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放基改黃豆進口17年 從未檢驗除草劑殘留量

台灣每年進口的240萬噸黃豆,有9成是經基因改造,多半被植入抗除草劑、嘉磷塞基因,但立委林淑芬調查發現,台灣從1996年開放基改黃豆進口,竟然連一次都沒有抽驗過,「簡直拿台灣人健康開玩笑!」衛生福利部食藥署區管中心主任潘志寬坦承,從未檢驗過進口黃豆的嘉磷賽殘留量,也還沒公告檢驗方法,「嘉磷塞的農藥容許量比較高,風險自然比較低。」會加緊腳步,儘快公告檢驗方法。

我國自豪規定全球最嚴格 卻從未檢驗、無檢驗方法

農委會統計,台灣去年進口240萬噸黃豆,有75%做成大豆沙拉油,另有12%、28萬噸,做成豆漿、豆腐、豆皮。

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說明,台灣大多從美國、巴西進口黃豆,這些國家通常採大面積栽培,為方便噴灑除草劑,黃豆多半植入抗除草劑基因,又以俗稱「年年春」的嘉琳塞用量最廣。

目前歐盟和日本的嘉磷塞容許量都是20ppm(百萬分之一);美國則在今年7月從20ppm放寬到40ppm;我國目前規定的殘留量是10ppm。郭華仁說:「因為美國發現農藥也噴不死的『超級雜草』。美國農業部統計,2000年到2006年,美國黃豆田的嘉磷塞用量增加53%,美國政府受到國內壓力,因此放寬標準。」

我國核准進口的12項基改黃豆中,有4種植入抗嘉磷塞基因;衛福部規定的嘉琳塞殘留量為10ppm。但林淑芬調查發現,台灣1996年開放進口基改大豆迄今,從未抽驗過除草劑殘留量,甚至連檢驗方法都沒有,「之前衛福部驕傲地說,我們的嘉磷塞容許量比世界各國還要嚴格,但卻忘了說,他們從來沒有檢驗過,簡直拿民眾健康開玩笑!」

更令人擔憂的是,德國上周抽測16件南美洲的進口大豆,發現只有一件嘉磷塞殘留量在10ppm以下,阿根廷的大豆甚至超標到97ppm。郭華仁說,「台灣有4成大豆,從南美洲進口,如果政府全面抽查,搞不好9成以上大豆都超標。」已有國際研究指出,嘉磷塞會造成胃裡的好菌減少、壞菌增加,也會抑制體內的酵素活性,影響肝臟解毒功能,間接造成慢性病。

投影片1

同屬大豆 台灣出口日本毛豆至少要檢驗3次

潘志寬坦言,目前台灣只有抽驗251項農藥殘留,嘉磷塞從毒理、科學數據來看,風險很低,因此尚未列受檢農藥項目內,「從未驗過嘉磷塞,」嘉磷塞的農藥容許量比較高,風險比較低,但既然民間有疑慮,他們會儘快公告正式的檢驗方法,將嘉磷塞列入抽驗項目。

不過同樣是大豆,毛豆的嘉磷塞容許量只有0.2ppm。輔導毛豆出口的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周國隆表示,日本的農藥殘留規定非常嚴格,毛豆出口前,至少會經過3次檢驗,毛豆和黃豆的嘉磷塞檢驗技術,應是同一套,差別只在取樣方法,「既然我們出口到別的國家,要通過他們的農藥殘留;別的國家進口到我們這裡,應該也要符合我們的標準。」

林淑芬還指出,高風險進口食物,如美國牛、日本輻射產品,排擠例行檢驗業務,應重新檢討邊境管制措施,才能編列適當的預算人力,對國內市場需求高的作物,至少應要求檢附生產國的農藥檢驗報告書。潘志寬也證實,目前邊境檢測能經費人力的確不夠,會優先抽查高風險、國內民眾關心的食物。

1-3
資料來源:TFDA實地訪查回覆資料(2012/08),林淑芬辦公室整理。

民間呼籲營養午餐採用食品級黃豆

除了農藥殘留問題,郭華仁表示,基改作物的風險很高,國外的黃豆多做為飼料、食用油,「台灣是全世界最大量直接吃基改黃豆的國家」,日本雖也大量進口黃豆,但直接吃的是自己種的食品級黃豆,自給率已增加到26%,農委會應該鼓勵農民種黃豆,進口時也要將直接食用、榨油、飼料用黃豆分流。

主婦聯盟基金會秘書長黃嘉琳則擔憂,豆干、豆腐是校園常見的營養午餐,小孩子無法選擇自己要吃什麼,教育部及相關機關應該為孩子把關,改用食品級黃豆,或至少標示基因改造。

33

\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