好的肥料利用效率,所以太老的品種我們認為應該漸漸在市場上淘汰。

甫從2010開始,我們即選定「高雄145號」,它有良好的米質,且不易倒伏的特性。

在耕作方式中,合理化施肥比慣用耕作施肥量少,除在肥料成本上有優勢外,過多的肥料常常是造成病蟲害的原因,這些病蟲害又必須用農樂來處理,惡性循環。

在消費者考量時,漸漸認為良好的稻米在口感與安全是比較重要的選購因素,因此我們很樂意我們的稻米在合理化施肥的政策下被大家喜歡,事實上我們也認為這是對的事情,符合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2)無化學農藥施作

無化學農藥施作,是站在保護農民與消費者的立場。事實上化學農藥有一個半衰期,在田裡也容易被分解,拿到消費者手中時,農樂已經沒有殘留,但是第一線耕作的農民卻是首當其衝,受到藥害的影響甚鉅。

我們不得不說,我們比您更在意化學農藥的毒害,因此我們的田是以無化學農藥施作為方針。

當然,當我們提出無化學農樂時,您會好奇那我們怎麼處理病蟲害呢?沒錯,如果提不出其他的方法,只強調是無毒、有機,那不是真的。

我們從「選種」就注意病害的問題,能抗病害的品種,在第一層面已經減少了用藥的機會。

另外,在耕作的時候,良好的通風性可以減少稻熱病等的發生,因此我們強力的執行「晒田」。晒田除了可以讓根向下扎深外,也可以降低水稻無效的分櫱—-無效的分櫱是指不會長穀粒只會長葉子,這此葉子太多的時候就會影響通風,增加病害的機會。此外,合理化胣肥也是我們控制分櫱的方式之一。

蟲害我們是以「性費洛蒙」吸引害蟲,以計算田間害蟲的量,當達到一定的數量時,我們就給予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用礦物油、蘇利菌、印楝素來防治,這此資材不會像化學農樂直接、間接造成人體與環境的傷害,當然我們的產品也通過SGS202項農藥殘留檢測。除此我們的九厘米是循古法用晒穀乾燥,因此在風味與故事性上有別於其他同質性商品。


用稻桿抑制雜草的生長速度,用費洛蒙(中間白色盒子)誘殺害蟲


稻穀本身都是故事,從那彎腰的身軀至透明的米心皆是幾代農藝用生命換回來的故事

問:你們的產銷通路是如何設計?如何接觸到潛在的消費者?

在產銷通路方面,目前我們多半是自產自銷,部份由合作的實體商家上架。

由於品牌建立初期、行銷成本考量等因素,我們自產自銷的成長速度相當緩慢。

同時因為我們強調在地、當期的產品,水稻一年兩季的收成僅有兩次的推廣時間,的確對品牌的推廣會造成減緩的效果。

因此我們試圖以多樣性的題材來包裝產品,如年節禮盒、農產品加工(米香,還在嘗試中)、生態教育農業體驗活動等等,希望透過多種的機會增加產品曝光、教育民眾,以增加產品銷路。


米香

從這些努力你會發現,我們真的是很認真的農民,並且很有彈性。

然而在這1~2年的經營過程中,我們不得不說,挑戰最大的還是行銷,這也是我們一直需要努力的方向。曾經聽過別人形容說農委會的官員:「農委會中會行銷的人早就出去賺錢了」,剩下的官員大概就像當我在一次講演中提問:「我種出的農產品要賣給誰」的問題時,官員回答:「好的農產品,不怕賣不出去」。我想行銷的策略在政府單位中不太靈光,我們只能想辦法在大品牌佔有率極高的市場下,以多元的方式走出自已的路。

如果你看到這裡有一點點的感動,千萬不要太早拭去淚水,快跟我聯絡買幾公斤的九厘米回去感動一下(vicma.tw@gmail.com),吃在嘴中的白飯更是感動呢。

問: 你對其他想要務農的年人有何建議?以及你對台灣未來農業的想像?

面對21世紀的台灣農業,我們受到國際局勢、氣候變遷、政策不定、不當剝削等情勢,呼應前述的「機會」感覺上挺諷刺的。

早些年拜讀 Raj Patel 寫的<<糧食戰爭>>,有關國際農業動向與挑戰的書籍無不指出,目前的農業環境不比從前,在台灣的另一端東非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皆因久旱出現糧荒危機,接踵而至的是社會的動盪 ; 此時的台灣因工業用水、環境汙染也有發生糧食危機的可能,是否是台灣的農民太久不作聲,漸漸成為弱勢的一群?

年輕人投入農業工作,是台灣農業可否轉型的關鍵,需要更多的智慧來面對。

我很高興看到許多的年輕朋友已投入這個產業,並且有別於過去的農業經營,朝著更精緻、多元發展,期待上下游News&Market可以有效串聯年輕小農,在台灣農業上演不同的轉捩點戲碼。

[青年農夫] 小檔案

馬聿安,1985出生的年輕農夫,兼業國立中興大學農資學院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博士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族群模式、水產養殖工程、農產品分級。目前為「毗耕計畫」發言人,現階段最希望的是把生產的九厘米與辣椒賣完。


左方的植物是紫蘇,一樣是友善農法,現正是待價而沽之時。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