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屏東綠能見學之旅全記錄

 

時間:2015/2/7 8:00~18:00

主辦: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

協辦:地球公民基金會、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概要:藉由見學活動,瞭解屏東縣擁有沼氣發電、沖積扇伏流水、地層下陷區的養水種電及智慧綠電三個綠色能源發展,也在動線中穿越六堆客家、排灣族及河洛平埔等族群聚落的水路分佈,從綠能發展、族群與水文的分佈認識地方特色,理解屏東為保護水資源而發展綠能的因果關係。

 


 

綠能1

第0.5站:遊覽車(學員自我介紹)

以一般遊覽團來說,通常一上車不是大夥兒七嘴八舌聊天,就是一路歡唱卡拉OK到景點。但此場子由NGO團體掌握,顯然不會讓學員太過悠閒。在地球公民的卉荀姐主持之下,學員輪番自我介紹,並說明「自投羅網」原因。眾人的職業比我想像中多元,有太陽能光電業者、旅遊從業人員、有機農夫、醫師、教師(從國小到研究所都有)、社大學員、大學生、小學生、部落工作者,還有人民火大聯盟、主婦聯盟、綠黨、慈心、廢核行腳等團體的成員。

學員多數是高屏地區的居民,還有從臺北特地南下的。有人久仰來義二峰圳、林邊養水種電之名,想要一償夙願;有人垂涎排灣族風味餐,個人餐盒早已「傳便便」;有小朋友誠實地表明是被父母帶來,無奈中含有淡淡的埋怨。還有一位六十幾歲的大哥自白,幸運地趁著台灣經濟起飛時期賺了一些錢,希望到死之前,用餘生來關心環境,替自己贖罪。50多分鐘各言爾志,從高雄到麟洛的車程時間還不夠用呢!

 


 

綠能2

第1站:中央畜牧場(沼氣發電)

下了交流道之後,轉往靜僻的鄉間。一進廠區,氣味明顯改變,但並無嚴重臭味。由於場長臨時有事,委由兄長蘇增接待,兄弟倆齊心經營,對場內事務知之甚詳。

中央畜牧場是屏東縣府第一個合作示範場,飼養2萬5000頭豬隻,投入將近6千萬元資金建置廢水處理和沼氣回收發電設施,發電量約195千瓦。引進生物脫硫技術,搭配厭氧設施規劃、最新外燃式發電機之組裝,場內的沼氣發電自發自用與台電並聯,發電量約佔場區日間用電的60%,夜間則可完全自給自足,還有餘。每月省下35萬元電費,估計約6年可回收發電設備成本。

綠能3

其實沼氣發電並無商業利潤,收購價遠低於太陽能發電,而政府補助金額也有限(且規定嚴格、申請過程繁瑣),問起兄弟倆為何決定花費數千萬元設置沼氣回收和發電利用設備,他笑著表示,做環保以積陰德,希望可以藉此至少多活三年。由於屏東為養豬大縣,放著太陽能不用,只是可惜,若大力發展沼氣發電,則可減少畜牧廢水污染溪流水質並增加能源,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綠能4

第1.5站:遊覽車(車上導覽)

告別畜牧場,轉往山間。此時由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的周克任先生接棒,進行車上導覽。沿途周兄解說詳盡,內容深入淺出,從水平軸線上開展屏東地理特色,從時間縱軸上逆推到原住民大洪水傳說,以舌粲蓮花之妙令屏東自然與人文風采變得格外耀眼。而且語氣抑揚頓挫做足變化,國台語雙聲帶轉換自如,表情活潑生動,吸引人一聽再聽,令人深感佩服。比起電視名嘴從內子宮講到外太空的能力,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綠能5s

第2站:喜樂發發吾部落(沖積扇伏流水+二峰圳地下堤堰取水工程+排灣族風味餐)

上午十一點多,遊覽車經過大潮州人工湖引水口,終於到來義鄉的「喜樂發發吾」排灣族社區。社區裡有一座對台灣農業發展極為重要的水利設施,名為「二峰圳」,是由日本人鳥居信平規劃興建的地下堤堰取水工程 (引水道埋藏於溪流下方),完工於1923年,距今已91年。鳥居信平為何許人也?就是嘉南大圳的設計者八田與一的學長,兩位二位水利專家同樣對台灣有著重要貢獻。

大夥兒站在二峰圳觀測塔邊,由部落的李大姐解說。我之前在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看過介紹,看到實體格外興奮。本來以為解說員會拿出鑰匙,讓我們進去探險,結果沒有開放進去。因為該水源除了供附近部落灌溉之外,還是飲用水源,擔心遊客進去弄髒。不過觀測塔牆面有開個圓孔,我們可以拿相機伸進去拍個照,過過乾癮。走進社區,大夥兒也似乎轉換成「大武山時間」,腳步隨之變慢,大人或拍照或放空,小朋友在溢流區塊戲水,身上塵俗像被洗滌過一般。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從落成啟用至今,大地的容顏已改了好幾回,但二峰圳依然挺立,為屏東平原帶來豐沛的灌溉水,永續工法的精神實在值得現代人藉鏡。

綠能6

十二點四十分宣布放飯,烤山豬肉、炸魚塊、炒龍鬚菜、炒油菜、小米口味吉拿富(排灣粽)、地瓜丸、柳丁片一字排開,看得我口水快滴下來。其中醃肉湯圓令我印象深刻,吃過幾處的排灣族風味餐,倒是第一回吃醃肉湯圓。醃肉(valen)就是醃生豬肉,三層肉裹鹽巴與芋頭乾粉後裝罐,放置一兩週後,自然發酵產生酸味(也有臭味)即可食用。湯圓內餡鹹中帶酸,湯頭更棒,用了高麗菜,再以刺蔥提味,學員們都吃光光了說。(我們還利用社區準備的苦茶粉自行清洗餐具喔!)

 


 

綠能7

第3站:光采溼地(養水種電)

下午二時二十分,終於來到此行最後一站。光采溼地園區位於林邊火車站後方光林段、塭岸段地區,從原來的魚塭已蛻變為蜿蜒水道串聯而成的一片生態濕地,這裡融入了綠色能源、生態永續及與水共活的理念,現由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維護管理,是一個人文、自然、觀光遊憩產業發展的平台。水源引自放索溝(潮間帶),透過濕地的生態淨化,加強水質控管,也與許多水生植物、貝類、魚蝦類共生。而溼地後方一片片連綿的光電板,模樣煞是壯觀!

陳理事長將故事從八八風災說起,大水肆虐過後的林邊,所有心血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樂天開朗的林邊人沒有因此被打倒,反而更堅定重建家園的信念。林邊也是前縣長曹老師的故鄉,看著許多受到淤泥填滿而難以復耕續養的魚塭與蓮霧園,他想盡辦法為家鄉找出路,想出「養水種電」辦法。此計畫以國土復育為出發點,活化地層下陷導致海水倒灌而鹽化不適合農作的耕地,或是輔導抽取地下水養殖的漁民轉型,透過整體規劃綠能產業示範專區的方式,引進太陽光電產業。

綠能8s

縣府媒合太陽光電業者向魚塭塭主或農地鹽化的地主承租土地,由綠能公司給付高於或水產養殖收益或種植蓮霧的租金,同時雇用當地農漁民維運太陽光電設備(清洗光電板上灰塵以提高發電效率),而綠能業者透過太陽光電所生的電力由台電收購後所獲利益,也必須繳交一定比例的回饋金給屏東縣府。

雖然租約長達20年,但透過縣府出面整合地主與塭主,讓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可以達到規模經濟,提高綠能業者投資意願;對農地或魚塭受到莫拉克風災毀損的農漁民來說,養水種電的租金收入優於種植蓮霧或養殖漁業,等於間接輔導轉業,不再超抽地下水;對國土環境來說,20年間透過大自然力量回填下陷的土地,在氣候變遷下設法與水共生。屏東的養水種電可說對綠能產業、莫拉克受災農漁民與國土復育達成三贏局面。

 


 

延伸連結:

畜試式墊料豬舍養豬場除了將廢水作為沼氣發電之外,還有別的新選擇。畜試式墊料豬舍可省大量水資源,以現在的養豬量,10年內就可爲台灣省下2億噸以上的水資源,為養豬產業因應缺水時代提供最先進的方法。 

來義鄉套裝遊程—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長期陪伴來義鄉的各部落從事社區營造工作,設計多條成熟的一日或二日遊程,遊客可向新來義產銷中心報名體驗。

銀放索漁產達人—為幾位林邊養殖戶共同成立優質的水產品牌,產品經過產銷履歷認證並擁有縣政府核准之「屏東優質水產品認證標章」,在養殖端就為消費者的健康把關。

 

 

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