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缺工系列報導(6)韓國訂專法設農漁大學 免兵役學費,留農率高達九成

農業缺工問題嚴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上月底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最快6月試辦農業外勞。消息一出,社會正反評價不一,其實包括日本、韓國等都面臨同樣問題,不過除了開放外勞,許多國家都認知,唯有持續培育本國農民,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以韓國為例,除引進外勞,也訂定專法,設置農漁大學,以公費生方式,要求畢業生從農6年,免服兵役,留農率高達9成。

去年10月,亞太糧肥技術中心曾到韓國參與「農業後繼者培育政策」國際研討會,上下游特別專訪與會的農委會輔導處推廣科科長郭坤峯,以及台大生傳系教授王俊豪,介紹韓國農業青年培育政策,提出台灣未來可行的方向。

培養農業人才,韓國訂專法設農業大學

1907359_985295078164737_5735543066337471278_n
「韓國國立農漁學院」1997年創辦(圖:郭坤峯提供)

台灣在2002年元旦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韓國比台灣早許多步,1967年便加入WTO前身的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近年也逐步面臨農業人口高齡化問題,台灣農民的平均年齡為62歲,韓國則高達65歲,為了因應WTO的衝擊,韓國在80年代就推出「農業後繼者培育方案」(Farm Successor Fostering Program),但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1997年設立的「韓國國立農漁學院」(Korea N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韓國國立農漁學院是韓國唯一一間專屬農業的大學,位在韓國首都首爾,1997年創辦時即納入正規的教育學制,目標是培養新一代的農業從業人員,目前共有11個科系,包括糧食作物、蔬菜作物、果樹經營、花卉作物、肉牛與酪農業、豬與家禽、水產養殖、林業與地景,也有台灣較少接觸的養馬事業、養菇事業、藥用植物。

王俊豪說,農漁學院的科系可以看出韓國的農業變遷,因為他們採取「缺什麼就教什麼」的方式,例如林業和養馬,就不是創辦時即有的項目。

農漁學院的學習時間為三年,採「三明治學制」,結合教學和實習,頭一年教授基本學科、文化和農業等基礎項目,強調農業機械、高科技設施利用,以及採收後處理技術;第二年學生必須實際到農場,實習生產技術和農場經營,除了待在本國,也可到海外進行2~4周或10個月以上的長期實習;第三年選定專長領域發展,強調問題解決和農場規劃教育,撰寫未來經營企劃書。

郭坤峯說,農漁學院大約900位學生,3、40名教師中有很多都是具有實務經驗的業師,教室旁就是農機,整年都有實作課,「我大學是讀園藝系,台灣目前的教育無法做到這樣。」

2012年,韓國政府訂定「韓國國立農漁學院設置程序辦法」,進一步確認農漁大學的法源,在人事、經費、運作制度上更有依據,避免改朝換代時政息人亡。1997年第一屆招募240人,2013年則提高到390人。

10398663_985857874775124_8150020973113080135_n
韓國特殊的養馬課程(圖:郭坤峯提供)

免服兵役、免繳學費,農漁學院畢業生九成留農

相較於技職體系,韓國農漁學院主要培養的目標是農場經理人,強調品牌發展和企業化經營,也因此在遴選時特別鎖定農二代,優先錄取家中務農、有1年以上務農經驗、具一定規模持有及承租者、農業學校畢業的高中生。

農漁學院一年預算約新台幣6億,採取類似台灣公費生的設計,3年免學雜費、強制住宿但免住宿費,優先參與其他後繼者培育計畫,更祭出免服兵役的殺手鐧,不過相對的,畢業生至少須從農6年。

郭坤峯說,農漁學院從2000年起到現在,已有3千人畢業,留農率高達九成以上,平均收入是一般農民的2倍; 韓國政府20年前在距離首爾3.5小時車程的新萬金地區,進行全世界最大的填海造陸計畫,農漁學院正在向政府爭取新萬金50公頃土地,作為實習農場和實務訓練基地,培養大面積農場的經營管理,種種政策都顯示出韓國政府的企圖心。

後繼者方案,補充10%韓國農民數量

除了農漁學院,韓國早在1980年代,便實施「農業後繼者培育方案」(Farm Successor Fostering Program),由政府提供農業教育經費,補助50歲以下的農家子女,就讀農業相關課程,同樣需履行一段時間的務農義務,但政府同時提供10年30萬美金的低利貸款,2年內提供6個月的進階農業訓練課程。

郭坤峯說,韓國政府計算,此計劃每年輔導2千位學員,其中一半是農業科系畢業生,另一半是目前正在務農,且年資在10年以內,過去40年,已經補助13萬農家子女,其中有9成持續務農,接受輔導的青農數量,約佔目前韓國農業人力的10%。

後繼者培育方案初期輔導對象的年齡上限為30歲,1992年提高到40歲,2004年升到45歲,2013年再度提高到50歲,郭坤峯認為,後繼者政策培養的不只是「青農」,而是「新農」,韓國政府不斷提高輔導年齡,由此可看出農村高齡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此外,2008年亞州金融風暴,許多都市居民返鄉務農,也是促使政府提高輔導年齡的其中一個原因。

如果說農漁學院被定位為培養農場經理人,農業技職教育則是基礎農業勞工的搖籃。

郭坤峯說,韓國政府會針對不同地方,評估地方農業的人力需求,為當地農業職業學校,找尋相對應的師資與設備,並和當地農場合作實習,讓學生畢業後就具備專業農民的技能。

另外,韓國政府也補助農企業團體聘用青年農民,分攤部分薪水、提供農場管理諮詢服務,讓農企業成為青年農民的育成中心;若老年農民的農場沒有下一代願意接手,也能透過農企業,媒合給新進農民。

10615510_985857624775149_6045060971013766373_n
(圖:郭坤峯提供)

學者看台灣:應建立法源,有制度培養農業後繼者

雖然這些政策的評估有待加強,韓國高齡化的問題也依然嚴重,但王俊豪認為,其中許多概念非常值得台灣政府參考,尤其是「韓國國立農漁學院設置程序辦法」。

目前農委會有「百大農青」計畫,屏東縣府有「燕南飛」計畫、高雄有「型農計畫」、台南也有「新農人計畫」,但中央始終沒有制定青農務農的相關法源,難保政息人亡,王俊豪認為,至少必須有個行政辦法,可根據農發條例或農村再生條例,有了中央的法源,各地縣市政府有意願再延伸出自己的計畫,資源才能統一運用。

至於輔導對象,王俊豪建議比照韓國,先以農二代為主,畢竟經費有限,要花在刀口上,現在農地昂貴,農二代通常有地或農場,對於農務也較有基本概念。

此外,韓國農業振興廳的國家農業科學院,近年已針對農場經營者和繼承者制度,進行為期兩年的評估,調查農場是否已有繼承者、經營者預計何時完成轉移、為何沒有繼承者等。王俊豪認為,台灣目前也缺乏這種政策評估,像韓國若調查後發現農民70多歲才轉移農場,就知道要針對70歲的農場經營者輔導接班計劃。

「繼承是要準備的,」他語重心長地說,韓國推動新進農民那麼久,才補充10%人力,台灣現在平均農民年齡60多歲,若再不做,等5年後,現在60、70歲的人做不動,到時就來不及了。

閱讀「農村缺工系列報導」全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