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魚家族300多種 1/4在台灣

若問小朋友是誰住在深海的大鳳梨裡?他們都能答出海綿寶寶;不過若問誰住在深海裡,又會發光?小朋友就不一定答得出來。

其實若是愛好魚群和海洋的孩子,可能答得出是「鮟鱇魚」,還能說出牠們有「發光的小燈籠」來誘捕小魚,還有「母大公小」的特性;然而這些答案其實都只「對一半」。

甫獲十大傑出青年、現任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的何宣慶說,民眾普遍認知的「鮟鱇魚」是專指深海鮟鱇魚,但仍有部分深海鮟鱇不會發光,也只有少部分的深海鮟鱇「母大公小」;其實他初踏學術領域,就是從研究深海鮟鱇魚開始,上下游記者特別專訪何宣慶,向民眾介紹鮟鱇魚家族的故事。

世界可見300多種鮟鱇魚,有1/4在台灣

目前世界上可辨識的鮟鱇魚家族,在學術上分成鮟鱇亞目、畢魚亞目、蝙蝠魚亞目等3個亞目,其下共有18科、72屬、348種,而在台灣可以發現的超過90種,約佔世界的1/4左右。

牠們分布在海平面下數十公尺到數千公尺不等,因此又可以分成淺海鮟鱇魚和深海鮟鱇魚。

通常深海深海鮟鱇魚的外表多呈深色、黑色,加上棲息於深海中,為了適應極高高的水壓,深海鮟鱇魚體內的硬礦物質成分稀少,身體構造也多以水為主,因此體格柔軟。

而民眾認知會「發光」的特性,其實只有深海鮟鱇魚才有,但也有少部分的深海鮟鱇魚不會發光。

由於牠們的第一背鰭特化成「吻觸手」(illicium,或暱稱「釣竿」),末端的「餌球」(Esca)附有共生的發光菌,能藉此吸引深海魚類靠近,藉機捕食。

像這款梵氏巨棘鮟鱇(【Gigantactis vanhoeffeni】)就具有這些典型特性,而牠們沒有肋骨,所以可以將胃撐大,極盡可能的大啖獵物;且牙齒強壯還倒勾,一入血盆大口只能自求多福。

梵氏巨棘鮟鱇體色深,吻觸手上附有發光的「餌球」,是典型的深海鮟鱇魚。(圖/何宣慶提供)
梵氏巨棘鮟鱇體色深,吻觸手上附有發光的「餌球」,是典型的深海鮟鱇魚。(圖/何宣慶提供)

第一個發表的新魚種:邵氏蟾鮟鱇

何宣慶發表的第一個新深海魚種即是「邵氏蟾鮟鱇(【Bufoceratias shaoi】)」,其實是以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邵廣昭大名命名,剛發現時一度以為分類應是「新科」或「新屬」。

但2002年前往法國自然史博物館參訪時,卻意外發現法國人收有邵氏蟾鮟鱇的標本,但不知道物種,最後證實只是新種。

邵氏蟾鮟鱇的特徵是吻觸手位於背部且十分短,末端發光的餌球有許多分支,和其他深海鮟鱇親戚不同。

邵氏蟾鮟鱇的餌球疏散,是最大的特色,其名稱邵氏取自中研院博士邵廣昭。(圖/何宣慶提供)
邵氏蟾鮟鱇的餌球疏散,是最大的特色,其名稱邵氏取自中研院博士邵廣昭。(圖/何宣慶提供)

爬得比游得快,淺海鮟鱇魚還是火鍋料

棲息在海平面下數十到兩千公尺內的淺海鮟鱇魚家族,雖然和深海淺海鮟鱇魚親戚一樣都有吻觸手和餌球,但淺海鮟鱇魚的餌球缺乏發光菌,所以不會發光,且外觀顏色也較鮮豔、美麗。

像條紋躄魚(【Antennarius striatus】,躄音同畢,又名「五角虎魚」、「娃娃魚」),生活在珊瑚礁岩,因此牠們的胸鰭十分強壯,爬得比游得還快;而牠們的外觀顏色鮮豔,有時也被當作水族動物飼養。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條紋躄魚可以在珊瑚礁岩發現,牠們的胸鰭強壯有力,用爬的比游得還快。(圖/梁小姐提供)

另一類名為單棘躄魚(【Chaunx spp. 】,又名蟾蜍魚)的淺海鮟鱇,皮膚呈現鮮豔的紅色,由於有些民眾認 為牠的肉質接近「青蛙肉」而具有經濟價值;另外一些淺海鮟鱇也是日本火鍋料理的常見佳餚。

不過單棘躄魚的吻觸手很短、餌球蓬鬆;過去全球的資料庫中只有幾十種,近年何宣慶的研究團隊陸續發表9個新品種,預計未來能有更多新種出現。

單棘躄魚的肉質據說像「青蛙肉」,因此具有經濟價值。(圖/何宣慶提供)
單棘躄魚的肉質據說像「青蛙肉」,因此具有經濟價值。(圖/何宣慶提供)

新聞小辭典:

300多種鮟鱇魚,都可以稱做「鮟鱇」,但如何讓世界各地每位學者都知道彼此研究的「鮟鱇魚」是同一種呢?因此生物學界以18世紀瑞典學者林奈訂定的「二名法」為標準,將物種以「界、門、綱、目、科、屬、種」7個分類,賦予每個生物都有獨一無二的名字。

遠藤擬鮟鱇在分類學上屬「鮟鱇科」,在日本有許多「鮟鱇魚火鍋」就是食用這科魚種。(圖/何宣慶提供)
遠藤擬鮟鱇在分類學上屬「鮟鱇科」,在日本有許多「鮟鱇魚火鍋」就是食用這科魚種。(圖/何宣慶提供)

延伸閱讀:逛遍全球魚市場 何宣慶挖寶做研究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