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米是多納部落特有的地方品種,與多納文化「黑米祭」有深厚淵源,多納部落栽種的黑米屬於陸稻,採用看天田栽培方式,一般在小米收穫後(約5-6月)種植,因其抽穗時,內外穎為紫黑色,成熟期稻穀顏色則轉為深棕色,所以部落族人稱之為黑米。黑米的栽種歷史久遠,起源已不可考,但因自行留種,經長期種植後,種原混雜情形嚴重,且因管理粗放,產量低落,品質普遍不佳。
有鑑於黑米是多納部落極具地方特色,且深具魯凱族文化內涵的原民產業,為提升黑米產量與品質,促進黑米產業的發展,高雄場自100年起,陸續由部落原始栽培族群中,蒐集不同性狀的黑米種原,經分離、純化進而選拔,歷經3年多努力,終於選育出具黑米特色,且性狀穩定的新品系「高雄陸選育23號」。
地方品種具有珍貴遺傳資源 增加種源豐富

該品系株型直立,葉色綠色,生育初期葉片型態較為寬長,成熟期約為110天,穀粒為粗圓型,千粒重平均26.5公克,每公頃乾穀產量約4,000公斤。
稻穀經加工碾製後的糙米為白色,具糯性,米飯嗜口性良好,適合製成部落特色美食~「阿拜」、「吉納福」或麻糬。而黑米若能結合吊飾、米食等,開發為多樣化商品,成為具文化內涵的伴手禮,將更有利於黑米產業的永續發展。
種原豐富性決定未來植物育種的成果,而地方品種為是珍貴的遺傳資源,其高度的遺傳歧異度,很可能提供有利的遺傳特性,克服極端氣候及病蟲害等問題。高雄場在作物育種方面,除戮力於新品種的育成,對遺傳資源的保育與利用也不遺餘力,而「高雄陸選育23號」的誕生,正代表多納原生黑米復育的成功。因其係選拔自在地種原,將更能適應當地獨特的栽培環境,對原民部落特色產業的永續發展,將會有很大的助益。
「高雄陸選育23號」發表後,部落居民對新品系都深感興趣,紛紛表示希望高雄場能提供種子供其試種。高雄場日後將提供優良稻種,並舉辦栽培技術講習輔導,協助黑米產業重建,促進部落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