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續前文:龜去,來兮,砂瑪磯】
契機,從禁用刺網開始
海龜靠岸,帶來觀光,創造出許多周邊的產業。目前小琉球人很忙,一人要兼多份工作。前鄉長蔡天裕說,目前島上已經超過300家的民宿,加上麻花捲闖出名號,原本打零工的婦人上午到民宿打掃,下午賣麻花捲,晚上則到餐廳幫忙,一個月可以月入4萬元不是問題。靠觀光創造出的其他產業還包含潮間帶導覽、浮潛潛水、機車出租等,去年更在白沙港遊客中心設置免稅商店。小琉球的產業結構,從過去50%人口從事漁業,轉變為現在70%靠觀光生活。
這樣的轉變,絕非偶然,亦非一蹴可及。102年起由小琉球自發推動,後由屏東縣政府頒布的3浬海域禁用刺網政策,可說是一大關鍵。這一步,先讓所有的刺網網具不得攜帶出港,減少海巡人員在海上判斷及執法上的困難 *
*目前基隆市、新北市、台南市、屏東縣、台東縣及澎湖縣皆有刺網相關限制使用公告,但多流於形式的公告,並未確實執行,原因即在於,對海上違法漁業要進行取締的舉證工作十分困難。
2013年1月1日開始,屏東縣政府正式實施「距岸3浬海域禁止使用各類刺網作業,並禁止攜帶各類刺網具進出琉球各漁港」的措施,這是國內少數由漁會自行發起禁止刺網漁具使用的案例。
小琉球之所以能夠成功推動禁用刺網,漁會的角色十分重要。漁會推廣專員李益利表示,禁用刺網的措施,一開始必定遭遇阻力,但是,大家也都清楚,沿近海的漁獲狀況一年不如一年,如果小琉球漁民不團結起來走出第一步,如何管制其他縣市船隊(拖網、焚寄網)進小琉球專屬漁業區的捕撈行為。「大家應該了解,3海浬的範圍是小魚長大的地方,如果連這個區域都這樣死命拖(網),以後哪來大魚可抓?」李益利說。
推動禁用刺網後,由漁會申請離島建設基金組成海岸志工隊,每星期定期至海底打撈垃圾,除了觀光帶來的垃圾,更重要的是將過去堆積的廢棄漁網撈上岸。那些廢棄漁網,在海底成為奪命終結站(死亡陷阱)一般,所有大魚小魚、甚至蝦子螃蟹,只要經過被卡住,就成為網上的亡魂。過去,綠蠵龜也常被卡在漁網上動彈不得,最後窒息而死。
花了兩年的時間,總算清除了小琉球海底大部分的廢棄網具。但要管制刺網的使用,勢必還是得組成巡守隊才是,畢竟,小琉球沒有海巡的艦艇常駐,非法漁業的巡察,得靠自己來。這時,李益利靈機一動,想到小琉球有許多的釣客,可以組成一個巡守隊,於是,一行3-4人,搭著漁會CTS級的公務船「小白」,成了小琉球漁業資源保育的最佳守門員!
刺網,分成底刺網、中層刺網及表層刺網,根據目標魚種的不同,有不同的網目大小,以抓飛魚來說,使用的是表層刺網,網目大小約為2.5-3公分,這是針對飛魚的網具,如果是鬼頭刀或旗魚等大魚游過,網目會被撞破。但是,如果一口氣使用多層刺網,大、中、小網目皆有的,就成為海中「死亡陷阱」,會將不同體型大小的魚、蝦蟹、甚至海龜,一網打盡。
永續觀光模式
其實,禁用刺網的推動,並非如此順利,在觀光收益尚未展現的時候,需要一股決心以及”不斷的溝通”。並且,並非刺網不再使用了,海龜就能因此靠近。因為,水底下還有大量被棄置的網具,成為海龜的奪魂鋸。
李益利說,海底漁具的清除,才是讓海龜能夠靠岸的重要因素,過去常見廢棄漁網上卡住而死亡的魚、蟹及海龜,對於要靠近覓食藻類,或是上沙灘產卵的海龜來說,是一道不能逾越的牆。過去小琉球人知道有綠蠵龜,但看過的人並不多,然而,這兩年下來,綠蠵龜成了小琉球的象徵,遊客來到小琉球,就是要看綠蠵龜。
在台灣,沿海的鄉鎮發展旅遊,多半是以吃聞名。到東港要吃櫻花蝦吃黑鮪魚,到花蓮要吃曼波魚,到東石要吃蚵仔,到成功要吃旗魚。但這些旅遊方式,其實是消耗性的,曾經去過許多的度假海島,發現台灣的條件其實並沒有差太多,只是,經營的方式大不同。我們能想到的海洋生態旅遊行程,想來想去,也只有花東賞鯨。
小琉球因為海龜回來了,發展出以海龜為主要號召的生態旅遊,附帶的,還有潮間帶的生態觀察。目前杉福及漁埕尾兩處潮間帶,遊客必須在當地解說員的帶領下才能進行海洋生物的觀察,解說員必須經由屏東縣政府的訓練,通過鑑定才能上場。解說員的任務除了帶領遊客進行生態體驗,同時也具有約束遊客行為的責任。
小琉球的旅遊模式,已從消耗式的捕上來吃,轉變為將生物留在海裡,創造永續性利用的發展方式。
漁業復甦
環境變好了,帶來了觀光客,創造出就業機會,同時,也讓魚變多了。去年,小琉球的紅目鰱大豐收,漁期維持了半年,這是過去10年少見的情況。「如果是過去,有紅目鰱底拖網船就進來了,一掃而空,哪可能留到半年」李益利說。因為小琉球自發性的禁用刺網,並有公務船定時進行巡護,讓其他縣市漁船心有顧忌,比較不敢為所欲為。此外,在海洋保育志工的維護下,沿岸200米的保護區,龍蝦、海膽、海尾藻復原情況良好,釣客也反映,「港口附近就能釣到3-4斤大的白毛,無簡單!」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2010年去沙巴,一個人的潛水費用是5000元台幣,如果要進入管制的西巴丹Sipadan,更要10000元以上,並且得3個月提前預約才行。吸引歐美遊客大量前往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西巴丹有為數不少的綠蠵龜及鯊魚。那次一趟潛水,沒看到鯊魚,但看到5隻海龜,其中有一隻背甲長1.5米的大海龜,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現在的小琉球,令人驚訝的是,不用下水,光走在海岸線上,俯視即是的海龜,一路走過去,看到了7隻的海龜,目測每隻都有1.2米以上,密度之高,距離之近,實在令人覺得,為什麼要花大錢出國,自己的海龜卻不知道自己保護呢?
曾經問過一個問題:請問大家為什麼期待出國?是為了大山大海的風景?還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呢?如果是前者,台灣從玉山到墾丁,只要2天的時間,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如此的短距離內,涵蓋寒帶到熱帶的生態系統;如果是後者,台灣有16個原住民族,南島語言有20多種,我們出國前,先認識了台灣多少呢?
同樣的潮間帶,不同的體驗
「其實,小琉球的潮間帶很豐富,但如果未曾慢慢走、細細品嘗,那不過就是一般的海岸」
帶著遊客到潮間帶進行生態觀察,最長曾經帶過一趟6小時導覽的王添正(阿添)談到目前蜂擁而至的旅遊團,語氣間略帶惋惜地說。
阿添是小琉球最早投入帶遊客至潮間帶進行生態導覽的人,他平時不帶遊客時,也會帶著老婆及小孩到潮間帶進行觀察,除了海參、海膽、海葵之外,讓他最為驚奇的是夜間才出沒的生物,像是海蛞蝓。
過去小琉球的淺坪珊瑚礁在退潮時,有許多藍色的海星,相當漂亮,但近年來,海星少了很多,反而是海膽多了不少。這可能跟遊客隨意撿拾帶回家有關。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重複發生,阿添在每一趟解說前,都會很慎重地告訴他帶來的遊客們,千萬要聽他的解說。走在潮間帶,不可避免會對海洋生物產生影響,但如何在自然觀察及野生動物保育間取得個平衡,是他最想傳達的概念。
「如過你們看到有人在撿海星,那代表有人在買。一隻海星賣了10元,即使不多,但只要有人買,就會有人願意做這種辛苦的無本生意。」阿添想做的,就是改變這種消費型態,讓美麗的自然資源,留在環境中,創造更多的感動及永續的收益。
系列文下一篇:龜之島,你好嗎?-派大星:我支持總量管制
【本系列文章由100mountain登山網贊助採訪經費,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協助,但不干涉寫作方向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