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雞長這麼快是因為打了生長激素…」類似傳言不斷,日前又有出版社在國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中重提此事,氣得畜產專家直批鬼扯,就連中華民國養雞協會也準備向出版社提告。
究竟白肉雞飼養過程施打生長激素是「子虛烏有」還是「真有其事」?如果是沒有的事,那為何現今白肉雞飼養32天左右就可上市?反觀土雞卻需4到5個月?快跟著《上下游》一起一探究竟。
一、白肉雞到底有沒有打「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謠傳數十年,難道以前真的沒人用過嗎?有的雞農從小聽到大,卻「只聞其名不見其物」。今年養雞邁入第8年的嘉義農二代黃勝裕說,小時候跟著爸爸養雞時就有耳聞「生長激素」,但從來沒看過。
黃勝裕猜測,早期父執輩一代養雞都會在飼料添加抗生素,讓雞擁有抵抗力,抵禦細菌性疾病的入侵,這類飼料農政單位稱作「含藥物飼料添加劑」,但也有一說是「含藥物生長促進劑」,可能是因為「生長促進」這些字眼遭他人曲解,誤以為雞隻吃了能促進長大,因此以訛傳訛至今。
熟悉家禽市場運作的華駝有限公司經理李鑫聰則說,早期飼養量少,農民會拿廚餘或碎玉米角給雞吃,因為營養不均衡,養出來的雞都瘦瘦的,農民只好到鄉間飼料店買「飼料」給雞吃,飼料店員在兜售時都會佯稱是「生長激素」,因此農民信以為真流傳開來。
但其實一袋手掌般大小、價格約為200元的飼料,裡頭就是礦物質、電解質、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農民因長期餵食單一食物,雞長的不健康,飼料店只是利用這一點配出相襯的營養飼料而已。
還有一種說法是,雞生長過程有機會感染新城病、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可利查(或稱傳染性鼻炎)、雞痘等疾病,李鑫聰說,這類疾病都需施打相對應的疫苗來預防,因而被誤會為「生長激素」。
雖然畜產人士宣稱沒有生長激素,不過人類醫療上確實有利用生長激素來治療小孩長不高的問題,阿根廷足球隊好手梅西(Lionel Messi)便是一例,這類患者因為腦下垂體無法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需注射生長激素治療。這類療程所費不貲,根據小兒科醫師說法,一般4歲半幼童開始治療,每天需注射一劑,一劑要價約400元,一個月大約需花費上萬元。
李鑫聰直言,一隻白肉雞售價不超過100元,雞農不可能花比成本還高的價錢打生長激素,而且只要飼料配得好,雞隻就能長得強壯,根本不必仰賴生長激素提高雞隻成長率。
二、為什麼現在的雞長那麼快就可上市?
如果白肉雞沒打生長激素,長那麼快的原因是什麼?關鍵魔法就是「育種技術」。雞農黃勝裕以及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副研究員林義福不約而同提到,育種公司透過選拔,從上百隻雞挑選長得高、增重快的1、2隻公雞和母雞保留下來,進行交配繁衍後代,這就是「育種」,道理和人類的優生學一樣。
黃勝裕補充,國外原育種公司生產的種雞是「祖父母代」,生長出來的下一代送到台灣稱作「父母代」,再經過基因選拔賣到各養雞場就是「商用肉雞」,每一代育種都需持續屏除不好的基因,同時還要防止基因太接近的雞種交配,以免生出基因缺陷的後代。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兼任教授李淵百也曾撰文提到,台灣大約在1963年引進白肉雞,當時白肉雞需飼養8週才能達到2公斤上市體重,這50年來育種技術不斷精進,如今飼養大約5、6週,白肉雞就可以長到2公斤。
目前國產白肉雞主要有三個品種,分別是愛拔益加(AA)、樂斯(Ross)和科寶(Cobb),三個品種的白肉雞飼料轉化率大約介於1.5到1.6間,換句話說,雞隻吃1.5到1.6公斤的飼料就可增重1公斤,雞吃的飼料變少了,卻能增加相同的體重。
何謂飼料轉換率?育種公司提升育種技術時,也會提升雞隻飼料換肉的效能,也就是雞隻吃下飼料後增重的比率。根據1998年《世界家禽學會中華民國分會季訊》資料顯示,當時白肉雞飼料轉換率為2,也就是雞隻吃2公斤的飼料可增重1公斤,現在吃1.5公斤飼料就可增重一公斤。
三、雞長得快不只靠育種?
除了育種技術外,飼料配方的進步也是一大因素。黃勝裕說,雞的腸道短,吃完飼料大約4個小時就會排便,因此餵食的飼料配方越精緻,才能讓白肉雞的吸收率更好。
基本上,剛出生一日齡的雛雞到2週只能吃粉末飼料,由於此時雞隻的腸胃吸收還不夠好,飼料廠通常會添加魚粉補充動物性蛋白,同時維生素的比例也會比較高,等到2週後,飼料中含有的動物性蛋白以及維生素都會下修,待雞隻長到21天後適口性好,便能開始吃粗玉米,此時還會添加胺基酸、礦物質等營養素補充養分。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全世界的家雞已完成基因解序,台灣也成功建立種畜禽基因條碼監測體系。林義福說,未來面對雞隻好發的疾病,科學家可透過現有的基因解序資料,找出致病基因。也就是說選育出腸道健康的白肉雞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報道中幾個問題請教:
1.報導中所出現的華駝公司, 經google後發現是動物藥品的工司, 但在報導中卻刻意不提, 以「熟悉家禽市場運作的華駝公司」作為介紹。這樣是否有刻意影響讀者判斷可信度之嫌呢?同樣一句話,從雞農或做雞市場的人口中、研究的學者口中、以及跟藥品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公司口中,讀者產生的觀感會不一樣。如果是要做闢遙正視聽的報導,我想這些小地方也需要注意
2.一袋手掌般大小的飼料,就要價200元,以飼料來說實在是天價。如果只是解決雞隻營養不良,很難相信雞農會去購買這麼貴的東西,除非這東西有藥的效果,或者被宣稱有藥的效果。而我想農民要是餵下去看不到效果,我想也不會持續購買。所以那一袋裡面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疑點很大,不是嗎?
3.以人用的生長激素和動物用的相比,說實在沒什麼意義,動物用藥製程可能不一樣,又由於安全門檻不一樣,可以便宜非常多。事實上美國歷史上是真的有一段時間在雞身上使用人造雌激素,後來被禁止了。而生長激素即使無法口服,需要用施打的,也應該都有可能降到有經濟效益的價格,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打疫苗就划算, 打生長激素就太貴不划算。我覺得為肉雞打生長激素闢謠的論述中, 這個地方是有最多疑點的
4.就市場所見, 肉雞與放山雞進入市場的時候, 體型有非常大的分別, 或許可以做一份比較, 肉雞32天或48天內的生長曲線, 出貨時的重量, 放山雞6個月內的生長曲線, 以及出貨時的重量, 應該也有幫助闢謠。
我覺得您的問題是故意從錯誤的角度出發,為要維持雞隻有打生長激素的觀念而提出的:
1. 現行許多飼料添加物無論有無藥性,都被歸類在動物用藥之列,這您可以上防檢局官網查詢動物用藥藥號跟成分用途驗證,那請問您作為飼料添加劑廠商,是否需要擁有動物用藥的販售資格才能製作、進口、販賣?那這種廠商在登記時是否得以動物藥品公司登記?
從上下文觀之,很明顯華鴕公司是經營飼料添加物相關廠商,本來就很清楚的說明廠商角色,就報導之信雅達而言,已無須多做說明,若抓著這點抨擊隱瞞廠商身份,是否過於臆測?
實際上,理解產業現況的非利益相關者,跟本不存在,請問到底有哪個關係雞隻有無打荷爾蒙的團體,被認為是沒有直接利害關係且參與生產過程?
我覺得您做此批判前,應該要先理解,這種不科學的謠言現況本質就是消費者不夠關心、理解產業徵兆,如此苛責記者找利益相關人取證時,是否也該追討消費者長期對養雞產業理解匱乏的根本責任呢?
2. 文中已提及一掌200元的物品,是前文的「含藥物生長促進劑」,後文亦提及這是彌補單一飼料原料來源的營養不足,用常理想,請問你是要自行蒐集各種飼料原料以湊足完整營養素成本較為低廉,還是用最低廉的大宗物料配上少許的營養添加劑較為便宜?
簡單而言,是吃最便宜的穀類熱量來源加上複方維生素礦物質錠比較便宜?還是均衡攝取各種蔬菜水果肉類澱粉類比較便宜?
相信如此簡單的道理,您應該不難理解才對。
3. 所有技術能經濟化,都必須仰賴規模化生產才能壓低成本,若您信誓旦旦已經有足夠便宜的動物生長荷爾蒙(含施打成本)的方案,又被國內白肉雞業者廣泛使用,那如何不列入防檢局動物用藥管制?又在何處大規模製造生產或進口而不受管制?
這種常理問題,唯有陰謀論可以解釋之。
更啟人疑竇的是,台灣相關食農教育團體及保持此懷疑之公民,長久以來為何未見這些人實際追查揭發廠商大規模生產並兜售生長激素的非法行為(或官商勾結)?反而是辦食農教育持續宣傳類似觀念,並去推行有機驗證去幫部分農友背書產品不含生長激素?
這中間的利益問題我認為才是更值得被探討的。
4. 生長曲線更是無助於闢謠,因為放山雞的成長曲線本來就慢,白肉雞本來就快,這您拿畜試所或各校畜產系的研究報告就有,請問連毫無證據的規模化經濟化生長激素生產法你都能信其有了,拿出兩種雞(實驗室養的、不打生長激素的、但兩種雞差異頗大的)生長曲線,像您這類的懷疑論者不是會拿這種圖信誓旦旦的說有打激素?
若對白肉雞為何長得快 也可以參考這影片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sj-5c4I88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0vEXpirbNU
可以專家看一起這個影片,釋疑一下嗎 ?
24天長大 ?
1天1劑400元那麼我可以來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