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平地橫山梨,口感粗又酸,遠不及高海拔的梨山梨好吃,當時中部一帶農民便嘗試嫁接梨山的梨穗,以橫山梨為母體卻能產出高接梨,但梨山梨穗的價格水漲船高,數量稀少,另一位勇敢的大湖梨農黃永松鋌而走險,帶著裝有百萬現金的皮箱,遠赴日本福島說服日本農民賣出梨穗,政府後來也才開放進口梨穗,從此開啟台灣梨業蓬勃發展。
但黃永松一直低調不願多談這段往事,有人登門拜訪時,甚至擔心:「是不是警察要來抓他我?」研究者古雪雲表示,在那樣的時代裡,黃老先生承擔了開拓的責任與壓力,以十足的冒險精神,在政府尚未提出解方前,就為農業創新尋找一條活路。
-780x520.jpg)
橫山粗梨轉型 東勢張榕生領頭嫁接
每年6月到8月是台灣高接梨的產季,放眼台三線上,苗栗三灣至台中東勢一帶,農民正殷勤得採收結實纍纍的梨子。高接梨生成就是在早春時,將已休眠完成的梨樹枝條剪下,立即送至平地,利用高接方法,嫁接到平地梨上,使剪下的傷口處能很快癒合而萌芽。
台灣高接梨的誕生來自東勢農民張榕生之手,他在63年將橫山梨的徒長枝接上本土高山的新世紀梨花穗,成功使得梨樹開花、長出細梨來,隨後,台中農業改良場著手研究,並在67年開始向民間推廣。
削減好的梨穗需將傷口對好,利用膠布纏緊。
-780x520.jpg)
梨山梨穗搶不到 貿易商鼓吹黃永松赴日買梨穗
大湖梨農黃永松在64年和父親一同經營位於鯉魚潭水庫附近的一塊梨園,初期因為高接梨技術還不純熟,他和父親仍固守著橫山梨的栽種,直到台中改良場開始推廣,他開始轉而吸收高接梨技術,沒想到不到幾年,他就奪得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獎,還獲得當時總統蔣經國親自授獎。
黃永松在74年獲獎後,便被台北的貿易商相中,詢問他是否願意去日本一趟「偷渡」日本梨穗回來。原來在76年之前,平地的高接梨梨穗多取自梨山,但因為高接梨技術開發後,市場價格好促使全台面積激增,梨山的梨穗頓時供不應求,因此便有商人將腦筋動到進口梨穗上。
教日人剪花苞 允諾來年回來買
隔2年的10月,黃永松和貿易商便提著一皮箱的現金,闖關到日本福島去,「每天早上8點就得上山教日本農民剪花苞(梨穗),當時我說把梨穗剪掉,明年我會再來買,日本人都不願相信,也沒聽過台灣的高接梨技術,以為我們是要拿來種,直到隔年4月,他們的農民來台灣了解後才肯賣。」
不過日本農民願意賣梨穗並沒有讓黃永松大鬆一口氣,「畢竟過去梨穗是他們不要的東西,但我們卻當成寶貝,所以頭幾年,他們剪枝後就任由埋在土裡、被雪凍傷,當時也沒有裁剪的服務,第一年從日本來的梨穗長達180公分,幾乎跟人一樣高。」
-780x540.jpg)
冒險偷渡日本梨穗 承擔壓力、成為先驅
第一年進口的梨穗主要供大湖及東勢一帶使用,但早期因為是海運私自進口,梨穗沒有獲得良好的冷藏,「很多梨穗到手後都悶死了,成功率只有3到4成。」
回想當年,黃永松仍覺得:「很苦!很苦!」第一年他帶著好幾百萬現金想到日本買梨穗,差點遭海關人員檔下。他還記得,頭幾年政府尚未開放進口梨穗時,當時貿易商偷渡的梨穗貨櫃裡,外層總會鋪上小魚干和海苔,貨櫃裡頭才是真正的日本梨穗。
就在黃永松去完福島的隔年,政府透過專案讓青果合作社辦理梨穗進口,民國79年政府因民間需求開始開放各農民團體申請,就時序比對,他默默推動進口梨穗的在台合法化,成了這個領域的先驅。
日本人不相信黃永松剪梨穗是用在嫁接,還派員到台灣梨園確認。(圖片提供/古雪雲)
民間搶在政府前 為創新找出路
黃永松這段冒險史之所以被挖掘,來自苗栗縣政府行政處副處長古雪雲的碩士論文。古雪雲畢業自嘉義農林學校(現為嘉義大學),她曾在台灣省糧食局擔任生產調查員,後來轉往縣政府農務科任職,她在前幾年進入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經濟與社會研究所進修,便決定以其長期觀察苗栗的梨產業作為論文題目。
古雪雲說,其實直到前幾年她與黃老先生接觸時,黃老先生都不太願意談及那段往事,甚至質問她:「是不是警察要來抓他的?」她表示,在那樣的時代裡,黃老先生承擔了很多開拓的責任,雖然他身為客家人卻有著十足的冒險精神,在政府尚未提出解方前,就為農業創新尋找一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