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紅樓的十年約定

根據民國前12年的調查,當時打狗港附近各街莊的戶口數,旗後街和苓雅寮分居第一、第二名,遠超過鹽埕埔和哨船頭(圖文引用自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根據民國前12年的調查,當時打狗港附近各街莊的戶口數,旗後街和苓雅寮分居第一、第二名,遠超過鹽埕埔和哨船頭(圖文引用自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旗津,舊名旗後,旗山之後的意思。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於旗津的天后宮是台灣本島第一座供奉媽祖的廟宇;日本接受台灣後(1895年),在旗津成立本市第一所學府「打狗公學校」,即旗津國小的前身。以上可知,旗津可謂高雄最早的發祥地之一,與鼓山對立,扼著打狗隙(今高雄港),成為船隻往來必經之處,文人曾經組成「旗津吟社」,其中「旗鼓堂皇,維揚我武;津樑鞏固,克狀其猷」的一段詩句,更是旗津現名的由來。

旗津的紅樓吟社

在天后宮後巷,隱身一棟100多年的紅磚老屋,目前為黃家所有。根據口訪調查,這棟老屋子主人的伯父,即是在這棟老屋出生,當時正是明治45年,也就是民國元年。但,屋子最早並非黃家所有,而是由最早開發高雄的商號新泰記興建。新泰記為葉家所有,葉家之於高雄,可謂林本源之於板橋,位於旗津醫院後方的「葉宗禮墓」,甚至被公告為文化資產中的歷史建築,其對旗津發展之貢獻,可見一般。

當時,葉家長期資助「旗津吟社」的運作,根據訪查,紅磚老屋,很可能是當時詩社所在位址。而如今,因為年久失修,老屋仍在,但容顏卻已褪色。當時社會環境,能夠蓋二層紅磚瓦屋之屋主,必然是一方仕紳。但也由於兩層樓的建築維護不易,後續接手的黃家二代,在一次維修屋頂時,差點從高空跌落,因此,後來便不再修繕,年久失修下,目前紅磚老師成了名副其實的”透天厝”,走進屋內仰望便可直通天際,沒有屋頂的老屋!

走入屋內,可仰望藍天,一片自然的觀景窗,名符其實的”透天厝”
走入屋內,可仰望藍天,一片自然的觀景窗,名符其實的”透天厝”

昔日人來人往,今日人去樓空

紅磚老屋在旗津大街開通後,過去會走這條小巷子往天后宮的鄰人,也不再路過,老屋成為隱身小巷弄中的孤樓,訪談時,連50公尺外的鄰居,竟不知有此棟建築的存在!老屋命運已如風中殘燭,牆面斑駁,屋頂簍空,似乎默默地,只能等著被怪手放倒的那一天。但老屋的氣息尚存,有一天,總算吸引了「紅磚老屋再生計畫」的創辦者-吳俊頡的注意。

從小喜歡在大街坊小巷弄中穿梭的俊頡,大學念的是財務管理系,但卻對古蹟、古廟、建築、故事情有獨鍾。每每看到古蹟因為土地開發而不斷被傾倒消失,他一方面感到不捨與惋惜,一方面也決定,應該要透過某些方式,來讓大家看見老建築的價值。這一次,他決定化怨嘆為力量,實際動手來活化這一棟曾經人文薈萃的老房子。

紅磚老屋有個吉利的門牌號碼:旗津區永安巷八號,因此他將古厝再生計畫,取名為「永安發」,這個名字像是船名,除了象徵旗津區過去以漁業為主的產業型態,也期望透過永安發的名號,為老屋再一次帶來豐盛川流的人氣。

原先被廢棄物堆滿的室內空間
原先被廢棄物堆滿的室內空間
不時剝落的土灰,讓牆面隨著時間有不同面貌
不時剝落的土灰,讓牆面隨著時間有不同面貌

參與式修復、逐步活化

吳俊頡的計畫,並不是要一次投入大量資源作整修,而是,他打算,用一種參與式的修復概念,不等到整棟建築整修完畢才進行空間活化,而是直接進入利用,結合左鄰右舍,以簡單的經營方式,低度使用,以消費者集體力量,募集資金,蒐集構想,然後在不同階段,逐步的對牆面、結構進行整修。他說:「這棟老房子就像一個大的有機體,每一次來訪,都會帶給參觀者不同的感覺。這是一個連續活化的過程,所有來此消費的人,都對老屋的在活化做出貢獻。」藉由消費,顧客將讓自己從一個觀光客變成一位社會的實踐家。

當然,對於一棟類似危樓的建築來說,安全是首要的考量。在一開始,吳俊頡就找了老經驗的結構技師來評估。得到的答案多半是:這保留的機會一半一半,如果能保留,必定經過不容易的過程。因為老屋的主結構,都是以木衍架支撐,隨著歲月老化,衍架早已腐朽,留下的,只剩下正中間的主樑。而整個結構最脆弱的地方,就是木衍架腐朽後,在內牆牆面留下的節點凹洞。

以現代結構技師的眼光,這棟建築需要鋼樑的強化。經過與古都保存再生基金王麒富及曾參與修復霧峰林家的建築師孫崇傑討論評估後後,認為可以用鷹架來強化牆面的安全性。但一棟紅磚老屋,搭上了銀白的鷹架,是否格格不入呢?像牙齒鑲上了牙套般的不自然。不過,既然要呈現老屋從傾圮到活化的過程,就讓鷹架的存在也成為修復過程的一部分吧!吳俊頡這樣想。

原先支撐木樑的結點凹洞,成為紅樓結構脆弱的地方
原先支撐木樑的結點凹洞,成為紅樓結構脆弱的地方

DSC_0307

廢材再利用,正港綠建築

其實,看過老屋原本面貌的人,都會對吳俊頡的傻勁感到訝異。外表十分有味道的紅磚牆的牆內,其實堆了滿滿建築廢棄物,整個內部平面,堆至了膝蓋左右高度的廢材。除了崩塌的屋頂瓦片、內部打掉的隔間磚,還有許多不知從何來的廢木頭、鋼條、土方等等 ..。一般人第一次去,心裡的OS大概是,「恩,很漂亮,但我不想進去」、「這,有可能修復嗎??」

吳俊頡說,老屋整修的過程中,的確有很多困難,一開始要跟房東溝通老屋復興的概念,然後找計師來評估結構穩定性,接著評估初期的成本投入,結構沒問題,自己負擔得起,房東也願意長期租賃,老屋再生計畫就此上路了。

然而,這只是個開始,光清除屋內的廢棄物,就耗費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因為資金不足,吳俊頡跟各方友人蒐集屋內的家具及盆栽。一棟位於鹽埕分局對面的「許龍甲宅」將遭拆除,俊頡趕緊搶救屋子的鐵條花窗,年輕藝術家朋友王昱翔與父親王明榮的金屬裝置藝術,也成為紅磚老屋室內造景的重要元素,其他攀爬牆上的攀緣植物,也都是各方募集來的。

接著,便是最頭痛的問題,如何強化主體結構?與孫崇傑討論再三後,確定了讓鷹架支撐結構,並作為大型裝置藝術的做法。但,鷹架哪裡來?「只要有心,全世界都會來幫忙」的咒語發酵了,前鎮東豐土木的吳老闆免費出借鷹架施工,並且允諾保留鷹架作為暫時的藝術展示場。

植物光線充足,置身其中享受開闊的視野!
植物光線充足,置身其中享受開闊的視野!

夢想進行式

因為老屋位於窄巷內,車子不能進,搬運不易,找工班以傳統施工方式又怕破壞了屋內的片磚片瓦,因此,俊頡選擇自己當工頭,找認識的朋友來協助粗活。除了初期的廢棄物清理及鷹架搭設,其餘大部分的工作都由自己來。吳俊頡說:「不要小看搬浪板這件事,看起來輕,一個人搬卻搖搖晃晃的。」之前紙上談兵可以天馬行空,現在引水、接電、木工、園藝,樣樣都得碰,之後正式營業還得學習進貨、飲料調製、行銷等工作,所有的創意都得落實到實際面了。

對於一個財管背景的人來說,過去將老建築探訪作為興趣,而現在,是將家當投入了,這種感覺相當不同。吳俊頡2006年曾提案「Dreams!GO True古厝」的文建會計畫,但最後未能付諸實行。然而,夢想是不等人的,並且,也不會憑空實現,在多年的追尋之後,在旗津的小巷弄遇見了百年紅樓「永安發」,這次,吳俊頡排除萬難,要將當時的夢想,付諸實現!

(馬上搜尋永  安  發)

後記:那天,順便幫忙運送一些俊頡要用來製作桌椅的廢棄鐵道木,經過紅樓隔壁的住家,鄰居阿姨向我點頭說:謝謝你們來幫忙俊頡。那一刻,我知道,儘管只是窄巷間的一間小屋,但這個年輕人的夢想,已經開始對周圍產生改變。一棟曾被遺棄許久的老屋始獲新生,後續的修復,及不放棄的夢想,需要大家來支持!

YouTube video

received_10152975418032340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