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火龍果栽種5年暴增上千頃 批發價創新低

最近正值紅肉火龍果上市季節,不過近年因火龍果價格大好,許多農民搶種,五年增加一千公頃,今年台北果菜市場批發價創下歷年新低,一公斤不到30元,且持續有農民投入栽培,農委會坦言火龍果今年面積已近飽和,呼籲農民避開7、8月水果盛產期,用電照或疏果將產季延長到冬天。

兩、三年前,火龍果還是每甲地年收百萬的明星產業,除了疏果或延長產季,未來到底該何去何從?許多農民呼籲打開外銷,但目前國際上的白肉火龍果市場幾乎都被越南吃下,熟悉業界的人建議,台灣若想外銷,應主打國際上較少見的紅肉品種,同時整合農民,管理品質、後續保鮮、檢疫問題,才有能力在國際市場拚搏。

五年增1000公頃,價格掉新低

范振清的果園很繽紛,白色燈泡掛滿支架,火龍果的衣裳五顏六色,穿著咖啡色牛皮紙袋的果子,再過一周就能採收,藍色的則還要一個月,這是他首創的分色套袋法,確保每顆火龍果的品質達到最好狀態。

「火龍果好種但不好顧,雖然可採收6~10批,南部甚至可到20批,但我都只採6、7批,一千棵的花,我摘掉800棵。」他說,火龍果不必拚產量,量少質精,顧客吃過一次後自然會回流。

2013年,范振清率領台中外埔紅龍果產銷班第1班,獲選農委會年度十大產銷班,他種的火龍果,在拍賣市場曾創下每公斤240元天價,每年產季還沒到,老客戶的電話自動打過來。

但並不是每個農民都這麼想。火龍果的正式名稱為紅龍果,原產於中南美洲,台灣自1983年引進後,經過品種改良、栽培技術管理,原本「無滋無味」、只能放在供桌上的火龍果,躍升成餐桌主角,每公斤價格破百,許多農民前仆後繼投入,面積從五年前的877公頃,暴增到現在的1800公頃,有些農民為了求大量,有花就留,產量遽增價格下跌,還連帶影響到品質。

根據農委會7月發佈的生產預測,今年火龍果產量可能比去年多18%,主要集中在彰化、屏東、南投、台南、台中等地。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副研究員劉碧鵑表示,台灣種紅肉和白肉的比例大約在6:4或7:3,火龍果需水量少、省工好栽培、收穫期長,而且從開始栽培到收成只要一年多,很少果樹這麼快,資金回收迅速,加上價格好,最近幾年經常有農民來問種苗哪裡買,這幾年內銷差不多到巔峰了,3、4年前就不斷呼籲農民,種之前先確定自己的通路在哪。

南投農民劉國欽無奈地說,去年火龍果批發價一公斤有7、80元,現在跌到30元,還要僱人來套袋,只能勉強打平成本,「去年市場就警告不要再種了,但也不能禁止別的農民來種。」

范振清注重疏果、套袋、調節產期,建立口碑後不怕沒市場。
范振清注重疏果、套袋、調節產期,建立口碑後不怕沒市場。

外銷找通路,得先整合生產者

內銷逐漸飽和,有農民開始發展外銷,台中外埔紅龍果產銷班近年曾出口白肉種到新加坡和日本,但數量不穩定,有熟悉業界的人指出,目前國際上大多以越南出口的白肉品種為主,但越南大面積栽培、人工成本低,台灣價格打不過,反而是台灣近年大量栽培的紅肉品種很有潛力,市場少見,若真要外銷,應加強規格、酸度、甜度等品質管理,以及後續保存、檢疫處理,維持外銷果品質。

以往台灣的火龍果出口都是單打獨鬥,由貿易商找產銷班、農民個別交易,劉國欽說,以前曾出口日本,為了避免夾帶果實蠅要先燻蒸,「但到了日本就爛掉了」,試過一次後就不敢了,目前外銷地只有中國,但中國近年也越種越多。

根據農委會統計,近年台灣火龍果出口量隨著產量逐步上升,2010年僅176公斤,前年提升到44噸,去年一口氣躍升到157噸,其中85%到了中國,加拿大則有一成,其餘才是香港、日本等國。

越南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火龍果出口國,劉碧鵑說,越南的火龍果出口有點類似紐西蘭奇異果,都由單一業者出口,整合農民,建立標準SOP維持品質,台灣則大多是小農,若真要外銷,必須先整合起來,不能只是價格滑落時才想到,必須前一年就和貿易商談好,符合外銷國品質,才能長久穩定。

不過他認為台灣的農民會套袋,用藥、栽培管理的觀念也比越南好,安全性比較高,目前已經向日本提出紅肉種的外銷申請,日方還在審核檢疫問題。

范振清認為,台灣的火龍果不像越南有草腥味,水分多甜度又高,品質沒話說,政府應整合生產,輔導外銷管理措施,提升外銷品質。

分散產期,避免一窩蜂栽培價格崩盤

雖然今年價格比往年低,不過農委會糧食生產組組長翁震炘認為不算崩盤,應是產季初期現象,火龍果一年可開7、8次花以上,白肉種產季在6~10月,紅肉種5~12月,比較熱的屏東地區甚至可以更早上市,但市場的火龍果最常集中在頭一次花,加上今年太熱,原本8、9月開的花提前,量一下子變多,大約到了9、10月後,每公斤價格便可回升到100元。

不過他也坦言,火龍果每公斤成本約21元,以現在的價格來看,1800公頃差不多飽和了。

劉碧鵑觀察,今年結果高峰期特別明顯,可能是因乾旱期太長,下雨後同時大量開花,這週和上周都爆大量,但可能三週後又沒了,因此建議農民不要在這時採摘,適時疏果。

近年許多火龍果農民在園子裡裝上燈泡,把產期延長到冬天,翁震炘說,在市場漸趨飽和的情況下,只能控制產量或產期,例如一個枝條只留一顆果,或是利用光照,把產期延長到隔年1月,7、8月有荔枝、芒果、西瓜等盛產,之後只剩柑橘類,農民若能適時調節產期,可補足秋冬水果缺口。

他說,台灣每年1~4月還要從馬來西亞進口200多噸紅肉火龍果,「農民不是不能繼續種,但若無法調節產季,擠在7、8月,就得承受比較低的價格。」

不論是外銷、疏果或電照調產期,范振清提醒火龍果新進農民,可以加入產銷班或農民團體,好好思考通路在哪裡,建立自己的品牌,不要一窩蜂投入種植。

火龍果近年成為市場新寵,卻也有崩盤疑慮(圖/彭昱融攝)

火龍果近年成為市場新寵,卻也有崩盤疑慮(圖/彭昱融攝)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