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曾文水庫與大埔社區的願景想像

「位於水庫集水區,是限制,也是契機。」

自民國62年曾文水庫完工後,大埔鄉6百多甲地、7百多戶人家被水淹沒,多數人遷居至鄰近水庫的位置,也就是現在的大埔社區。若不是聽到當地人的口述歷史,實在很難想像,在水庫淹沒以前,這裡曾是阡陌稻田;人口規模之大,也曾有辦法支持戲院在此駐足。(戲院在鄉村是十分罕見的,原台南縣除了麻豆有戲院以外,其他地區皆無)。

DSCN9794-2
曾文水庫(105.04.05攝)

「搬到山上後,受限於地形,居民大多只能種水果,造成了產業單一性,而這方面的收入是不夠支持生活的,農閒時要到市區去兼差,也因此留下來的多是老人家。」也因此,曾文水庫組被賦予的任務,即是協助當地規劃生態旅遊方案,藉由水庫周邊的旅遊資源,發展觀光、提升當地經濟收入。

但此地交通不便,光從市區來到大埔,就需花費一至兩個鐘頭。「因為交通不便,建議實行長期的活動,用打工換宿吸引年輕人。未來將須詢問大埔村農民對於大學生打工換宿的意見,評估可行性;參考當地已有的規劃,創造更多玩法;並尋找旅遊業者,從車站接駁旅客至大埔,共乘也可減少污染。」學生們以一個外地、客觀的角度,侃侃而談地表達對於大埔的想像。
圖片1
學生與居民對談(105.05.15攝)

但對於當地人而言,發展生態旅遊的收入是不穩定的,換作是自己,也會希望遊客多多益善。我想起後壁土溝的作法,社區旅遊只做六日,剩下的五天讓環境恢復原貌。「綠色旅遊應該是一個副業的想法,不是主業,一年到頭都在作生態旅遊是要修正的,所以居民一到五作本業還是可以照顧自己的生活,這是很重要的,才是可長可久的、可以永續的做法。」

也因此,同學們延伸發想的有機農業方案,更顯得重要。「大埔水質很好,農作物以天然山泉水去灌溉。又因位於水源保護區,農藥有所規範,這可以變成另一種品牌。」

老師也補充:「在水庫淹沒區,類似大埔地區在台灣有很多。放廣來看,別的水庫淹沒區,如何定義自己的機會在哪裡?可以再進一步有更多的發想。在限制很高的環境,最重要的是有當地人願意將這些方案視為機會,想要進一步參與,才會有後續的可行性。」

文字編輯BY小編

更多文章請見「曾文溪流域共學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zengwen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