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食庫》計畫 公民自主的飲食革命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化工廠。」這是網路上流傳的諷刺笑話,從塑化劑、毒澱粉到胖達人麵包事件,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失去信心,一群關心自己飲食的消費者化被動為主動,提出《開放食庫》計劃,開發手機App,民眾只要掃瞄食物,資料庫就會跳出原料標示、營養成分、建議攝取值等。

計劃發起人劉嘉凱說:「這是一種公民參與,飲食革命要從自己開始。」越多人提供資料,消費者的選擇空間就越大。這個手機App正由團隊志工開發,將來消費者用此App掃描產品,若已有資料,就可以輕鬆比對同類型產品的優缺點;若尚未建置,系統會詢問消費者是否願意多拍幾張照片,幫忙建立資料庫。

此外,消費者還可輸入身高體重、飲食習慣等,量身訂做自己的飲食清單。例如想減肥的人,選購牛奶時,App就會告訴你:何種產品脂肪含量較低。團隊還打算結合消基會資料,讓民眾清楚知道產品檢測訊息、是否違規等。

消費者掃描,即可知道產品成分、營養標示等(出處:www.slideshare.net-ckliu-cft-food-23023218)
消費者掃描,即可知道產品成分、營養標示等(出處:www.slideshare.net-ckliu-cft-food-23023218)

App掃描商品 食品成分全都露

「本豆漿不含基因改造黃豆、含有豐富大豆異黃酮、低脂無負擔⋯⋯」,走進超商,琳琅滿目的廣告詞,看得消費者眼花撩亂。在很難分辨產品差異的情況下,價格成了消費者的主要購買參考依據。

「但只要有資料庫,消費者就能知道自己最適合什麼食品,例如特定女性需要補充大豆異黃酮,就能選購xx牌豆漿。」《開放食庫》計劃發起人劉嘉凱指著一張標有熱量、蛋白質、脂肪、鈉、大豆異黃酮等成分的柱狀圖,這是他比對14家豆漿(豆奶)品牌後,分析得來的結果。

《開放食庫》是Code for Tomorrow旗下計劃之一。Code for Tomorrow是一個非營利平台,由數名關心資訊公開的民眾組成, 標榜「開放發展」:鼓勵政府、企業揭露資訊。劉嘉凱說,他和幾名團隊成員發現,台灣的食品資訊嚴重不足,消費者團體不定時抽測、政府負責立法、廠商掌握產品原料,卻各行其是,缺乏有效整合,他們為了建立資訊交流平台,今年四月發起《開放食庫》計劃。

劉嘉凱是-開放食庫-的發起人,希望透過資訊公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2徐子涵是Code for Tomorrow共同創辦人,希望讓資訊更公開,重新分配資源
(左)劉嘉凱是-開放食庫-的發起人(右)徐子涵是Code for Tomorrow共同創辦人,希望讓資訊更公開,重新分配資源

政府沒資料 團隊志工分頭蒐集上傳雲端

一開始,劉嘉凱原本想從政府資料下手,不料,公部門根本就沒有蒐集食品標籤資料。他心想:「那我們就自己來吧。」十幾位志工,分頭蒐集市售包裝食品資訊,上傳雲端,建置食品資料庫。

劉嘉凱表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雖然在今年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後,要求廠商完整揭露原料成份、食品添加物名稱,「但連現況都無法掌握,修法恐怕會掛一漏萬。」因此,他們初期先蒐集產品現有的標籤,不涉及廠商機密。

民間建置食品資料庫 從地方包圍中央

可以直接掃描讀取資料庫,也可建立個人飲食清單(出處www.slideshare.net-ckliu-cft-food-23023218)

目前《開放食庫》的資料由志工蒐集,接下來希望可以民眾參與,最後則希望廠商主動提供資料。劉嘉凱表示,這是一種「地方包圍中央」的概念,先匯聚民眾力量,讓業界、政府知道,消費者確實有這種需求,廠商可從中分析市場,開發出更健康、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不過他坦言,資訊透明化是雙面刃,如何說服廠商提供資料,團隊也還在集思廣益。

除了廠商,另一個重要的資訊來源是公部門。Code for Tomorrow共同創辦人、《開放食庫》成員徐子涵認為,社會上雖有相關團體關注食品標示、食品安全,但大多是一次性議題,「若他們和政府部門的關係是用『撞』的,《開放食庫》就是『扭』在一起,」徐子涵強調,政府是最重要的資訊掌握者,但限於體制或人力,不知道如何開放資料,《開放食庫》希望從消費者建立模式,再回饋給公部門,注入新觀念,促成政府資訊公開,「這是一項基因改造工程。」

透過公民參與 要求政府開放資訊

為了蒐集多方意見,-開放食庫-和台北市電腦公會合作,召開圓桌會議,希望能更瞭解消費者和業界需求
開放食庫和台北市電腦公會合作,召開圓桌會議,希望能更瞭解消費者和業界需求

但不論是廠商、公部門,《開放食庫》團隊認為,計劃成敗最後將取決於消費者。「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要求資料開放的過程,就是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徐子涵說,消費者提供資料,最終仍會回饋到自己身上。

以《開放食庫》團隊為例,核心討論者約十幾人,有人是電腦工程師,有人擅長影像工作,還有人正等待當兵,透過網路招募自願前來,每週三開線上開會討論。劉嘉凱說,成員的背景很多元,但都是一般的消費者,因為關心食物、open data,才齊聚一堂;他自己以前從不會特別看產品標示,但最近做了泡麵調查,他發現一碗泡麵的鈉含量,就已達一天的攝取量,現在他拿到商品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商品標示。

飲食革命 從認識自己吃的食物開始

將卡路里、蛋白質等用不同顏色和字母評分,消費者一目瞭然(資料出處:berkeley.news21.com-foodlabel-designs-dylan-brown-)

團隊一方面蒐集資訊,另方面同時調查消費者對食品標示的需求,將來還可能鎖定特定族群,例如糖尿病患者、孕婦開發專屬App,因此需要更多消費者的聲音,希望更多民眾一起參與,「飲食革命,從認識你吃的食物開始。」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思考「標籤」的實用性。美國就有民間團體和業者,結合政府資料,比對專家學者分析,將不同產品的脂肪、蛋白質,用ABC或紅綠燈分級,還不時舉辦標籤設計大賽,希望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讓標籤更生活化。

此外,國際上有網友發現,許多不同品牌的巧克力、洗髮精、零食,竟掌握在可口可樂、寶僑、雀巢等少數跨國企業上。國外已有工程師開發出名為「Buycott」的App,當消費者用以掃描商品時,手機螢幕會顯示和該件產品相關的企業家族族譜,消費者還能夠加入其它App使用者所發起的訴求運動,例如消費者支持「要求基因改造標示(Demand GMO Labeling)」運動,掃描商品時,就可得知該商品製造商是否反對該運動且投入多少資源抵抗消費者訴求。

《開放食庫》未來不排除加入或仿照「Buycott」模式,「以後要發起抵制運動就很方便了!」劉嘉凱說,蒐集資料只是《開放食庫》的第一步,未來若資料齊全,他們也希望仿效國外,讓標籤更生活化,只是仍有賴消費者的參與

看似不同品牌,其實來自少數幾家跨國企業(出處:convergencealimentaire.info)
看似不同品牌,其實來自少數幾家跨國企業(出處:convergencealimentaire.info)

編註:

1.《開放食庫》網址:http://wiki.codefortomorrow.org/foodopendata/
2.目前要徵兩個專業志工:
Web designer
Mobile app designer
可以聯絡ask@codefortomorrow.org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