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關心土地和農業,豈能「不要談政治」?!

首圖/ 郭志榮

父母一直提醒我不要談政治,不是為了安全考量,而是商業考量,談政治對我推廣自然農法沒有幫助。我並不認為政治可以解決問題,但是不好的政治會妨礙我推廣自然農法,所以我要談政治。

由法治、民主、自由的鐵三角拱衛著人權,這是西方政治的基本架構。有人認為由於國情不同,所以中國(甚至是台灣)只要有法治和自由即可,只要可以享有個人自由、並用法治確保別人不會侵犯我的自由,即使沒有民主和人權也無所謂。

回想清朝末年的保路運動,當很多人的財產受到脅迫時,他們才明白「法治、自由二元架構」終究要衝撞到誰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民主雖然不盡理想,但卻是提醒統治階層權力來自於人民的重要手段。然而現在的政客學聰明了,他們不會直接挑戰大多數人的利益,他們會用金錢來分化群眾,然後再各個擊破。土地徵收價格由公告地價改為市價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重點是那些不論多少錢也不賣的人的自由一樣不可以受到侵犯,但是當他們變成少數時,這就變成了別人的人權問題了。

在全球化的自由貿易體制中,很多協議是在不民主的機制中協商出來的,哪些族群受益、哪些族群受害,當事人完全沒有表達意見的機會。民主並不只是少數服從多數,民主的真意是自己的事自己決定、自己負責。自由貿易的原理是優勢最大化,但最後往往變成財團最大化。很多人依然相信,對企業有利就對全民有益,也許我們吃的苦還不夠多吧,期待「有限責任」企業的良知還不如好好監督他們。

民主強調的是監督與制衡,但這是東方政治所不習慣的,過度崇拜效率而忽略制衡,就像是一個跑很快的選手可是卻搞不清楚要跑去哪裡。當我們不斷要求少數配合多數時,也必須反省多數所追求的目標究竟是全民的共識、或是財團與政客的協議。很多人都說國際貿易是台灣的命脈,但可曾想過為什麼?為什麼不是觀光旅遊?為什麼不是農業科技?為什麼不是文化創意?當社會大眾從小就被灌輸這樣一個未曾被討論過的命題,而任由它主宰著群體的意識形態和國家發展的方向,那我們再怎麼討論農業問題、環境問題根本就是狗吠火車而已。

自由與人權有著微妙的關係,兩者的內涵相近,但訴求的範圍不同。自由是個人的,人權是全體的,特別是社會弱勢的。普遍的想法是,只要我力爭上游,不要掉入社會底層,那麼我的自由就不會受到侵犯。至於社會底層他們的人權問題,那跟我無關。

西方社會如此強調人權,因為他們理解,權利是一點一滴流失的,社會弱勢就像是一個環境中的指標性物種,當他們的自由受到侵犯時,就代表環境正在惡化,而遲早會影響到我的個人自由,因此他們瞭解保護別人的人權就是護衛自己的自由。

舉個例子來說,當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越不關心,廠商對於食品衛生就越不重視,當消費者提高要求標準時,廠商就越不敢亂來。有人會說我很關心食品安全啊,可是問題食物還是層出不窮我也沒辦法。因為大部分的人只擔心自己吃了有沒有事,從不關心環境、農村、農地、農民發生什麼事,覆巢之下怎麼會有好的蛋呢?只要聽到要關心環境,很多人就會說:我很忙。所以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漠不關心有說錯嗎?

很忙是台灣人的通病,這就是上面提到的:「只要我力爭上游,不要掉入社會底層,那麼我的自由就不會受到侵犯。至於社會底層他們的人權問題,那跟我無關。」其實只要多關心整體一點,那麼我們個體的自由就能獲得更大的保障。面對整體的問題會讓人感到無力,群體普遍的無力感正是政府和企業最樂見的。但我們並不是沒有力量,只是一直把力量消磨在「不做功」的事情上。把力量導入對社會和環境有益的方向,最後我們不但生活品質可以提昇,而且可以更悠閒。

說穿了,人民不瞭解自己、也不懂生活、對土地沒有情感,才是政治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