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糧食主權人民論壇】系列.基改議題與自由貿易--泰國與台灣的經驗參照(下)

文/葉明正,責任編輯/陳瑩恩

攝影/池依林

編按:本文接續【糧食主權人民論壇】系列.基改議題與自由貿易--泰國與台灣的經驗參照(上),紀錄農民之路夥伴、泰國貧困者聯盟(Assembly of the Poor, 簡稱AOP)的組織者之一Baramee Chaiyarat先生,與關心臺灣農業議題的朋友分享泰國基改作物議題的影響。

 

一、關於執行基改產品(或有機產品)進行成分標示,然而以現實狀況而言,一些小型業者強調手工製作的食物,並非大規模的生產,很難為其做成分標示的把關,目前也只有大公司生產的食物才能做到成分標示。倘若進行成分標示,是否可能會壓縮到小型業者的經營空間?另外,成分的標示,是否違反直接跟小農購買或手工製作的理念?

根據目前〈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中的「生產履歷」制度,從生產、加工乃至食品生產的產銷過程需進行充分紀錄,但現行法規的規範,只寬鬆的要求廠商自願性的標示生產履歷。我們必須要求政府將基改產品納入成分標示,並必須強制而嚴謹地進行生產履歷的規定,使消費者追查在原料的進口、種植和加工的產銷過程中,避免購買到基改的產品。

消費者須將小型生產者比照大企業,將生產者使用的農作原料進行清楚標示。同時,我們應聯署要求政府進行大眾物資(如黃豆)的補助,將其一部分挹注於有機或食品級規範的黃豆,使產品的物價與品質維持穩定,使廠商和小型手工業者能夠取得合於規範的農作產品進行加工,也使人民免於購買不安全糧食的疑慮。

再者,小農需確認他們取得的原料來源。成分的標示是必要的,意味著小農與原料供應企業之間的誠信關係與資訊透明;另外,企業須對農作原料的銷售,擔負其應有的社會責任。

針對這個提問,Baramee進一步補充,泰國目前正推動有機作物和基改作物的規範標示,但更為根本的是,消費者必須知道生產者保有種源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多數的消費者認為越甜、越大的農產品才是好的,但是,實際上有機食物既小又不甜;消費者應學習接受食物最真實的原味。台灣和泰國的共同之處是,我們都有多樣化的農產物種與食品(包含加工品),因此消費者有較多的選擇。當消費者有較多的選擇時,通常不容易意識到種源或基改的問題。然而,若對種源和基改作物無警覺性,當這些問題發生了,消費者的選擇和行動就相當受限。

 

二、以台灣的黃豆自給率為例,若進行有機農業的復耕,有機農背後的生產成本其實更高,無法負擔,容易放棄而轉做慣型農業。

提倡〈有機農業促進條例〉,其中便要求政府必須補助有機農業的耕作過程。政策預算的轉型,例如農民購買肥料,應將原本對化肥的補貼轉至對有機肥的補貼,於此,一方面透過補貼分擔農民的經濟風險,另一方面則使農民減少化肥的使用,改用有機肥或自行製作堆肥,降低對環境的危害。我們應該意識到,沒有一個單獨的生產者可以單獨面對所有的挑戰,責任須成為一條供應鏈的互信基礎。

 

三、在農民、專家學者和消費者之間,如何維持改良作物品種的多樣性?又如何在消費者的需求和作物品種多樣性取得平衡?

「參與式育種」的推廣是一個選擇、也是當前重要的工作。專家學者進行的育種,奇種源與技術不見得適合在地的種植環境。應將在地的實際狀況納入考量,以此,專家學者需與農民合作,善加應用農民的在地生態知識與種作技術。農民於自己的農場與專家學者共同選種、育種,以維持作物品種的多樣性。參與式育種的實踐,有別於一般作物品種的選擇,也避免使生產者受限於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市場偏好特定改良品種,窄化了農民種植的種源選擇,進而影響農民留種保存的物種多樣性。

 

四、泰國民眾對基改的普遍看法是什麼?

Baramee說,泰國的消費者多半買一般的農產品。目前政府正推動有機農產品,但尚未成為市場的主流。泰國的有機農產品的產量並不多,也不容易買得到,因此價格多趨於昂貴。目前愈來愈多的泰國農民朝向有機農業進行轉型;另外,農民和消費者的教育也需要加強,應推廣有機農業的重要性。然而,政府目前仍偏向大型農企業的發展。

 

【延伸閱讀】

台大農藝學系種子研究室-GMO面面觀

種子戰爭:種源權 vs.植物智慧財產權(台灣大學通識課程「植物與文明」,郭華仁老師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