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產專家提醒你該吃好肉好蛋

flickr_pietroizzo臺灣食品安全頻頻亮紅燈,但你還是可以在電視、網路上看到這樣的廣告訴求:「一塊比臉還大的安格斯牛排,超柔嫩多汁…」強調食品就是要划算、鮮美、價格便宜!今年三月底推出的《畜產專家也敢吃的好肉好蛋》畜產博士廖震元坦白的說:「當你買一塊肉、一顆蛋,你在乎他怎麼養嗎?你曾注意安全管制系統嗎?消費者不在乎,怎麼能期待畜牧業者有好的飼養方式,提供我們好的食物?」

「食物的精神是什麼?除了好吃,是不是可以成為一個生活標的?如果經濟無虞,同樣是喝咖啡、吃巧克力,消費者是不是可以買公平交易巧克力、雨林聯盟咖啡?」廖震元認為臺灣生活水準早就超過開發中國家,卻還是只想以同樣低廉的價錢購買食物,對於食物安全要求與警覺卻很低。

他以今年的瘦肉精美牛疑慮為例,民眾不敢吃牛而開始吃豬,但豬肉被驗出也違法含有禁藥時,又選擇改吃雞肉,禽流感風波爆發時,就乾脆改吃素,「這種逃避絕對不是正確觀念,好的業者我們要支持,不好的業者就要抵制,才能讓自己吃到好東西。」

再以格子籠雞來說,每二至四隻母雞關在狹窄格子籠裡,互相踩踏、吃含抗生素飼料預防疾病,終其一生除了鐵網、沒有踏過土地,向來被視為現代農牧業高效率卻不人道的代表物。根據臺灣動物研究會調查,臺灣每年飼養3650萬隻蛋雞,其中九成九以格子籠飼養。而此飼養方式,歐盟在今年一月一日宣布禁止。

廖震元說:「臺灣消費者當然也覺得格子籠雞很可憐,問題是,消費者的嘴巴和行動一致嗎?格子籠雞蛋一顆二至四元,而自由自生活在戶外的蛋雞所下的雞蛋,一顆八至十元,你買哪一種?消費者不能只是嘴巴上的反對,卻不願意接受物價上的差異。」

然而,歐盟在今年宣布禁止前,先花了二十年宣導推廣,中間歷經十年轉型期,也無可避免發生蛋價飆漲、消費者叫苦連天、糕餅業者因為買不起雞蛋倒閉等問題。他提醒動保團體、行政單位、立法委員推動修法前,應先與業者溝通,規畫合適的轉型期,當然最好的方式,是消費者意識轉變,促使業者願意自主改採人道飼養。

廖震元也在書中破解了消費者崇尚溫體豬的迷思。許多人都認為當天凌晨宰殺的豬肉比較新鮮,他不解的說,現在臺灣傳統市場的豬肉攤,與「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攤販相似,為何人類早已成功登陸月球多年,屠宰衛生觀念還是沒有進步?

他解釋,豬隻在半夜被宰殺後,沒有經過冷藏或冷凍,一路販賣到隔天中午,等於消費者買了一塊「腐爛中」的豬肉,況且肉攤環境根本不合食品安全標準, 「現宰」卻對不等同於「衛生安全」。而且冷凍冷藏肉品可以等十幾個小時的檢驗報告,溫體肉卻沒辦法。

令人安慰的是,某些溫體豬肉攤開始有了轉變,例如展示墊板改用不銹鋼材質、加裝冷藏展示櫃,他希望習慣在傳統肉攤買肉的消費者,能夠支持有心改進的店家,促使更多店家跟進。

那麼到底怎麼樣才是畜產專家也敢吃的好肉好蛋?廖震元建議,第一步先檢查包裝上有沒有ISO22000/HACCP與臺灣安全農法認證等食品安全管制系統,第二步是查看標示契約牧場或農場名稱,第三步是選擇耳熟的品牌,肉品則要油花分布均勻,不過胖也不過瘦,「如果每一名消費者購物時,都能這樣細心選,那麼農畜產品的相關標示一定會越來越明確。」

他認為臺灣畜產業有二個生態變化值得讚美,第一是沒加藥的「空白飼料」受到重視,第二是逐漸往「人道飼養」看齊。廖震元相信消費者的力量,能加快畜產業的轉型、並迫使政府推動農畜產品分級措施,他說:「當你願意、而且能買好肉好蛋時,不僅是幫助臺灣畜牧業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動物也會因你得到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與環境。」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