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清溪川專美 中港大排如何從醜鴨變天鵝?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是許多都市人嚮往卻難以實現的家園藍圖,不過在環保署和前台北縣政府歷時3年的中港大排整治計畫,讓這個美夢「實現一半」。現在中港大排已是當地人夜間、假日的休憩區、導覽標的,環保署更期盼將這條「台版清溪川」的治水經驗分享給其他縣市政府。

Jpeg

中港大排曾為污水匯聚「黑龍江」

位於新北市新莊區自立街到中港二橋的中港河廊道,曾是地方居民口中的「黑龍江」。8年前,還未整治的中港河道混雜五股工業區的廢水和新莊市民的家庭汙水,一遇到夏季暴雨、颱風更是「臭水橫流」,讓新莊居民苦不堪言;部分排水道甚至加蓋成停車場,只求「眼不見為淨」。

不過在前台北縣政府的規劃和環保署的經費支援下,開始整治由自立街到貴子坑溪的中港大排,總共歷時3年、花費21億元才完工。其工法是將新莊市15萬人的家庭汙水額外排入新設的箱涵中,統一送到八里汙水處理廠處理,直接排除「惡臭源」;而五股工業區的廢水,需先經廢水處理廠處理才能排入中港大排中。

重視居民意見 為保留路樹忍受交通黑暗

然而「新設箱涵」的計畫旋即引起地方居民的「熱烈討論」。水質保護處長葉俊宏說,將路樹移植、明挖道路、埋下新箱涵,「是最省經費、省工的施作方法,但地方居民強烈表達希望留下路樹的意願。」已經住在新莊昌隆里20年的謝堂樹說,當初會極力爭取保留路樹,是考量「整體生態地景。」

他解釋,環顧整個中港大排,都是水泥建築,如果「只有藍帶河道」,放眼望去仍是灰色的水泥地景,「所以一定要搭配『綠帶』才能有生態樣貌。」而為了保留路樹、施做綠美化,只好將原計畫變更,改成將箱涵埋入道路底下,但代價就是部分路段陷入交通黑暗期,且停車場還須拆除,工程也多耗費半年。

環保署水質保護處長葉俊宏說,「現在回顧,這些犧牲其實滿值得的,」雖然當時總共辦了100多場公聽會,但採納居民意見、凝聚共識的結果,卻換來一條都市中的生態廊道,不只水不臭了,還加入防洪、減碳、教育、休憩的功能。

中港大排成為城市的「生態廊道」,是新莊市民假日的休憩園地。(環保署提供)
中港大排成為城市的「生態廊道」,是新莊市民假日的休憩園地。(環保署提供)

謝堂樹就說,現在社區大學已有54人組成導覽志工隊,他也是其中一員。「我們每個月還會定時、定點進行導覽,」介紹各種臨水植物和新莊市街的發展歷程,讓大排整治工程結合社區活動,凝聚地方情感和榮譽感,讓整治排水道的工程不再侷限於硬體施作、維護養工。

葉俊宏認為,中港大排的經驗和成果堪稱是「台版清溪川」。他說清溪川是流經韓國首爾的河流,在1970年代都市快速發展下,從明渠變暗渠,水質也從清水變廢水。2003年市長李明博開始推動整治工程,拆除高架橋、拓寬河道、進行綠美化,也成了首爾的新景點。

原本惡臭難聞的中港大排,如今連白鷺鷥也愛駐足。(環保署提供)
原本惡臭難聞的中港大排,如今連白鷺鷥也愛駐足。(環保署提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