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在台灣絕跡50多年後,最近又陸續在南投、雲林與台東等縣市山區的野生鼬獾身上發現。雖然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與部份獸醫學者根據美國經驗,認為現階段狂犬病疫情不至「大爆發」,但根據中國浙江經驗,狂犬病消聲匿跡數十年後捲土重來,關鍵在於野生鼬獾感染狂犬病毒,而且受害者絕大多數是農民。
浙江野生鼬獾咬傷農民,造成多人傷亡
中國是狂犬病高發生的國家,每年因感染狂犬病死亡的人數約介於兩至三千不等。病患感染狂犬病來源,除了被帶有病毒的犬隻咬傷,另一個感染來源就是野生鼬獾,尤其以浙江省發生農民遭帶病野生鼬獾咬傷致病或致死的案件最多。
與台灣情形最類似的是中國浙江省麗水市,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曾出現多起狂犬病疫情。根據當地研究資料顯示,麗水市推出一系列禁狗等綜合措施後,狂犬病一度隱匿不見,最後一例見於1985年。但時隔21年,麗水市再度出現狂犬病例,發病區域和發病率迅速擴大和上升。
在麗水市發生的鼬獾咬傷致死案,情節主要是一位女性農民在睡覺時,被竄到家中的鼬獾咬傷右耳。當時該名患者並未注射狂犬病疫苗,只服用一些抗生素,傷口自癒未處理。兩個多月後,該名患者狂犬病發,不治死亡。
除了麗水市,浙江青田縣也發生首例因捕食鼬獾感染狂犬病死亡的報告。一名31歲男性因捕食鼬獾死亡,根據疫情調查,該名男子在工作地點有捕食野生鼬獾的習慣,有時一周內會捕食四、五隻。據同事與家屬回憶,死者生前並未被鼬獾咬抓傷,也未被狗咬傷過。
疫調人員判斷,死者生前為打石工,工作特性難免出現皮膚破損或切烹過程沒有防範,才感染狂犬病毒。
浙江省淳安縣則發生過7例野生鼬獾咬傷人類傳染狂犬病的案例,原因均為居民捕捉闖入村戶中的鼬獾被咬傷。
2008年11月16日淳安縣一處農村發生某農戶飼養的9月齡狼狗突然性情大變,與同村其他狗撕咬,並連續主動攻擊距離較遠的其他農村7位農民,使得5人有明顯傷口,所幸經過傷口處理和接種狂犬疫苗,至今未發病。
防疫人員將處死的病犬取血清與腦組織,送武漢生物制品所檢測,顯示腦組織帶有狂犬病毒抗原強陽性。經過回顧調查,這隻病犬半月前曾生食小溪中一頭可疑死豬。
此外,透過疫情調查,也發現狂犬病疫情村莊,出現不同程度的鼬獾病死或家畜(狗、貓、豬)被鼬獾咬傷後致死的案例。
研究顯示:除了犬隻外,野生動物是狂犬病重要傳染源
大陸的研究資料顯示,過去對狂犬病宿主動物的研究範圍主要集中於犬隻,現已證明除了犬隻外,其他的野生動物也是重要傳染源。在一些消滅家畜狂犬病的歐美國家,狂犬病傳染源已從傳統的犬、貓易位於野生動物,因此研究狂犬病毒在野生動物中的攜帶和傳播,將會變得非常重要。
鼬獾是白天棲息在自己挖掘的樹洞或岩洞內休息,薄暮或夜晚才外出狩獵的雜食性動物。但染病鼬獾被捕前曾三次闖入市區同一居民家中覓食,來源不明。與健康鼬獾相比,染病鼬獾毛色晦暗,雙眼無神,呈病態,半天後自然死亡。
因此,對於這種生活習性改變,特別是從野外闖入居民區的鼬獾,應高度重視,極有可能攜帶狂犬病毒,若有人被咬傷,必須進行有效的傷口處理和狂犬疫苗接種。
浙江的疫調人員分析,浙江鼬獾攜帶狂犬病毒為基因1型狂犬病毒。鼬獾感染狂犬病毒有三種形式:顯性發病而死、隱性感染和健康攜帶。發生鼬獾感染狂犬病疫情的縣市周邊,均屬於山脈相連的廣大範圍區域,為狂犬病毒以鼬獾為宿主,提供最好的發展溫床,因為這些地區偏遠,相對獨立,為狂犬病毒提供穩固且持久的發展環境,必須特別加強監測。
台灣過去少對野生動物做監測,可參考浙江經驗找出防疫之道
除此之外,醫療人員若缺乏經驗,也容易將狂犬病需要與破傷風、病毒性腦炎、白喉等弄混。
破傷風潛伏期短,有牙關緊閉及角弓反張,而沒有恐水、怕風症狀;病毒性腦炎有嚴重神智改變與腦膜刺激症腦脊液發現;白喉臨床症狀有發熱、咽喉痛、鼻塞、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鼻、咽喉部有不易剝落的灰白色假膜,剝落時易出血。
類狂犬病患者在被動物咬傷後,會不定時間出現喉緊縮唇、不能飲水和興奮,但並沒有出現怕風、流淚、發熱和癱瘓等症狀。
過去台灣對於狂犬病的監測,著重在犬隻與蝙蝠,對於野生動物的監測,則是去年才展開。放眼其他疫區國家,浙江是極少數發生帶狂犬病毒野生鼬獾咬人致死的地區,其防疫經驗,或許值得台灣參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