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缺工系列報導(5)農業外勞政策有疑慮,農友提建議

(延續前篇)在台灣,無論種植哪種作物的農友,幾乎一致表示台灣農村缺工嚴重。農陣認為,鄉村、都市中都有許多中高齡失業人口、待業中的青年人力,可以引介。但也有農夫認為,年輕人就算失業也未必願意投入農業勞力工作,但是面對外勞議題,農人無論持正反態度,都認為政府必須做好把關與配套措施,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以下是關於外勞政策的農友意見整理。

農村缺工政策建議彙整

楊宇帆 (種植六分地鳳梨):

對農企業來說,他們面積夠大,需要的勞力也多,引進農業外勞一定有幫助。但對於種植面積只有六分地的小農來說,其實沒什麼影響,我們也不可能請得到那些外勞,看得到,吃不到。但如果開放中國勞工進來,要有相對的管制配套,才不會有掛人頭、就地置產等事情發生。

對於缺工的問題,政府其實還可以多研發新的農業機械,或透過輸送帶等方式,改善田間搬運、採收等勞動力的需要。另外,政府也可以媒合失業人口到鄉下工作,或者,農企業如果可以開放人力中介站,讓小農也有機會臨時調度人力,那就更好了!

有機農黃小姐:

引進外勞的主要問題就是,農業技術的流失或是被拷貝,你要讓他做,就是要教她,這樣技術會不會被拷貝出去?而引進外勞後,會不會剝奪台灣想從農的工作者,導致他們無法學習基層技術的工作呢?

另外,一般專業的蔬菜生產,可以一年四季都提供工作給外勞做,但如果是果樹、雜糧等,缺工時期都在同一個季節,那麼其他時間外勞要如何生存呢?況且,引進外勞還要考慮到整體成本,包含機票、住宿、吃飯等等,除了工作還要考慮到生活才行。

台灣農業目前有許多人投資,也有許多人做行銷,但就是沒有人做生產,畢竟農業對社會大眾的印象,還停留在務農是身分卑微的,沒有人願意做。引進外勞,或許可以藉此刺激台灣人要努力一點,正視農業這個產業,並且避免技術被學走,工作被搶走。目前有機的市場越來越大,但如果人力不足,也沒有辦法生產、供應市場,那麼要如何增加生產呢?

文青農「溪州尚水」吳音寧:

就我的觀察,農村的外籍勞工早就有了!在溪州鄉一些種植面積較大的地方,當有勞力需要時,就會有仲介將一車一車的外勞載到產地,工作完後再載走。

農村人口不停外流的情況,早已不是一、兩天的事,農村缺工的情形也非瞬間,我覺得缺工只是藉口,透過農業外勞政策,可以更公然地協助農企業體,而沒有考慮到小農,以及農村的中小企業體。政府在擬定政策上,就是以幫助農企業的心態在制定,而沒有考量到如何幫助小農、以及農村的中小企業體。這種協助大的農企業體發展政策,首先就會傷害到台灣的小農,再來就是中型農企業。

從缺工的角度來看,其實每個鄉、鎮公所都有就業輔導站,政府可以引介這些人,進入芭樂、蔬菜等季節性、區域性缺工的農場。再則,政府可以利用政策,引導更多年輕人返鄉,投入「半農半X」的生活,平常農閒時就可以互相「交工」。另外,還可以透過輔導農產品的加工,連結農場與工廠之間的關係,增加產地與相關農產工廠之間交換臨時工的機會,也為農村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

最後,還有一點疑問是,引進的農業外勞是否會進入「自由經濟示範區」做農產加工?另外,引進外勞是否真的比較便宜?以目前非法農業外勞的費用來看,一天的工資就要1000元,還要再加上仲介費,頂多就是比較方便罷了!

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郭淑芬:

我覺得政府除了開放農業外勞外,還可以在一些可機械化的地方作努力,例如田間採收的搬運部分。以高麗菜來說,採收起來後,還需要一一裝箱,再用人力搬上車。我曾經在國外看到田間的機械化運輸設計,每個作物採收後,可以放置於輸送帶上,再由輸送帶運送到固定位置,最後累積在一個棧板上,接著再由機器將之運送出去,如此一來,就節省了很多人力及步驟。

台南雜糧農友蘇建鈞:

種植雜糧作物跟其他農作物比起來,已經是相對高度機械化了,但是連我們都嚴重缺工了,何況是其他馬鈴薯、胡麻等作物。反對農業外勞的事情,我從小看到大,但二十多年來,農村勞力不足的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

我認為開放外勞是必要的,但有些管理、把關的配套措施就要做好。舉例來說,有些作物只有短期兩、三天的需要,但不能因此就只雇用兩、三天外勞,農場主人要聘外勞,至少要兩週到一個月以上才合理,應當保證外勞工作的權利。此外,關於語言溝通、地方治安問題、外勞逃跑等事情也應該要做好相關的訓練、把關。

台中后里花卉農友陳欽全:

能申請到外勞的農民,種植面積一定要夠大,以花卉來看,至少要五甲以上,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請工人才划算。我贊成開放農業外勞政策,但希望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農委會、勞動部也可以來到產地看一看,直接和我們農民溝通、舉辦座談等,或者在開會制定政策時,可以邀請我們一起去,我會很樂意!

東石十甲農場蔡大哥:

要開放外勞我當然很歡迎,但我所顧慮的是,若一味地開放外籍勞工,會不會造成外勞素質參差不齊、濫竽充數等問題。此外,來當農工的外勞,是否可以是有訓練過的、對農業有基本了解的、且年紀不能太輕,通常30、40歲以上的勞工比較能吃苦,否則一般年輕小夥子不適應農活,很容易造成流動率過高的問題。

另外,除了開放農業外勞,我更覺得台灣年輕人回鄉務農,絕對是未來可以發展的道路。就算是外地人到農村從農,一個月的房租大概只有2000、3000元。以在東石鄉十甲有機農場打工為例,一旦學會了開採收機、耕耘機等技術後,就可以買台農機到處幫人打田、耕耘等,若有心搭建溫室的話,農產品的產值、產能又會更高。年輕人如果能了解各樣作物的習性,不隨著市場搶種、錯開盛產期,絕對可以突破「菜金菜土」的問題,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閱讀「農村缺工系列報導」全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