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信】訂雜誌附食材,「日本食通信」串聯產消社群力

日本的雜誌附錄向來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但附上海鮮、肉類和蔬菜等生鮮食材的雜誌,想必沒看過吧?

東北食通信誕生、日本食通信聯盟成立

2013年7月,每月寄送介紹食材、產地和生產者的情報誌與食材的「東北食通信」創刊,讀者可以加入會員限定的臉書團體與生產者直接交流、參加活動,還能用CSA(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方式,每月付款支持喜歡的農友。

主編高橋博之想透過食通信,直接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城市與鄉村。他曾擔任兩期的岩手縣議員,在任期間深刻感受到農林漁業的衰退、生產者的高齡化、地方的過疏化,311之後出馬競選縣長,落選後成立了NPO東北開墾,幾經摸索,於前年發行了食材加情報誌「東北食通信」。

不只東北,日本各地的第一級產業都面臨相似的問題,為了將「食通信」推展到全國、讓產銷社群順利扎根,20144「日本食通信聯盟」成立,與一般加盟的方式不同,聯盟制能發揮各地方特色,大家一同成長、相互刺激,由各主編一同構成的、每三個月一次的「聯盟營運會議」決定全體的規定與方針。

大家都是擁有共同目標的夥伴,北海道食通信的創刊派對,東北、東松島等其他的主編也主動前往參加

大家都是擁有共同目標的夥伴,北海道食通信的創刊派對,東北、東松島等其他的主編也主動前往參加

食材加情報誌的形式、商標、利用規則、know-how、網路系統等由全體共有,其他舉凡發行地方大小、發行頻率、雜誌形式、社群經營、雜誌概念、定價等皆可自由決定。

聯盟的目標是三年要催生100個食通信,截至今年七月,已有四國、東松島、新潟、山形、下北半島、築地、北海道12部創刊,到年底還有8部要發行,並有許多單位表達辦雜誌的意願,堪稱近年最受矚目的新媒體。

不同地方的食通信,大小、版型、設計等都不一樣

不同地方的食通信,大小、版型、設計等都不一樣

以生產者為中心、緊密連結的社群力量

想辦雜誌,必須先經過聯盟營運會議的審核。

辦雜誌有許多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想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推銷家鄉物產」的想法還不夠,而是要以生產者為主。例如東北食通信五月號介紹的山形鶴岡鼠關港,與其他漁港相比,年輕漁夫很多,這是因為他們很早就意識到高齡化問題,積極的辦活動吸引人潮。透過具體的事例,讓讀者更有共鳴。

食材與情報誌寄送到家裡後,利用會員限定臉書社團討論食材、分享料理,能夠發揮持續的影響力,因此食通信特別重視社群的經營。同時他們也發現,不管編輯部怎麼用心回覆,生產者有無直接與讀者互動,後續成效相差非常大,因此也會鼓勵生產者盡量使用臉書。

日本食通信聯盟的方式,共用系統與食材+情報誌的模式,其餘皆自由發揮

日本食通信聯盟的方式,共用系統與食材+情報誌的模式,其餘皆自由發揮

許多生產者直接聽到讀者的感想與回饋,都表示非常開心,不僅讓社群互動更加熱烈,食通信舉辦活動時更是義不容辭的共襄盛舉,無形之中凝聚了堅強的社群力量,更產生了許多美好的行動。

例如東北食通信有次介紹了由農家長谷川純一代代採種、会津傳統蔬菜「小菊南瓜」,由於在來種的種子非常珍貴,讀者們主動發起了「將種子寄還給長谷川先生」的活動;甚至還有讀者主動企劃產地拜訪,展開熱烈的交流,對食通信編輯部來說,這是他們最期盼的結果。

常有人開玩笑說,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可見其難度。但食通信透過經營會議與主編限定的臉書社群,分享訣竅與經驗,交換彼此近況,甚至在創刊初期,日本食通信還會有專人提供協助。當有新的食通信創刊時,對各家主編來說,就像自己的事一樣,往往會自掏腰包、不遠千里前往參加創刊派對。

每個食通信是一個個小社群,整個日本食通信則是個大社群,印證了日本近年強調人與人的連結、回歸社群的風潮。

五月底,正逢三月創刊的山形食通信舉辦餐會前夕,上下游在東京訪問了創辦人兼主編的松本典子,藉以具體了解山形的現況與食通信的可能性。

一起合作餐會的大家

一起合作餐會的大家

「情報」加「食材」,傳達山形魅力

台灣透過日劇「阿信」與紀錄片導演小川伸介認識山形,農村意象深入人心。直到今天,山形仍然以第一級產業為主,西面日本海、東擁群山,孕育了豐富的物產,特有的在來種作物高達一百六十多種,是全日本第一,由於冬天漫長無法耕作,從以前就有食用山菜、野草的傳統,堪稱食材的寶庫,加上自成一格的飲食文化,讓在埼玉成長、東京求學工作的松本驚嘆連連。

因為擔任在來作物紀錄片<<復甦的食譜(よみがえりのレシピ)>>的宣傳,她與導演渡辺智史相識相戀,結婚之後便決定搬到山形。和先生一同拜訪在來作物生產者時,發現大部份都超過六十歲、而且普遍悲觀:「種這個沒多少錢,我靠年金還可以過得下去,但絕不想讓小孩繼承。」

代代繼承自祖先的在來種數量稀少,許多品種的生產者甚至只有一兩人,「去年還看到老人家下田,今年就聽說做不來、不做了很多在來作物就這樣消失了。」例如曾出現在紀錄片中,上紅下白、成彎曲「ㄑ」字型的藤沢蕪菁,脆甜柔軟又帶有獨特辛辣味,目前僅剩一對父子種植。

「很多人看完電影都覺得很感動,可是感動要怎麼延續下去?要怎麼把感動轉變成實際的行動?」松本煩惱許久,就在這時知道了「東北食通信」。

編雜誌、拍電影、寫故事,這些都是傳達情報的方式,但如果只有這樣是不夠的,把「情報」與「食材」一起送達讀者面前,有生產者故事、有食材介紹,然後還能讓人實際嚐到山形的味道,那在來作物的魅力或許能傳達的更加完整。

きくらげ寫成「木耳」,一邊說著一邊把木耳放到耳朵旁邊,淘氣的木耳農家鈴木,才24歲

きくらげ寫成「木耳」,一邊說著一邊把木耳放到耳朵旁邊,淘氣的木耳農家鈴木,才24歲

用味蕾理解山形

在來作物的消失,也與飲食文化的改變有關。

從前大多做成漬物煮物,但現在不吃漬物、家中不開伙的人增加,食物選擇性提高、外食方便,許多日曬風乾的保存法、山菜的事前處理、醃漬的方法會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即使食材送到還不夠,過去怎麼吃、現在可以怎麼吃,松本不只紀錄傳統做法,還會請山形的餐廳幫忙設計食譜。

如創刊號所介紹的山菜「うるい(urui)」,在地的常見吃法是用昆布、醬油或鹽醃上一、兩個小時的「淺漬」,但配上山形產的鮭魚,用蒜頭和橄欖油乾煎,或做成義大利麵都十分美味,「看著山形食通信,大家就知道可以去哪些餐廳。」

她積極的在東京辦餐會和料理教室、推出山形之旅,頻繁地往返山形、東京兩地,為的就是要串起都市與地方的交流,「我的目標是增加山形的粉絲,讓大家想來山形!」  

(左)創刊號的食材:山菜うるい(urui)、白鮭、黃綠日本芥末。日本的木耳幾乎都是中國進口,芥末是芥末菜種子磨成粉,僅剩山形有(右)器皿也是由日本山形當地陶藝家的作品。

為了下一代,要讓第一級產業復甦

山形食通信主編松本典子(攝影:簡嘉潁)
山形食通信主編松本典子(攝影:簡嘉潁)

翻開山形食通信第一期,日本白鮭復育的故事、野菜農家的作業情景、餐廳主廚的訪談、器皿的介紹,這些都是松本東奔西跑、上山下海完成的,「雖然也希望有人手,但目前撰稿部分還是我一個人。」驚人的是她有個才一歲多的女兒,忍不住問她,沒想過等女兒大一點再開始嗎?「一開始也有點不安,不知道能否兼顧育兒和工作,但不趕快開始,在來作物是不等人的,」她話鋒一轉:「其實這也是為了女兒那一代。」

松本一家住在山形北邊的鶴岡市,但該區並沒有跟女兒同齡的孩子,許多婆婆媽媽見她帶女兒出門,總會感嘆「好久沒看到小孩嘍」,藉著山形食通信,讓人感受更多第一級產業的魅力,也希望能成為整合山形情報、進入山形的入口,讓更多人回鄉、下鄉。

「希望女兒大了以後,還能夠像我小時候一樣,周圍有稻田、有螢火蟲,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就是要留下一個能夠安居樂業的山形。」

山形食通信才剛剛踏出第一步,生產與消費、地方與都市的交流正在確實擴大中。

兩個人一起「木耳」

兩個人一起「木耳」

日本食通信聯盟:http://taberu.me

山形食通信:http://taberu.me/yamagata/

(【日本通信】系列文章由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日本通信系列閱讀,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