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以稻貫之,遊佐町的循環農業(1)與日本生協相遇

編按:本文介紹與「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長期合作的日本山形縣的遊佐町農協,如何建立長達45年的合作關係,消費者團體與產地互相影響,消遊佐町也從純粹的稻米種植逐步發展循環農業及能源自給,甚至自己的福利照護體系。本文為系列之一。

日本政府的稻米掌控

1965,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生活協同組合)從牛奶共同購買運動出發,最初的牛奶共同購買團體還有個名字叫「世田谷生活俱樂部」,在共購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事件,發起人岩根邦雄和夥伴開始認真思考「牛奶究竟是什麼?」,「便宜就沒好貨嗎?」,「加工牛乳真的比較營養,還是華而不實呢?」

這一場深刻的牛奶共同購買,在不斷思辨反省和行動修正之下,他們發現資本主義運作大量生產大量製造的「商品」存在諸多的問題和矛盾,消費者基本的「需要」和資本家創造出的「想要」是必需釐清,生活俱樂部生協進而確立追求「使用價值」,捨棄「交換價值」的基調。

生活俱樂部起步階段,日本還處在「配給米」的年代。因應戰爭和戰後的物資控管,1942年東條內閣頒布了「食糧管理法」,這是影響日本稻米生產和流通的關鍵因素。這段期間日本人民是憑著國家發給的「米榖通帳」,每月到米行購買配額的米。為滿足國内的糧食需求,日本政府一方面進口稻米,一方面也鼓勵農民擴大栽種、增加產量,並由國家統一收購。

但1960年美日簽訂安保條約,日本納入美國保護傘下,不得不接受美國龐大的農產輸出。於是日本政府將農業重心轉到畜產上,以符合美國大量出口榖物飼料、擴增國際市場的目標。迎合美國政府,代價是犧牲日本農民,1969年日本政府提出「減反政策」,以農民廢耕即可領補助為誘因,就是為了要削減水稻栽種。從鼓勵增產到獎助廢耕,這種形同消滅農民的政策,很多農民是無法諒解的。

山形農民與生協共同稻米買賣限制

不甘心被迫放棄的農民起身行動,1970年底一位來自山形縣新余目農協的年輕米農國井清一,載了一卡車兩噸的白米來東京,因為還是米糧管制時代,為了避人耳目還在白米上蓋滿白蘿蔔。原本國井清一還自信滿滿,因為他想把日本最好吃的山形縣庄內米載來東京直接販售,城市的主婦肯定會買單。

沒想到賣了好幾天,兩噸的米還是賣不完,因為不敢把剩下的米載回去,只好到處找人介紹,轉輾之際剛好遇到岩根邦雄夫婦,因岩根太太是來自山形縣,故決定幫這位家鄉的年輕人,兩噸的米在生活俱樂部社員的共購下迅速賣完。

這是生活俱樂部和山形縣的稻米初次交會的起點。不過後來新余目農協不太相信剛起步的生活俱樂部之付款能力,並沒有繼續合作。但透過友人介紹,岩根先生認識了同屬山形縣的遊佐町農協,遊佐町農協池田理事長和岩根先生理念一致,都想以「產地直銷」的方式為日本米農尋找出路。

但當時,消費合作社不能直接向農業合作社購買稻米,這樣的「合作想法」在當時可是「非法交易」,一旦被查獲可是犯法。生活俱樂部生協決定挑戰惡法,於是在1972年向東京都政府提出陳情案,希望開放消費合作社申請米糧零售商的限制,剛好日本政府也有意放寬,這歷時二十多年的米糧配給才告結束。生活俱樂部終於取得米糧零售牌照,但又經過一番努力才取得遊佐生產的米,也成為全日本第一個「產地指定方式」的實例。

這一段革命情誼延續到今日,山形縣的遊佐米仍佔生活俱樂部生協稻米共購總量的六成,也是生協刊物文宣品和網站常標榜的重要品項,更重要的是遊佐町和生活俱樂部也發展出更緊密的互動和協力(註1)

(左)遊佐町自古就是重要稻米產地,舊時山居倉庫的搬運工是女性擔任,一包米有六十公斤重,五包是揹了三百公斤(右)現在與生協合作的「遊you米」

提擕,遊佐町與生活俱樂部的協力

原遊佐町農協,後來經合併目前已改名為JA庄內綠。當地農家有1200多戶,其中有500戶是生活俱樂部的生產者。整個生活俱樂部的稻米共購(全國),從最初的3000俵(1俵是60公斤),目前已來到10萬俵(600萬公斤)。而供應給生活俱樂部的農產,從稻米慢慢擴增到飼料用米、加工用米、大豆、油菜子和蔬菜等,透過減農藥栽培,強化環保永續型農業的實踐,由生產和消費兩端擕手全面守護食物的基地。(系列待續)

系列閱讀:

以稻貫之,遊佐町的循環農業(1)與日本生協相遇

以稻貫之,遊佐町的循環農業(2)產地餐桌深刻連結

以稻貫之,遊佐町的循環農業(3)進步的穀倉與農協

註1: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遊佐農協合作歷程,參見賴青松《從廚房看天下》之〈產地直銷的先鋒─遊佐米〉P23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