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跟著台灣交換生了解中國農業

作者:黃鈞灝

中國這幾年來的變化已經是世界中不可忽視的存在,然而當時還待在台灣的我,眼裡的中國仍然像是蒙了層紗一般,仔細想想,從改革開放、中國製造、紅色供應鏈…真要我講還真的說不上來我對中國能有多少了解,直到踏上這塊土地後,試著從農業的角度記錄目前為止我所經歷的種種,至此還只是描繪出其中一小部分而已,中國在農業領域中一方面希望能在農業科技發展中獨占鰲頭,另一方面又要回頭照顧農村以彌補城鄉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各個環節所造成的影響可以攸關到上億人的福祉,甚至是影響到國際社會,所以我認為既然他是這樣的一個存在,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忽略,亦或是將其納入我們學習思量的對象之一,趁著這次交換的機會,我想講講我個人對中國農業的了解。

中國農業的優勢

達成中國糧食總產量「十二年連續增長」

1.政府部門重視

從2004年連續13年在「中央一號文件」[1]關注三農議題上(農村、農業、農民),中國當局在這幾年來不間斷的在農業各個方面的議題中做政策上的指導,像是在水利建設、農業機械化、農業技術推廣、鼓勵農村土地流轉[2]、強化農村金融、確保糧食大部分自給、農村脫貧、農村福利制度先行[3]、發展農村六級產業……。

顯示中國當局在所有產業當中,還是希望穩定農業、農村的發展,並且可以發現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4]在農業政策制定上是以國際情勢和跨部會之間所做的綜合規劃,目前「中央一號文件」側重的點仍然是以確保糧食安全為主,並在加強國內產業在抵禦國外農產品的競爭力上如火如荼的進行農村供給側改革[5]

圖一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陳章良老師也參與過幾次「中央一號文件」的制定,他提到在每年9月左右的時候,陳錫文同志(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就會提早把大家找來開始想明年的一號檔要討論農業的哪些項目,希望趕在10月就能提前上交到中央審閱,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中央的農業領導人對農業相當重視。

而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十二連增」對全球的意義在於確保國際糧食價格穩定,目前中國糧食自給率計算上,如果將大豆算作糧食,中國糧食自給率為90%左右,不算大豆時,中國糧食自給率將達到97%,主要是因為大豆多用於飼料及油料的用途上,而且由於中國在大豆生產成本上無法與國際市場上的大豆價格競爭,導致目前大豆為中國糧食進口最大宗的作物。

圖二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農業科技發展與黑龍江省耕地面積擴展

東北地區的土地是土壤類別中最肥沃的黑土地,生育期在5個月左右,一年一熟,然而直播稻生育後期會有低溫冷害的風險,因此東北目前已經全面推廣工廠化育秧,使整個水稻的生育期能提前二到三週,避過後期的冷害,也往北擴展了種植面積,並且全面機械化,在中國糧食增產中佔了很大的比例。

中國農業的挑戰

目前的中國糧食生產上發生了一件怪現象,在國內連續十二年的糧食增產下,目前總產量已經來到了6.2億噸,與官方預估的糧食需求量(6.4億噸)相去不遠,然而此時從國際市場上進口的糧食量還是一年年的攀升,另外國庫的儲備容量卻當場爆滿,目前地方上正不斷加蓋糧倉來應付從農民手中收購的大批糧食,到底中國農業出了甚麼狀況?

圖三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國內糧價本身就高

1.政府持續增加的補助造就國內的高糧價

首先,要了解這個問題得先從中國政府給農民連年提高的補助講起,回到2003年當時的全中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連續來到第5年負成長,為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民種植糧食的意願,政府開始加強農業政策上的力度。

在2004年中央第一號文件中提及三農議題後,先後推行了三項農業上重大的政策,第一項取消農業稅;第二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第三項實施最低收購價制度,也是最影響農民種植意願的,這三項政策直接扭轉了原本不斷在萎縮的耕地面積,幫農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也對中國的糧食增產做出巨大的貢獻。

除此之外在推行糧食最低收購價的過程中發現,隨著物價的上漲,農民的生產成本也在提高,因此為了能更明確的反映不斷在提高的成本,政府在糧食收購價上每年也有相對應提價,例如在玉米臨時收儲價格上,從2008年來就不斷的在調漲,從原本平均每斤0.76元[6]到了2014年漲到平均每斤1.13元的價格,確保農民們有一定水平的收入。

2008年至2014年東北三省與內蒙古的玉米臨時收儲價格

圖四

資料來源:http://www.grainnet.cn/news/detail-20141126-38884.html

然而這個提價幅度在各個糧食作物中也產生了新的問題,比如小麥2004年最初小麥價格為0.72元,提到2014年最低價格已經變成1.18元,粳稻當初0.75元,現在1.55元,整個稻穀提價幅度高達106%。

當國外的糧食進口進來時,國內加工廠一看到外國糧食價格低、品質又好,當然是選擇進口外國糧食,那麼國產的糧食怎麼辦?只好由政府這個市場上最大的買家收下,可是國庫快要裝不下了,這個問題尤其是在近幾年來玉米生產上中國政府不得不做出調整,但是現階段導致的是各地都為了即將要入倉的糧食不斷的加蓋糧倉,所以中國糧食雖然在政府的保護價格下不停的增長,但是整體顯示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仍然不夠。

生產成本上升

1.勞動力成本

中國現在的農村社會面臨的是勞動力人口不足、人口老化等社會問題,而位在農村的加工廠或是地方企業又因為缺乏勞動力,導致勞力成本快速上升,直接影響的是部分農作物在採收期間,農場主找不到工人幫忙收穫的窘境。

陳章良老師在演講中提到最近實際去各個農場查看時,越來越多農場老闆都沒辦法再用往年的工資雇到足夠數量的採收工人,缺工和工資上漲的情形已經威脅到地方的在地農產業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農村中只剩「386199部隊」38指的是婦女、61指小孩、99指老人,描繪出農村勞力不足、以及人口外流的問題。

2.土地流轉費

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業即是一戶農家作為一個生產單位,都是自己家種自己家的地,所以沒有土地租金價格,也沒有勞動力成本,不過由於每戶平均的耕地面積小,加上當前農村人口外流以及勞力成本上升的趨勢下,推廣農業機械化才能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

當前中國農場經營規模與世界許多農業生產大國相比下差距非常懸殊,因此讓土地集中到專業的生產大戶手上成了中國政府目前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並在2002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讓原先擁有農地使用權的農民多了發包農地的權利,可以長期的將農地的使用經營權轉移到其他生產者手上,更有利於整合農地實施機械化栽培,然而土地承包後也增加了實際生產者在糧食生產上多了土地流轉費的成本,加上規模化的生產中計入了早期農村社會中不包含的人事成本,也間接的擠壓了生產者的利潤。

圖五

資料來源:國際統計年鑑-2014

其他因素

1.人民幣升值

進入新世紀以後中國開始進行匯率改革,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不斷貶值,這對糧價影響非常大。簡單來講,同樣100美元的糧食在2004年時運來中國不計運輸成本是賣830人民幣左右(見下表),但是十年過後人民幣升值了,同樣是100美元的糧食,一到中國海關卻降到接近600元人民幣,光是在匯率上的影響就讓國外的糧食便宜了200元人民幣,整整少了四分之一的價格,這對中國國內生產糧食的農民來說,無形之中就少了一大截競爭力。

圖六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國際油價大跌

另外,國際石油價格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過去每桶價格幾乎都是在一百美元以上,不過自從美國開採頁岩以後,現在價格降了超過二分之一,馬上影響的就是海運價格,現在能源價格下跌使得海運成本大大降低,實際的運費就連2014年當時的一半都不到,也降低了國際上糧食進入中國的運輸成本。

總結下來,中國農業在這十二年來糧食持續增產下,大致上確保了糧食自給率,政府政策的支援是激勵農民種植更多糧食最主要的誘因,然而將力度集中在主糧作物上,使得其他種類的作物(像是大豆)格外依賴從國外進口,除此之外,由於不斷抬高的糧食收購價這幾年來已經遠遠高於市場行情,一方面造成國內收購廠商只剩政府一人獨大,另一方面也因為價格戰上競爭不過,因而不斷進口國外糧食,導致現在中國出現「三量齊升」的狀況,所以目前中國政府希望能從農村供給側改革中解決當前遇到的難題。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公布歷年每桶油價漲幅

圖七

資料來源:http://www.100ppi.com/mac/world_zt—ZT22.html

中國農業的出路?

簡單整理陳章良老師在演講中總結中國農業未來需要發展的項目

1.提高土地流轉效率

2.建立農產品冷鏈加工、運輸、儲藏系統

3.善用無人機具減少勞動成本,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

4.利用物聯網(掌握雨量、氣候、土壤、種過的作物、病蟲草害的變化、溫度、濕度)以及大數據資料,精確掌握農業資源的利用

5.電子商務在未來農產品運銷上的優勢

6.部分消費族群對於有機農業及生態環境的重視

7.農業保險制度以及農村金融服務

作者想法

作為當時背景下所制定的政策,如今在不同時空中我們當然不能相提並論,因為在當年有當初執政者的考量,以前的政策之所以能持續下去也就是因為解決了當時的問題,所以對於先前的政策所衍生的問題,應當作為當前改革的機會,而非視為失敗的結果,我喜歡舉當初台灣休耕政策的例子,為了鼓勵農地休耕甚至還貼給農民補助,對於現在糧食自給率低、國土又少得可憐的台灣來說實在不是一個好方法,但是在當初的確快速的緩解了稻米生產過剩的危機,因此如果能審慎評估一件事的始末,我想在看一件事情時就不至於太過狹隘了。

當初在整理相關資料時,就只是想說自己對中國了解甚少,尤其提到中國農業時,腦袋頓時一片空白,想知道人口這麼多的一個國家是以什麼樣的農業型態在支撐的,加上對台灣而言,除非我們不合作,否則中國大陸都應該是我們要持續關注的對象之一吧!所以趁著這一次交換到大陸的機會,想把中國農業的發展現況記錄下來。

注1:名詞解釋
[1]【中央一號文件】每年中共發表的第一份文件,自從2004年連續13年在【中央一號文件】關注於三農議題上,儼然已經成為中共重視農村議題的專有名詞。
[2]【農村土地流轉】概念類似於台灣推行的小地主大佃農,由於中共將農地劃分成擁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個概念,擁有權是指農地由農民集體所有;承包權是指個別農戶可以讓渡原本經營的農地,但是仍然具有繼承權;擁有經營權者則是可以使用承包來的農地,來擴大農地經營規模。
[3]【農村福利制度先行】目前中共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因此得設法減小城鄉差距,所以在社會福利制度上優先在農村推行,例如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農村脫貧政策等。
[4]【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組織方式和工作機制,在中國有大量取名“領導小組”的議事協調機構,如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等。它們隸屬於黨政系統,並在特定時期擁有跨部門的協調權力,組員包含農業部部長、水利部部長、國家林業局局長…不過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屬於中央直屬機構,農業部屬於國務院組成部門,與農業部為各自獨立的關係。
[5]【農村供給側改革】指的是中國在2004年對中國糧食價格採用最低價收購制度的改革,隨著物價及農民生產成本上漲,政府公布的收購價也逐年調漲,目前已經遠遠高於市場價,由於近幾年來許多原因使得國外進口糧食以低價傾銷中國,導致中國農村糧食只能銷往國庫,
[6]單位(元/斤):在中國是時常用來衡量作物單位重量下的價格,1斤指的是500克,並非台灣的每斤=600克。造成的後果就是進口量和庫存量節節上升,因此中共希望藉著在農村供給上實施改革解決目前的困境。

注2:部分內容取自
1.中國農業大學稼穡論壇
主題:中國農業的機遇和挑戰
講者:陳章良
簡介:前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廣西省政府副主席,現任中國科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本次受邀來中國農大稼穡論壇講座中擔任第一講講師。

2.中國農業發展論壇
主題:十三五中國農業發展
講者:陳錫文
簡介:現任中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在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中受邀擔任第一講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