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農半X」這個名詞,自從塩見直紀先生於2007年在台灣出了第一本中文版著作「半農半X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倡導一種追求半自給自足的農業,與實踐天賦的理想工作相互並進的新生活形態!此概念道出許多人心中的夢想生活,於是「半農半X」有如蒲公英的種籽,在台灣各地散布蔓延,落實生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與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於10月26日及27日在東華大學校區,舉辦了一場為期兩天的「花蓮半農半X研討會」,並從日本邀請到了半農半X研究所代表─塩見直紀先生來台分享交流,兩天的議程裡,還邀請到了台灣各地的農志實踐者一起分享其半農半X的生活價值,內容精彩豐富,吸引了近150名的民眾參加,座無虛席,有學生、學者、新農夫、新移民一同共襄盛舉,由此可見,大家對於半農半X的生活理念的渴望與嚮往!
塩見直紀:每個人腳下一定都有”X”,只是沒有認真去發掘
10/26為議程的第一天,第一場由塩見直紀先生帶來「『半農半X生活』十年回顧及未來願景」的主題演講,一開頭塩見先生便說道,以「半農半X」為名的各式活動,例如研討會等有增加的趨勢,讓他非常開心。
他認為,每個人腳下一定都有”X”,只是沒有認真去發掘,要把找到X當作一種挑戰。塩見先生有有些想要對年輕人說的話,他認為目前是很難找到工作的時代,要怎樣一邊養活自己一邊構築自己的家庭,一邊又可以改變這個社會?在臉書上有人問他說,現在是不是什麼都不能做的時代?然而對他而言,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是教育的原點。飲食上要以不破壞環境的方式種植,就算是一點點也好,做對社會有正面改變的事情都是相當重要的!塩見先生希望年輕朋友把以上這三件事放在腦袋裡。
「分享」,把所有事情資源組合成為力量!
塩見先生這兩天也走訪了花蓮實踐農志的場域,他到了花蓮好事集,他認為市集是一個社會設計,我遇到一個叫做「給」(給予)的事,很多人都只是索取,卻吝於給予。從今以後的人需要重視「分享」這件事,把許多事情資源組合成為有力量的話語。他也走訪了參與半農半X計畫的學員─塘芽及小岡,位於花蓮鹽寮的「時刻旅居」,他認為塘芽是半農半歌星,她唱的歌實在太棒了!
他說花蓮比他的故鄉綾部,擁有更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是更適合實踐半農半X的地方,他今年的第二本書─「半農半X的幸福之路」介紹了綾部88個實踐天賦的例子,他也希望台灣花蓮版的「半農半X88個故事在花蓮」趕快出版!
隨遇而安,很多方式可以過半農半X的生活
接下來的兩場演講,邀請到分別在台東及花蓮實踐半農半X的農學旅行作家─王常怡及耕讀圓創辦人─胡文偉。
常怡目前旅居在台東龍田,她的半農因為鹿野的人際網絡開始踏出了第一步!常怡認為半農半X生活的重點,就是把現金流的部分盡量縮減,選一個較成熟的社區,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經驗,原來有很多方式可以過半農半X的生活。在農村有很多東西都可以做交換,鹿野附近的鳳梨農友,每個月都會送一箱鳳梨,我就來做鳳梨果醬回饋給他們。鹿野的氣氛就是可以做一點東西做交換,對現金的需求就會降低。
財富在農村不是真正的滿足,懂得感恩和分享才是真正的滿足
胡文偉(小胡) 2010年在花蓮縣富里鄉成立有機學校,帶玉里棒球隊的小孩,教他們種稻。小胡說阿美族的阿嬤在收割不好的稻米,但希望培育出好的秧苗,是抱著樂觀的態度:「不好的一樣可以生健康的稻子出來啊!」,小胡就是以這樣的觀念灌輸給小朋友,以培養出他們正確的教育和人生態度。
小胡說從小接觸人的陪伴,懂得做分享很重要,尤其在家庭不健全的孩子來說,希望他們有分享的心,由不好的理念變好,不放棄希望!小胡把小朋友打棒球的故事融入到稻田裡面,有些小朋友想留在家鄉幫父親種田,有些小孩不見得是要打棒球,而是想吃飯、假日有人陪。
小胡來農村是想找回一顆感恩的心,他說財富在農村不是真正的滿足,懂得感恩和分享才是真正的滿足。希望能陪伴孩子實現,對農業部門來說創造的價值不是錢,而是提供一個自我實現的價值!打贏每場比賽,用稻田圓夢、自食其力。實現不同地方的不同夢想,產生公益的效益。對的事情一定要叫對的人去做,否則變成被利用就不對。
綜合座談時,在座的與會者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與經驗,與在場民眾互動與交流,現場有年輕人也提出如何在農村「生存」的問題,塩見先生和另外兩位講師回應,必須讓自己真正融入農村,思維習慣要像農村,而且要與在地農民產生關係和連結,只要認識對的農民,大家都會來幫助你。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副分局長沈聰明也全程參與,和另外兩位講師聽到很感動的案例,讓他在農業中看到不一樣的曙光,半農半X可提供不同領域的人體驗農業,追求更多自我實現,對農業部門來說創造的價值不是錢,而是提供一個自我實現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