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標榜「台灣優良農產品」的CAS標章,未來可能採用進口原料?近日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提出,進口國外低廉原料搭配台灣精湛的食品加工技術,可讓CAS標章成為世界品牌,讓台灣變成食品加工王國。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在12月16日的CAS標章授證活動上提到,台灣食品加工技術在亞洲名列前茅,國產農產品中有30-35%拿來加工,擴大了農產品價值,這是使用國產農產品的CAS廠商努力的成果,不過「堅持使用國產品,讓CAS廠商背負非常重的成本,未來是否要繼續堅持,值得好好思考。」
CAS優良農產品標章實施二十四年來,一向強調「原料以國產品為主」。陳保基認為,CAS要成為世界級的品牌,「必須檢討怎麼讓CAS不會受到使用原料的限制。」
將CAS農產品推向國際,一直是陳保基關切的議題,今年10月30日在立法院答詢時他也提到:「進口原料加工再出口,我們不能掛CAS,所以我也在考慮未來如何去轉換。」
國產,CAS的核心精神
CAS(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是農委會在1989年推動的「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必須符合四項要求,1.原料以國產品為主,2.衛生安全符合要求,3.品質規格符合標準,4.包裝標示符合規定。
農委會在2009年將CAS標章納入「優良農產品驗證管理辦法」的規範,此法第二條定義CAS優良農產品需為「國產農產品及以其為重要原料之加工者」。
目前CAS有肉品、冷凍食品、果蔬汁、食米等十六項驗證項目,共有325家業者、6475項產品通過認證。多年來,CAS在消費者的心目中,雖偶有幻滅,但基本上仍是「國產」、「優良」農產品的代名詞。
專責推廣CAS標章的財團法人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在其網站上也強調「國產」:「農委會推動CAS的主要目的在於提昇國產農水畜林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品質…和進口農產品區隔…建立國產農產品在國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且能愛好使用國產品。」
農委會:CAS使用進口原料有現實上的需求

同樣是CAS,為何農委會過往強調國產農產品,最近卻提出「使用進口原料」呢?
「時代不同了,堅持用在地農產品沒錯,但在地農產品越來越少,我們有好的食品加工技術與人才,卻沒法做出品牌、打入國際市場。」農委會畜牧處食品加工科科長程俊龍感慨的說,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左右,換句話說,有七成糧食要進口,「 CAS開放進口原料,有現實上的需求。」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進一步從「原料的需求面」來解釋,他提出三個需要進口原料的可能:一、台灣沒有生產,不得不進口的原料,二、台灣沒法全年生產或無法穩定供給的原料,三、從國外進口更低廉、品質更好的原料。
上週農委會召開內部諮詢會議,邀請學者、合作社代表、產業代表等數十人討論,CAS推動二十四年了,要不要調整?怎麼考量全球布局、產業競爭力?會不會衝擊本地農業?朱慶誠說:「尚未取得具體共識,還需要更多討論。」
標示不清 消費者無法分辨產地來源

對於農委會打算開放CAS使用進口原料,鈜景國產肉品專賣店負責人楊鎵燡不解問道:「 長久以來政府都強調CAS是國產在地原料,可是現在卻要開放國外原料,那CAS還是CAS嗎? 我們當初花這麼多心力通過CAS標章有什麼意義?」
長期堅持用台灣牛的楊鎵燡認為,CAS若開放進口原料,消費者將無法區別本地或國外的農產品,「我們現在做的品牌以本地牛為主,好不容易建立一套方法,農委會開放國外農產品原料進來混充,我們努力不就白費,在地產品的差異性也將消失。」
與CAS標章廠商永昇冷凍食品合作的毛豆農侯兆百,則可以接受國外原料進口,「做生意一定會有缺貨的時候,原料短缺真的很麻煩」。不過他也提到,CAS國產農產品若要開放他國原物料,「重點是如何避免混充、詐欺,產地來源標示不清,品管品質不一,想買在地食材卻買到國外食材,都會對消費者造成混淆。」
衝擊本土農業 CAS標章失去說服力

CAS標章十六項驗證品項之一的林產品,目前全台只有九家廠商通過驗證,其中的永霆國際竹炭負責人宋永健認為,林產品不應開放進口原料,「 一旦開放,台灣的竹炭產業絕對不會有明天,短時間可能像喝了幾瓶振奮劑,但長久下去一定壽終正寢。」
宋永健說,他不是完全反對開放進口原料,若臨時接到大訂單, 去大陸或其他國家採買竹炭原料也是種權宜措施,而且一定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但如果長期這麼做,「台灣的竹炭的根就斷了,我們公司絕對不會做這種事。」
「開放CAS使用進口原料,會使得標榜國產農產品的CAS標章失真,也讓投機取巧的人就地合法」,宋永健認為,如果連國產農產品這個基本盤也要放棄,要怎麼說服消費者認同CAS,「如果連基本原則都放棄,CAS可以準備打烊了!」
農委會提可能做法:標示清楚、逐項推動
關於業者對產地標示、本地農業受衝擊的疑慮,農委會在規劃CAS開放進口原料時有初步規劃。
在標示的部份,農委會畜牧處食品加工科科長程俊龍認為可以在CAS標示上做區隔。目前CAS標章有兩種標示,分別為「台灣優良農產品」與「台灣有機農產品」,程俊龍解釋,若開放進口原料時,可在CAS標章上加註「進口原料」或「國外優良農產品」等字樣,方便消費者做區別。
對於本地農業可能受到的衝擊,程俊龍則表示,「不可能一次全部開放,而是逐項開放,先從台灣該項原料生產少、價格較缺乏競爭的類別先開放」。
CAS開放進口原料,對誰有利?

一旦CAS開放進口原料,哪些農產業的競爭力會提高?哪些農民的收益會增加?若以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強調台灣食品加工技術與開拓國際市場來看,獲利的將是農產加工廠、大型貿易商,而台灣本土農業與農民則需承擔CAS進口原料後的安全、品質把關問題,消費者也不易分辨產地來源。
中興大學農業政策中心特聘教授陳吉仲認為,CAS開放進口原料,將排擠現在的台灣農產品,「農委會強調的農業加值是加在食品加工業者身上,農民的收益怎麼會增加呢?」
陳吉仲說,農業不適合貿易自由化,更不適合做貿易開放的先鋒,若連強調國產品的CAS標章也將進口原料,「以後消費者買到花生油、果汁、飲料等食品加工品,要怎麼知道原料的產地來源?」
「農委會應舉辦公聽會、辯論會,說明CAS開放進口原料,對台灣農業有什麼正面幫助?對誰真正有利?」陳吉仲說,主政者若要推動就應該對人民講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