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農村人口外流日益嚴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長期無法解決,農委會13日發布,明年將試辦引進農業外勞,引發外界疑慮。台灣農村陣線發表聲明,批評此政策有意扶植資本農業,無視台灣小農的生產經營,並剝奪消費者多樣化選擇的權利。
對於台灣農業勞力季節性、長期性的缺工問題,農委會表示,會優先調整產業、改善作業環境、開發省工的設備,並與勞動部研商,試辦申請引進農業外勞。目前,正評估明年以茶葉、花卉等產業優先試辦,並依據就業服務法第42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之就業機會、勞動條件、國民經濟發展及社會安定,優先保障本國國民工作權」。
台灣農村陣線指出:農業缺工只是農委會製造出來的「假議題」,應該重建本地農業勞動力的培訓,而非一味地引進外勞;此外,農委會引進農業外勞,只是為了服務資本農,降低其人事成本,這將會使本國勞工與外籍勞工加倍被剝削。對此,農陣呼籲:農委會應立即改變長久以來傾向資本家的政策,並扶植台灣以農業為主體的家庭農戶。
為了了解實際上的缺工情形與農業界對外勞議題的看法,上下游採訪各種不同農戶,包含栽培種類不同、規模不同、缺工狀態不同的各種農人,整理缺工現況(本篇),以及對政策看法(請閱讀「農村缺工系列報導 5 農業外勞政策有疑慮,農友提建議」)
────────────────────────────────────────
全年性缺工意見彙整
台中后里花卉農友陳欽全:
以台灣的文心蘭、火鶴花、蝴蝶蘭等花卉來看,幾乎是全年性的缺工。花卉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很需要工人,但台灣的年輕人對農業沒興趣,常常要拜託70、80歲的老人家幫忙。其實,如果可以請到台灣人,以農友的觀點,一定是希望能給台灣農民做工的,但重點是請不到,台灣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做!
東石十甲農場農友蔡一宏:
東石鄉十甲有機農場這邊大部分種植大豆、玉米、黑豆、小麥等雜糧作物,農場從生產、加工、包裝、行銷等,全部自己來,所以全年都缺工。目前農場的三位在地工人,年紀加起來有200多歲,此外,平時農村都會互相幫忙,一天的工資800~1000元不等,如果只是一般的拔拔雜草,工資就是800元,採收則是1000元。
不過比起開放外籍勞工,我更鼓勵台灣年輕人回鄉務農,不但可以和父母同住、省去房租、生活費也較便宜,平均一個月收入最少也有三萬。舉例來說,種植一甲地的蔬菜,三個月的收成淨利約有八萬元,再加上農場不需要每天工作,三個月至少有20天的空閒,可以到其他農場幫忙,一天工資1000元,最少可以再多賺2萬元。
台南雜糧農友蘇建鈞:
種植雜糧作物跟其他農作物比起來,已經是相對高度機械化了,但是連我們都嚴重缺工了,何況是其他馬鈴薯、胡麻等作物。反對農業外勞的事情,我從小看到大,但二十多年來,農村勞力不足的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
蔬菜農友李文誠:
我們整年輪種空心白菜、高麗菜,缺工是長期性的問題,而且滿嚴重的,台灣越來越少人願意賺這種工錢,有時候都要請到70多歲的歐巴桑或外籍新娘。不過,採收、種菜、裝箱都只是1天2天的功夫,一周大概只有兩、三天需要工人,如果要雇用長期工人,我們也沒辦法負擔。我們又不像大工廠,還有工寮可住,都是住在自己家裡,如果要照顧到外勞的住宿,工資又沒有比較便宜,真的沒有必要!倒是如果可以有個申請人力的單位,幾天前可申請需要的人力,當天工人載到農場,做完工後就離去,會比較理想。
季節性缺工意見彙整
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郭淑芬:
在雲林縣麥寮鄉的田間,可以很明顯地看到,50幾歲的農夫都算是年輕農夫,60、70歲才是一般農民的年紀。由於麥寮一帶夏天種植水稻、落花生,缺工的問題還不算嚴重,但一旦到了冬季,結球萵苣和蒜頭的採收季節撞期,大家根本就是「互搶」工人。而且這一兩年來,採收工人的工資漲很兇,三年前一天工資800元,現在一天要1000元,但收益卻沒有相對增加。因此,對於農業開放外勞政策,我是贊成的。
但是,每個農產品都有季節性,每個產地需要工人的時間也都不一樣,並不是一年四季都缺工,像我們這邊,一年大概只有七個月需要工人幫忙。曾經有人提出,想發起一個勞動力合作社,讓每個產地的負責人可以上網登記需要的人力,但是可能會面臨到公平性的問題,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實踐。
溪底遙龍眼農朱昌輝:
每年到了採龍眼收季節,中寮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採收,每個農場都缺工人,我們只好四處拜託親戚、朋友幫忙。過去,一天的工資是1500元,但現在越來越難找工人了!還聽說有農友一天願意花2500元都還請不到人做。
對於農業開放外勞的政策,我覺得很不切實際,一般的農友根本無法負擔外勞的食衣住行,況且龍眼的採收期只有20天到一個月,為了這短短的一個月,要張羅工人的吃住實在太勞神費心了!又不是在開職業訓練所,實在沒有必要!
此外,龍眼樹高大,中寮一帶的山坡地坡度又陡,都市人連走路都嫌費力了,就算是外勞,到了夏天,天氣熱、蚊蟲多、爬樹又危險,外勞真的就願意做嗎?他們也不一定就敢爬樹。因此我認為,這些問題還是要靠自己想辦法,像是可以試著找一些平緩的地方種樹、矮化龍眼樹等,讓採收的安全無虞,一般人也能幫得上忙,這樣比較實際。
鹿谷鄉凍頂茶葉生產合作社總經理林能德:
以茶葉來看,主要以春茶、秋茶、冬茶的採收期間會最容易缺工,大約是每年10月~3月之間,夏茶的價位較低,一般會剪掉、不採收,或者用來做成紅茶等特色茶。茶葉在一年之中多半會有5次採收,以海拔高度來區分,高海拔大約一年採收3次,較低的地區則有一年採收7次。
其實茶園缺工的問題主要不是工人不足,而是大家都在同一個時間採收,才會缺工。因為一旦超過了採收茶葉的精華期,茶葉就會一天天地老化,品質、價格都會不佳,所以茶葉採收的時間不能等。舉例來說,今年採茶的時間氣候不順,茶園的採茶工人都是用輪流的,如果自家茶園排到的工人採收時間,剛好遇到下雨,通常還是寧願讓他們採,畢竟茶葉老了比雨天採收還糟糕。
一般採茶工人的工資以採收的量來計算,通常一公斤60元,手腳俐落的一天可以採收80公斤左右,動作較慢的也有30、40公斤,一天工資大約1800~4800不等。目前多半是60歲以上的女工,還有80幾歲的高齡。另一方面,由於採茶是以工計價,而非計算時數,所以有些茶葉種得不好的茶園,女工也不願意去採收。
以台灣的茶農來看,一般種植面積都不大,頂多一甲多,還是以小農為主,養工並不容易,要十甲以上的農友才比較有可能。
楊宇帆 六分地鳳梨:
水果產季是一定會缺工的,鳳梨盛產期時,我在關廟都找不到工人,要到新化去找才有,而且好的工人都會先被搶去。年輕人回鄉,要先找得到帶領工人的領頭班長,否則一般工人也不缺我這份工作,如果沒有靠我父親在地方上的人脈,年輕人回鄉真的很難請得到工人。
另外,農村還有一種遷徙性的工人,比方說鳳梨最早先從屏東開始播種,這類工人會先到南方幫忙播種,一路往北移,接著再回到屏東施肥,同樣的路線再往北遷徙,但這樣的工人通常有長期配合的老主顧,這也不是一般回鄉的年輕人能夠請到的。
台南玉井區農會總幹事黃澄清:
農產品的產期集中,以玉井區的芒果來看,大家開花結果的時間都一樣,主要集中在4、5月~8月期間芒果需要套袋,但工人缺工嚴重,即使一天工資1500元,有錢也不一定請得到工人,造成「搶工」的情形。雖然有人擔心此政策會影響到本國勞工,但如果台灣人願意做,當然會以台灣勞工為優先考慮,問題是現在連一天1500元台灣年輕人都不願意做了,根本沒有剝奪本國勞工權益的問題!
再則,芒果主要採收期約30天,若要確保鮮果的價格不會因產量過高而下跌,則必須加工成芒果乾,但現在連削芒果也常缺工,使得芒果乾的供應量一直供不應求,無法在加工方面確保新鮮芒果的價格。(系列待續)
閱讀「農村缺工系列報導」全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很簡單的問題啊!!
反對的都是那些平地擁有大型機台可以撥種、採收的人
他們的大型機台一台機器可以抵十幾個人的人力,
一個人做十甲跟做一甲都是一樣的人力,所以他們缺的只是接手的人而已!!
相對於技術種植的作物,你有看過大型機台統一作業嘛!?
有!! 在國外有!! 因為他們廣平坦,可以利用大型機台統一作業,
反觀台灣,地小平擠,高低差很大,你怎麼統一作業!?!
大型機檯上30度斜坡採茶給我看啊!!!
主要是台灣年輕人不想下農田工作,除非自家有田地的可以回家接手!!
不然,你去都市隨便問一個想不想務農!!!
外勞比台灣年輕人努力多了,至少他們來台灣的出發點就不一樣!!!
反對這項政策的是不食農村煙火的文青
還有打著農民名義 卻ㄧ點都跟農民農村不貼近的團體
只要支持農業外勞的 就打成財團與資本農
所以真正的小農因為勞動力不足希望開放農業外勞
就會被打成財團或資本農的同路人
活像紅衛兵搞鬥爭
不先想別的辦法,什麼缺工只想請外勞,有什麼意義?
現在臺灣的農業技術比較強,怕外流,是理所當然!
有些農友也提到,是因為「季節性」,大家「同時」在忙,才會缺工。
要是因為季節性,卻特地長期請外勞,是不切實際!
而且,各地及各種農作物、農產品的缺工情況都不同,不能一視同仁!
呃,你知道反對者可不只有擁有大型機具的,一般小農也是會反對的。
很多季節性水果、蔬菜、茶葉等等都”必須”採用純人工採收,完全不能用大型機具採收。
當然為什麼會缺工的原因,都有很多人講過那我就不再提。
主要是做農業都苦逼逼,我家是拿來當副業做 (但是也哈哈..)
大盤壓價那年就爽歪歪啦,準備嘴打開喝東北季風。
農村缺工的主要問題是收入不多又辛苦,所以沒有人願意作所致。只要農產品的價格高,農民的收入好就有較多的人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作。台灣的失業率不是節節高昇了嗎?這跟本不是缺人力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收入不多又辛苦。
同意Terry Hsu看法,若農產品價格高,利潤自然也升高,辛苦的工作有合理報酬才會吸引更多人做農。
突然發覺有點怪,開頭破題是台灣糧食生產人力老化且不足?但是看起來似乎都跟主糧水稻的生產無關… … 且茶葉、果乾、花卉應該算是經濟作物以及加工農產品吧? 並非糧食耕種生產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