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嘉浩(前有機驗證單位稽核員)
有流通業教父封號的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日前接受中國時報訪問時,直言「有機風暴」將會是繼餿水油事件後另一項食安問題。媒體採訪歸納三個理由:一、日本管控食安嚴格,有機食品比例只有2%,但台灣卻到處看到有機食品;二、國內有機耕種面積成長,農藥進口量卻增加;三、GMP有假,有機認證也沒路用。以此作為問題有機食品充斥的原因。
不過諷刺的是,在民間團體綠色和平組織2014年1月7日發表的「超市或量販店執行農藥管理評鑑指南」,評鑑內容包含:一、禁用五大類農藥決心、二、具體的農藥減量措施、三、農藥管理政策與相關資訊透明度、四、消費者實地考察等評比項目中,全聯福利中心由於不願意公開任何農藥管理資訊及措施,而在六大超市資訊公開透明度當中,敬陪末座。
全聯因此發表「2014年蔬果白皮書」,說明具體上從源頭如何管控安全蔬果,並針對農友契作的部分,強調以產銷履歷、吉園圃及有機驗證為供貨標準,尤其是長期採收的高風險作物,更要求一定以有驗證合格的契作農產品為優先,以確保蔬果安全。
針對徐重仁總裁,以農藥進口與有機農地增長的關聯性,提出有機食品在把關上的可能質疑,甚至指出農藥檢驗上的把關有問題,對此農糧署農業資材組長莊老達說明兩者並無關聯性,並說明有機驗證把關的機制是最嚴格的。
由於筆者曾擔任有機驗證單位的稽核員,相信徐重仁總裁的疑問,也會是許多對有機農業不了解的民眾疑問,因此就親身的經驗與角度提供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 想要販售「有機」食品,都必須通過有機驗證
依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第5條規定,在國內以有機名義販賣農產品或農產加工品,都必須經過驗證。也就是說,無論是在菜市場、超市、農民市集等地方販售,只要宣稱是有機農產品,都必須經過驗證才行。
而散裝、包裝販售都有相關規定,農產品經營業者的資訊提供須符合法令要求,包裝必須要有標示及標章,而散裝則具有有效期限內的有機驗證證書,並最好有附上證書中驗證品項及範圍的部分供佐證,才能夠讓消費者確認這家農場確實有通過的農產品有哪些。這也才得以確實區分有機跟非有機購買上的差異。
國外有機農產品的部分,則須依據〈進口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管理辦法〉規定辦理,取得有機標示同意文件字號,包裝及標示符合相關法令要求,才得以在國內販售。
二、 有機與有機轉型期,差異在哪裡?
其實所謂的有機轉型期與有機,無論是生產或栽培操作上,都必須在有機驗證規範下進行,兩者間的農場運作上是沒有差異的,都必須符合國家法令要求,並且在產品檢驗農藥殘留時,都必須為不得檢出。那為何要如此區分?
通常農友第一次申請有機驗證通過後,法令規定短期作物(蔬菜、稻米)要兩年的轉型期,長期作物(果樹)要三年的轉型期。會這樣規定主要是由於申請的農地,過去可能為慣行栽培,土壤中可能還有殘留農藥或化肥等物質,在進入有機栽培後,雖然已經不再使用,但仍需要時間去消解,這是原因之一。
當然,也有農場在申請前,本身生產環境就很好,但按法令規定仍須要轉型期,因為有機與慣行的操作方法是不同的,農友也需要去調整生產模式,找出適合這塊土地的有機操作模式,驗證機構則在這段時間,透過每年持續定期追蹤查驗,不定期抽驗農產品檢驗,以確保是否符合有機法令規範。
因此,所謂的轉型,可以視為持續符合有機規範的轉型,並不會代表產品會比有機的差,有的時候反而可以更見到農場主人的用心,因為必須要能夠持續符合規範才能升級,因此許多農友會更注意操作及管理,才能夠順利升級。
每次聽到部分農友提到,會因為還在轉型期,導致通路不收,或消費者不願意購買,都會希望消費者能夠更支持,因為沒有轉型,就沒有有機,而農友要能夠持續經營下去,就需要消費者的理解與持續支持。
三、 農藥進口量與有機驗證面積的消長是否有關聯?可否佐證農藥殘留風險高?
其實每年農藥進口量,主要跟整體農地耕作需求、氣候因素、政府政策等等有關,例如,政府推動休耕地活化,耕作農地增加也可能增加使用量,而每年的天氣變化,例如多雨容易有病害發生,殺菌劑的使用量當年就會提高。這些都會使得農藥實際使用量增加。
依據農委會統計,民國102年農地耕作面積為79萬9830公頃,就算依照102年主力農家調查概況,專業農民耕作面積也達到20萬8429.67公頃。以有機農業目前6000公頃左右的面積,實在很難實質影響農藥進口的數量,而且農藥還包含動物用藥,這代表農藥進口多寡的因素更多了。
另外,有機農業雖然不可使用化學性農藥,但可以使用生物性農藥,生物性農藥也必須依據〈農藥管理法〉管理審核,而生物性農藥也不是每種都可以使用,必須是〈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驗證基準〉規定可以使用的資材才行。例如毒魚藤製作的「魚藤精」,就被名列在禁用範圍。
因此,如果單要以有機驗證面積增加,而農藥進口量也增加,以此判定有機農產品的公信力不足,國人暴露農藥殘留的風險增加,這些必須要有更明確的分析資料才能進行判定。
另外可能有人會擔心,有機驗證田區周邊有慣行農地,隨時面臨農藥飄散的污染風險。其實這些情形,在驗證機構到現場環境進行驗證時,都會進行稽核,甚至有可能在初次訪談時,就發現該田區不適合進行有機生產而予以排除。
有些農場是獨立田區,周邊環境良好,比較沒有農藥殘留空飄污染的疑慮,而如果周邊有疑慮的,農場主人可能會以緩衝帶、隔離帶等方式來避免驗證田區受到汙染。稽核員必須要稽核現場田區是否有汙染風險疑慮,如果風險過大,是無法通過驗證的。
除了驗證單位稽核,農糧署還會有農藥殘留檢驗的抽查動作。農糧署不只會對市售農產品進行抽驗,也會實際到有機驗證通過的農戶進行田間採樣檢驗,依據農糧署的統計,到今年7月底止,抽驗品質957件(國產598件,合格率98.7%;進口359件,合格率超過99%)及標示檢查1,476件,合格率97%。從結果來看,有機農產品檢驗合格率是高的。
除了農糧署的抽驗外,還有縣市政府的衛生單位,以及驗證機構都會有不定期抽驗的機制,來加強有機農產品的安全性。
四、 農藥檢測化學法跟生化法的差異?
農藥殘留測定分化學法及生化法,有機農業上農藥殘留的規定為不得檢出,法令上必須依照衛福部公告之檢驗方法及限值來進行判定,並且要符合主管機關規定的實驗室進行,這都是採用化學法,來進行精準的質與量的判定。
而生化法是以酵素抑制率來判斷毒性成份,抑制率越高認為毒性成份越高,就有農藥殘留,但抑制率高,是無法精準判定農藥種類及殘留量,因此對於有機農業來說,其實是沒有公信力的,也無法當成裁罰的基準。
採行生化法最多只能當作參考,從當中初步作個篩選,再請權責單位依照採樣規定進行風險判定及採樣,後續的判定結果才能夠作為有機產品供貨的標準依據,這才可以避免糾紛及誤判,對於農友、學校及通路商才能夠心服口服,有機產業也才能夠有長久的發展性。
五、如何規範有機資材的使用?是否參雜不可使用的物質?
有機資材在使用上,要依據「驗證基準第三部分,八、技術及資材」裡面的可用與不可用資材來判定,因此農民在外購相關資材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是否為法規可使用之資材。
目前農糧署已經有一套有機資材審查機制,並會公布「有機農業商品化推薦資材」於農糧署的網站上,提供給業者參考。另外,基準裡面也有能使用的化學藥品,像波爾多液(氫氧化銅)、亞磷酸(亞磷酸+氫氧化鉀)、及微量元素則是需經驗證機構審查才得以使用,但這是少數例外的狀況。
因此農民購買上,必須注意資材的成分是否充分揭示確認是否可用,驗證機構也須實際查核業者使用的資材,以落實有機的完整性。
六、有機驗證是否真的需要?
其實關於食品安全,最重要都在於如何建立互信機制,現代人因為城鄉之間的距離,常常沒有時間或是方便性直接與信任的農民購買農產品,這是都市化演變的必然結果。因此驗證制度的用意,就在於讓第三方公正單位來協助消費者,確保消費者獲得想要的產品。
雖然消費者可能只能透過標示標章來認識農友,但每一枚標章,其實都代表認真符合法令規定進行有機生產的農民。其實,如果消費者願意,到農民市集甚至是農場直接與農友接觸,建立的信任相信會比標章來的有效,人所要取得的,就是對於所吃的食物安全與安心。願意花時間去了解這區塊是最好的。
有機農業,重點還是永續農業生產的一環,因為高度要求的標準而被大家重視,雖然目前只有針對產品的管理,有機農業整體發展的方針法案還沒有訂出,這必須要農民、官方、產業及消費者共同思考想要的農業未來是什麼,有需要的話,就用整體性的發展法令來促進發展,是否是大家應該更關注的呢?
驗證公司由政府管理及評鑑,當GMP失效時自然國家任何認證都會被質疑公信力,因為不會有任何有機農友主動通報說,驗證公司很寬鬆都不來稽查,所以只能靠政府主動評鑑與把關驗證公司的資格與公信力,對農友而言只能照著規局走,全台灣的食品都備受考驗,就像很多農友或公司都不走有機,而走無毒農業然後用著一張花4千多元檢驗的SGS檢驗報告然後使用了好幾年,SGS檢驗的是當次產品,而且這產品還是生產者自己挑選[檢驗品]去SGS檢驗,所以有機還是比一些無毒標準還高一些,因為走有機農業這條路就像一年花三萬請人來監督自己一樣,然後賣出去產品每一個包裝再花快一元的標籤費用,然後只要用了一次農藥、有農藥的[有機合格資材]、被鄰田汙染、被包裝者汙染,有機農友信用就破產,所以即使有機農產品有疑慮的地方,還是比任何一個沒有去申請有機的無毒農產品還來得安心多了,畢竟這裡是鬼島
PS:有的有機驗證公司自己是通路商也是連鎖有機門市,這種裁判皆球員的現象,還真存在很久,有些話還真不好直接說,反正這段文有很多突破盲腸的亮點,就給大家自行去想了
這件事情個人合理的懷疑出發點是為了全x社的生鮮蔬果鋪路,別把通路之神當神,他當初的成功是因為x先生的賞識,只能說很慶幸他遇到了伯樂,但是經過這件事情我想x先生會請他走是正確的決定,為什麼呢?大家可以去思考其中耐人尋味的地方,很多成功的運動家都會在頂峰時勇退,這樣大家都會記得他,可是就是有人不甘寂寞認為他可以再創奇蹟,唉...只怕身後罵名滾滾來(雍正皇朝劇情的歌曲)。
想當初因為神的作為全台多少雜貨店收攤,全台多少廠商受害(他所作所為多少廠商斥之以鼻),今日他本來已達人生高峰可以勇退,可是他不甘寂寞為了他的子弟兵再衝一次(說好聽點),可惜全x不是統x,派系是否可以再次成功大家拭目以待,台灣已經有多少零售市場與小超市沒落或消失大家有在注意嗎?為什麼消失呢?大家有機會可以去了解一下。
我印象中有某各通路都會標榜他最便宜,大家有發現已經很久很久他都不說這個了嗎?因為消費者已經潛意識以為他最便宜了,但是事實上他真的最便宜嗎?羊毛出在羊身上,寄售、高抽成與費用,缺貨還要被罰款,價差直接扣廠商貨款,這樣還能最便宜可能嗎?
台灣現有的環境本來就不容易推行有機生產,國外都是大面積的生產,有機有利的條件水質、土壤本來在台灣工業化的環境先天上就已經很吃虧,但是如果不做未來台灣將沒有良好的土地,良田一旦毀壞要再回來是很難的,大家都知道未來的戰爭是水跟糧食,有機不是只有農藥、重金屬而已,他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跟對環境的重視。
農藥輸入量跟有機並沒有直接對價關係,因為徐先生有了解台灣每年有多少未經申報農藥在使用嗎?請不要把合法農藥進口量跟日本有機比例就說台灣有機發展有問題,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沒有常識也要看電視,如果大家都用合理懷疑來說話納社會不就亂了套了,更何況你是名人,金字塔頂端的響亮亮人物,有時候會想你說這話沒有私心嗎?沒有為了個人或公司嗎?如果你真的關心有機,請不要只是嘴巴說說而已,做給大家看阿,對了請不要說叫我們去你的通路賣,說真的很怕到時候要拿錢放人。
不要再把零農藥檢出、無毒農業跟有機畫等號,上述兩樣是不需要負任何責任的,有機卻是需要接受法律罰款與撤證、政府抽驗、驗證單位稽核、銷售端與消費者檢視還有媒體的報導,驗證單位也會面臨撤證的問題,這些是廠商所不需要承擔的問題,因為如果有檢出他只要說是農戶的問題推掉就好﹑有機做錯一次就下十八層地獄,我相信一定有些人做得不夠好,但是不要因為某些人而去抹滅其他人認真的精神,因為有機產業讓年輕人願意回農村生產,讓很多父母親有小確幸,因為小孩子不用遠走他鄉可以在故鄉陪伴他,讓城市與鄉村拉鋸越來越大,我想有機的精神是遠大的,請不要消費有機產業,只為成全自己的利益。
我相信大家如果更重視這片土地,為台灣多留一點淨土,少一點爭執,其實台灣真的很好,我常常出國工作走過幾個國家之後發現台灣真的很棒,願大家平安快樂。
凡是大企業的老闆、創辦人、大董事、大董事長或執行長等,
特地在「鋒頭時期」上新聞媒體,
去「高調宣揚特別事件」,
而講的內容又跟他自己公司有關連時,
就可以知道是「順便打廣告」,
打算以「另類的手法,來強烈廣告自家品牌」,
好讓大家知道他家的產品都是合格的喔!
至於真的是否合格,依以往慣例是……大家心知肚明就好,不用明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