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產銷履歷(簡稱TAP)改為「一籤一碼」後,昨(2)傳出第一起偽造標籤的案件。經農委會追查,漁民戴義憲至少在一個月內都有偽造行為;農委會表示,TAP追溯條碼一定「獨一無二」,偽造標籤可透過資料庫追查,呼籲業者不要投機取巧,損害制度信譽。
目前戴姓業者水產品已全數下架、回收,農委會更將追查重點放在是否有未驗證的產品,卻貼有TAP標籤的情形,也將釐清相關驗證單位是否盡到稽查業者的義務。
農委會也坦言,有在評估是否要增加貼紙的防偽性,但考量農民申請成本、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程度,暫時不會有進一步的措施。
通路收購數和貼紙列印數不符
嘉義縣農業處追查,戴義憲在嘉義東石自行養殖、生產牡蠣(俗稱蚵仔),且經海洋大學驗證、具TAP資格;而他又和當地文蛤漁民合作,協助文蛤包裝,而包裝作業經嘉義大學驗證、具TAP資格。
但稽查人員在市場抽驗時,發現貼有戴義憲資料的牡蠣產品「資料對不攏」,驗證機構應標記為「海洋大學」,卻標籤為「嘉義大學」。
原先稽查人員以為是「套印時出錯」,但在進入資料平台查對漁民列印的貼紙時,發現應為800張,但中間通路商卻反應有「1120件的收購量,比列印貼紙數多」,才向上游、戴義憲追查,進而揭露整起偽造標籤事件。
農委會呼籲消費者參與監督
農委會企劃處企劃科技正王聞淨表示,現行TAP貼紙上都印有「獨一無二的條碼」,就像身分證字號一樣,絕對不會「鬧雙胞」。
王聞淨隨即拿出手機,向上下游記者展示心美農產行生產的「番茄-牛心番茄」TAP標籤,其上標有「10408079223-97494」整組條碼;其中,前項1040807為包裝時間,9223為生產批號,97494則是隨機亂碼,以此確保整組TAP條碼是獨一無二的,也是農政單位進行管理、查核的重點依據。
因此,不肖業者想鑽制度漏洞,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漏印、增印一兩個號碼,或是重複使用標籤貼紙。但漏印、增印號碼的風險是當民眾用QRcode掃描,連結到網頁時,會發現資料對不起來,偽標籤當場現形。
雖然重複使用貼紙,不易被民眾抓包,但企劃處科長傅子煜說,「我們在向消費者推廣TAP時,也會向消費者募集購買照片,透過徵集照片的方式,來查核是否有重複條碼的情況。」
另外,在後端系統上也可利用異常「網路流量」來進行管理;也就是說,假設業者重複使用100張偽標籤,就會有相對應20、30多位民眾透過QRcode連結到追溯網站上查詢,從後台掌握「異常多的流量」,就會進一步追查流量增加的原因。
加強防偽,成本須納入考量
由於整起事件屬農民逕行偽造產銷履歷標籤的情況,傅子煜坦言農政單位有考慮過增加「防偽雷射標籤」、「防偽浮水印」等相應措施,但相對的也會造成農民申請成本增加、產品價格上揚,「辛苦建立的制度,是希望讓農友有申請意願、消費者接受,而不是讓農友卻步。」
但農政單位也不能放任不肖業者不斷鑽漏洞,讓守法者不願再守法、失去消費者信任,因此「我們也得試著增加非正式的稽查方式,像剛才說的向消費大眾募集照片。」
而農委會也會不斷向驗證單位查核,加強制度把關力道。以戴義憲偽標事件而言,農委會已要求海洋大學、嘉義大學追查除文蛤、牡蠣外,其他水產標籤是否有問題?而為何過去驗證單位在例行稽查把關時,卻沒進一步發現疑點?
傅子煜強調,依照《農產品生產驗證管理辦法》,戴義憲可處3萬到15萬元行政罰鍰,而驗證機關也須負連帶責任;傅子煜進一步表示,目前仍在釐清戴義憲是否有使用其他非經驗證的水產品混充TAP水產品,如果確定戴義憲在非經驗證的水產品上貼有TAP標籤,將可處20萬到100萬元罰鍰。
至於戴義憲案是否涉及刑法「偽造文書罪」,農委會仍在進一步研討;但站在農委會立場,傅子煜說「還是希望能夠有即時的裁罰,才能有嚇阻力。」
this is a good way to Start the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