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容器安全把關有漏洞 食藥署有法令、無檢驗

寒冷的冬天,不少人喜歡喝上一杯熱咖啡暖暖身子,但部分杯蓋耐熱度不到90度,若飲品過熱恐溶出致癌物,監察院去年調查食藥署責任,昨天出爐的調查報告中指出,食藥署每年抽驗數不足,且去年七月頒佈食品容器的標示法令後,卻從來沒有檢驗過,直到去年底監察院著手調查後,才在12月納入例行稽查項目,監委程仁宏批評,食藥署實在太輕忽怠慢。

食藥署要求業者標示耐熱度,檢驗數卻掛零

塑膠杯蓋行不行-NEW.004-600x400
圖片製作/Baagic 咩即可 – 消費者熱線

市售熱飲大部份都會覆上塑膠杯蓋,但小小杯蓋卻暗藏玄機,去年台北市衛生局調查25家便利超商與連鎖咖啡店的塑膠杯蓋材質,發現有19家採用成分為「聚苯乙烯」的6號杯蓋,星巴克、摩斯漢堡、頂好等知名連鎖業者都榜上有名。6號杯蓋耐熱溫度約在70~90度,若超過溫度上限,可能會釋出致癌物「苯乙烯」。

消息一出引發民眾恐慌,多家業者改用溫度上限140度的5號杯蓋,食藥署也在7月21日執行「一次使用之塑膠類食品容器」的標示命令,要求業者必須在容器上標示耐熱溫度、製造日期等,不過監察院調查發現,食藥署早在2011年就公告此法令,已給業者兩年緩衝期,但是2013年7月21日正式上路後,卻連一次都沒有檢驗過。

監委程仁宏表示,去年10月18日約詢食藥署說明時,他當場出示星巴克及台灣高鐵咖啡杯、茶水杯組,容器上都沒有依規定標示耐熱溫度、製造及有效日期,直到12月,食藥署才將一次使用的塑膠食品容器,列為衛生局的例行查核項目。

事實上,針對容器標示,食藥署從2010年至今,僅在2011年抽驗101件市售免洗筷,稽查是否標示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地址、有效日期,僅有63.4%符合規範,違規情形相當嚴重。

程仁宏批評:「這些容器消費者幾乎天天接觸,如果食品沒問題,容器有問題,消費者還是有風險,食藥署對標示稽查作業輕忽怠慢。」耐熱溫度是基本標示,如此才能讓消費者自己判斷,手中熱飲是否有問題。

食品容器抽驗件數和種類都少,「宛如大海撈針」

塑膠杯蓋行不行.017
PS 塑膠食品容器,近15 年來總共也只驗了11件(試驗水溫只有60℃)。圖/Baagic 咩即可 – 消費者熱線

除了標示問題,監察院還批評,食藥署對食品容器品質把關不積極。

調查報告指出,食藥署受限人力和經費,只能採重點式抽驗,例如2010年稽查雙酚A、塑化劑;2011年針對157件市售紙製容器(紙杯、紙盤、紙碗、紙盒),稽查材質、螢光增白劑、溶出試驗;101件抽驗市售免洗筷,進行二氧化硫、過氧化氫、聯苯等檢驗;100~101年則是檢驗特定材質的塑膠容器,是否符合該材質的衛生標準;去年則針對100件聚碳酸酯、矽膠等容器及包裝,進行材質及溶出試驗。

程仁宏表示,食藥署涵蓋範圍及抽驗件數都太少,而且沒有定期追蹤,「東做一個、西做一個項目,就像大海撈針。」他認為,經費、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食藥署更應該有風險評估概念,按照評估結果,擬定通盤策略,例如分三年評估同一項物質,再定期抽驗追蹤,才是有系統的做法。

對此,食藥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目前一次性的食品容器,採取「最小販售單位」標示,因此消費者不會在每個塑膠杯蓋上看到標示,數字編號則是環保署回收代碼,但製造商賣給餐飲業者時,外包裝應詳細寫明耐熱溫度、製造日期等等。她強調,熱飲應不會超過7、80度,法令必須一體適用,目前僅能鼓勵業者自行在杯蓋上標示,但未來會多方搜集資料,討論是否在杯蓋上標示耐熱溫度。

至於抽驗數目不足,蔡淑貞表示,稽查必須從源頭管理,因此食藥署以抽查上游工廠為主,再根據風險評估,抽驗市特定材質容器,若前一年度的項目沒有違規,隔年就會換另一個項目,但會和地方衛生局討論是否擴大抽驗範圍。

標檢局和食藥署應制定不鏽鋼金屬標準

此外,去年喧騰一時的不鏽鋼錳超標事件,監察院也呼籲衛福部和經濟部標檢局,儘快擴增不鏽鋼中的金屬溶出試驗標準。程仁宏表示,雖然不是全部國家都對不鏽鋼訂出錳規範,但台灣不鏽鋼的使用率極高,「不能讓消費者認定最安全的東西,反而不安全」。而且業者也反應,不鏽鋼確實會溶出鎳、鉻、錳,希望主管機關儘快訂標準,讓業者有所依循。

不過蔡淑貞表示,美國、日本、歐盟都無相關規範,「台灣制定政策,要考量和國際接軌」,且不鏽鋼相對穩定,溶出量低,但民眾既有此需求,食藥署也已經多方蒐集資料,和經濟部協商後續做法。至於是否根據金屬組成含量,在不鏽鋼容器標示200系或其他品項,建議回歸《商品標示法》,交由經濟部負責。

在民眾教育方面,監察院指出,食藥署2010年委托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建立的 「塑膠食品容器宣導網站」,至去年9月12日止,點閱人數已經達到19萬多,已有初步成效;但應該納入不同容器內容,例如紙類、金屬、玻璃、陶瓷、竹木等,讓民眾了解如何正確使用,以及不同材質的相關風險。

程仁宏表示,調查報告已經行文給經濟部和食藥署,兩單位必須在2個月內,針對報告內容提出解釋及因應策略。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