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全家拼有機 結合里仁、天和試水溫

便利商店競爭激烈,日本早有便利商店推出不用添加物的現做便當,日本全家甚至和卡拉ok店合作經營,臺灣全家也積極跟上腳步。

台灣全家今年陸續和吉野家、大樹藥局、里仁合作,今天更攜手頂級有機店「天和鮮物」設立複合超商,在全家南海店全台首創「鮮食調理吧」,選用當季有機、無農藥食材,現點現做肉燥飯、炊飯以及14款便當,雖然便當單價130元起跳,是一般便利商店的兩倍,不過試賣一週口碑不錯,預計明年穩定後再開3~5家複合店。

1426196_1207137429313833_4306116531946644495_n
攝影/林慧貞

異業結盟,超商搶佔銀髮客群

台灣全家的主要股東是日商全家便利商店,全台共有2987間,僅次於7-11的5000家,為了打破7-11勢力,以及全聯等通路社區化的威脅,全家積極異業結盟,今年5月和「大樹藥局」合作,開設全台第一家24小時藥局超商,9月引進「吉野家」現點現做牛丼,本月25日在78家門市導入「里仁」有機專區,和天和鮮物合作則是延續大樹、吉野家的複合超商概念。

南海店共有482項天和產品,佔全店二成,不過空間廣達一半,除了加工品和生鮮蔬果、麵包,全家還特別引進6個冷凍冰箱,販售天和最引以為傲的自家水、畜產品;最大賣點是引進現場料理吧台,當天現煮有機白米、味増湯、現打蔬果汁和精力湯,五分鐘內帶著走。

天和鮮物董事長劉天和今年剛獲得農業界最高榮譽「神農獎」,在有機界早已大名鼎鼎,但他坦言到現在都還在虧錢,和超商結盟主要是為了拓展客群,天和消費者主要是30~45歲以上的銀髮族、媽媽、孕婦,一般超商大多在15~30歲,消費單價較低,不過上週便當試營運後,吸引不少銀髮族進便利超商,採買天和產品者,消費單價從100提升到1000元,未來希望帶動業績成長三成、來客數增加一成。

一般天和商品都賣到有機商家,此間店是天和7家直營店外,商品最齊全的店,且超商快速流動人群,有助於擴展品牌知名度。

全家便利商店曾做過內部調查,發現主力消費群是15~34歲,平均到店數一週超過5次,但只要超過35歲,到店數便會明顯減少,一路降低到50歲的3次,而台灣人口中位數即將邁入40歲。董事長葉榮廷說,此次希望主打35~50歲族群,南海路聚集辦公、商家、住宅,很有潛力,明年希望在商辦聚集處,多開3~5間複合超商測試。

1919352_1207136615980581_3827124297826977240_n
天和鮮物董事長劉天和(左二)、全家便利超商董事長葉榮廷(右二)攝影/林慧貞

超商大戰白熱化,特色化是趨勢

其實異業結盟在日本不是新鮮事,日本全家早已發現標準化的時代過去了,改走特色化路線,除了原有的一般FamilyMart之外,選定辦公室、飯店、著名觀光景點或有特殊消費階層的地點,設計融入在地的新全家體系「Famima」,強調生活質感,用木頭櫃販售高檔文具,甚至還見得到台灣茶。

東京傳統全家也加入新元素,和隔壁的卡拉ok結盟,買了熱食直接外帶到隔壁,成功製造話題。

89
日本全家Famima販售特別挑選的茶品系列,其中也有台灣烏龍茶(圖片來源/Famima/官網)

天和加盟全家 一級戰區試水溫

台灣外食族增加,現點現做料理可能是未來超商趨勢,但因人力和空間、配置不易,目前超商大多採取半成品熱食,例如微波食品,或關東煮、烤蕃薯、烤玉米。

全家先前曾推出果汁現打失敗,這次雖看準熱食市場,但也不敢貿然全部投入,和吉野家目前只合作現點牛丼,且極力要求「最少空間、人力」,這次天和採加盟形式,必須包辦收銀、理貨到熱食調理等;超商龍頭7-11的原則則是「店中店」制度,直接引進星巴克、無印良品等專櫃。

南海路雖然商機大,但競爭相當激烈,距全家十分鐘就能走到有機商店棉花田、里仁,附近還有全聯,也不缺吉野家、摩斯等速食店,全家能否在一級戰區成功轉型仍有待觀察。

一位住在附近30多年的郭姓婦人,平常不吃超商麵包,今天路過全家首次買了麵包。他表示,平常就有購買有機食品的習慣,但天和產品單價比附近有機店高一些,可能比較辛苦,熱食區和麵包比較吸引人。

全家南海店店長呂建德也印證了這點,他說,試營運期間便當和炊飯賣最好,冷凍水產則主要吸引天和既有熟客,麵包則是因沒有化學添加物,香味比一般麵包店淡,民眾還在習慣,但吃過的人回流度很高,看好未來市場。

天和鮮物x全家南海店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20號

便當開賣時間:11:00~15:00、17:30~20:30

7791_1207135235980719_154614962597043162_n
攝影/林慧貞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