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新北市農業局與貢寮區漁會推出「九孔鮑魚季」,宣告歷經產值二十億的高峰、產量少九成的谷底後,九孔產業即將復甦了。長期研究九孔的海洋大學教授郭金泉認為,長期的育種工作,才能讓九孔產業永續發展,而且應避免核四廠運作,否則台灣東北角九孔產業將因核四廠而滅絕。
各種病毒、細菌,都是謀殺九孔族群的殺手
一九六○年代台灣開始人工養殖九孔,在養殖業者不斷改良養殖技術下,產量逐步提高,二○○一年達到最高峰,年產量近兩千五百公噸、產值二十億。但是才過兩年產量減半,只剩一千公噸,到了二○○九年,台灣最大的九孔育苗場「新東洋九孔養殖場」也宣告收攤。
九孔幼苗夭折,成貝也英年早逝,是九孔產量在十年間下滑九成的原因。農政主管機關、學界都在尋找殺害九孔族群的兇手,溶藻弧菌、皰疹樣病毒、20面體球型病毒、大陸冷水性病毒都要負責,連全球暖化引起藻相改變也有參一腳。不過最根本的原因、最徹底的解方一直出不來,因此九孔產業就一步步看似無法回頭地走向瓦解的境地。
雖然,最大間的九孔育苗場收攤了,農政主管機關建議全面棄養九孔兩到三年,甚至改養殖其他海產。不過貢寮仍有少數九孔養殖業者不願放棄,甚至跑到日本尋找強壯的九孔品種,想解決台灣九孔體質贏弱、動輒得病的窘境。
業者自力培育九孔雜交種 產量因此回升

這兩年九孔的存活率提高,產量有回升跡象。去年新北市的九孔產量十六公噸,今年則預計可達一百八十公噸。
長期研究九孔的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郭金泉,到貢寮實地調查,詢問當地的養殖業者張樹根:近兩年九孔產量回升是因為採用不同的養殖方法嗎?張樹根回說:養殖方法跟以前都一樣,差別只在於養殖的品種不同,改用日本與台灣的雜交種。
關於雜交種,郭金泉以淺顯的方式解釋:「雜交種就是找日本爸爸,因為日本九孔的特性是身體比較壯,能抗病,然後搭配台灣媽媽,因為台灣九孔長得比較快。結合這兩種特性的雜交種存活率跟成長率都比較高。」
以往台灣九孔因為各種細菌、病毒而大量死亡,郭金泉認為原因出在近親交配,「九孔的特色為,一隻公九孔可以授精給多隻母九孔,以往業者用的都是那幾隻公的,久而久之,養殖的九孔基因庫越來越窄,體質就變差了。」
郭金泉認為,「唯有長期投入時間、經費進行育種工作,按部就班培育良種,才能讓九孔品種維持旺盛的生命力」。他語重心長地說,過往台灣的水產養殖政策常常「把落跑當轉進」,遇到問題就改養新魚種,例如草蝦、斑節蝦,「以九孔為例,如果台灣再不重視育種的話,難保若干年後不會再度落入瀕臨瓦解的輪迴。」
核四運轉日,東北角九孔產業的末日?
除了長期進行選種、培育品種,改善九孔體質以外,郭金泉認為自然環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他以金山一帶為例,在核一、核二廠間的海草逐漸枯竭,九孔也近乎絕跡,影響在地漁民的經濟收益。
郭金泉解釋說,核電廠的熱能,有三分之一轉為電能,三分之二都被冷卻,變成溫排水排入海。 全年無休、每秒排放流速一百二十六公噸,造成附近海域溫度上升七到十二度。「若海水原先三十度,就會上升到三十七度以上,九孔遇到超過三十度的水溫就有點吃不消,更何況是三十七度?對九孔來說已經是燒滾滾了。」
「核四一旦運轉就是台灣東北角九孔產業滅絕之時。」 郭金泉說,但願這只是危言聳聽。

美女與肉都是招待的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