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珊瑚礁很壯觀,雖然沒有魚,卻有一堆垃圾。以台東成功基翬漁港來說,月初由近20名的潛水夫志工清出水下1/10垃圾,據環境資訊中心調查,當地的珊瑚礁很健康,在2012年更發現兩種新品種珊瑚,可惜被垃圾纏身,清除工作可以說刻不容緩。
協會將在基翬漁港進行珊瑚礁體檢和垃圾移除作業,但環境資訊中心專案經理林育朱說,希望能招募到8名具有熱情、願意協助調查,且至少已使用過50支氧氣瓶的潛水夫,一起為海洋努力
透過潛水夫協力,掌握台灣珊瑚礁健康
踢著蛙鞋、朝著海平面方向前進,來到離岸10多公尺處,看著眼前汪洋一片,忽然激起一陣水花,便開始奮力下潛。即便周圍只有氧氣化作氣泡的噗噗聲,沒有口令,也沒有其他聲音,但參與海底珊瑚礁調查的潛水夫夥伴早已心照不宣,彷彿能藉由心電感應完成將近一小時的調查工作。
3公尺、5公尺、10公尺,每下潛一段深度,對潛水夫耐受力的考驗。一到海底,潛水夫們變得先張開一把長100公尺、名為「穿越線(transect)」的捲尺,然後憑藉自己的「想像力」,假想穿越線能張開達5公尺粗,成為一個假想區,並觀察籠罩在假想區內的珊瑚、魚群數量,最後化作珊瑚覆蓋率、指標魚等科學數據。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畢業、現任環境資訊協會(簡稱環資)專案經理的林育朱說,珊瑚礁體檢(reef check)是由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oundation)提出的科學調查方法,期望讓各國的潛水夫成為「公民科學家」,協助珊瑚礁生態調查,同時依照各國特殊環境調整出合適的指標魚。
體檢過程往往得花費1小時,接著便會浮上水面休息,最後再進行垃圾蒐集、移除,然而實際上人工可移除的總量十分有限,為數最多的有像夾腳拖鞋、民眾衣物、尿布、衛生棉等家用垃圾,以及廢棄漁網,其中漁網最為難纏。
-660x470.jpg)
幽靈漁網遍布,抓魚也抓人
長期和環資合作的潛水教練陳玄州說,自己從事潛水工作長達30年,最害怕碰到漁網,「一碰到就會纏住,不管是氧氣瓶或是蛙鞋,解都解不開。」
他說此時只能以潛水刀、剪刀來剪除,但漁網在水中彷彿有生命一般會漂浮、「伸出觸手」,剪除過程若碰到手臂也有可能會被纏繞;而且水中剪刀也會「打滑」,只有用具止滑功能的醫療用剪刀才能有效處置。
因此他建議沒有經驗的潛水夫應先了解實作流程,最重要的原則便是避免正面對決,即不讓漁網能大面積碰觸身體的機會,「最好從側邊開始想辦法捲起來、收網。」收完後要直接以洋蔥袋或米袋裝盛,避免漁網在水中散開或再次纏繞潛水夫。
之所以水下有許多漁網,主要來自漁民棄置、無浮球(標記主人用)的「幽靈漁網」。陳玄州說,他曾清除過一張完整張開長200公尺的漁網,「因為放到水裡就變得太重,漁民丟下去就撈不上來,乾脆直接丟棄。」
當時他和另外2名潛水伕合作,雖然有浮球袋和浮力幫忙,但3名壯士還是花了20分鐘才拖上岸,便可知漁網移除困難,而且不移除又會繼續網羅魚蝦至死,徒耗海洋生命。
-660x447.jpg)
搏命清垃圾,考驗因地制宜和環境敏銳度
但這只是大原則,初次嘗試的潛水夫必須因地制宜。像基翬漁港的礁岩底部有泥沙存在,常因海浪、水流捲起導致水下視野極差,雖目前無法釐清水質是否影響珊瑚生態,但可以肯定的是會增加潛水夫的作業難度。
而以陳玄州最常清潔的新北貢寮龍峒灣地區來說,因有不少釣客活動導致海中有許多廢棄木蝦(假餌),「木蝦帶鉤子,割破潛水衣或刺傷人都有可能。」所以清除時得特別注意,並使用挖空的2公升塑膠牛奶瓶來裝。
基翬生態珊瑚礁健康,但仍有垃圾得清
目前珊瑚礁體檢的工作仍持續進行中,最近一次將在6月23、24日在台東成功基翬漁港進行。林育朱說除去年因海象不佳外,自2011年開始,環資每年都會針對基翬漁港做珊瑚礁體檢,覆蓋率約有35到45%間,屬一般狀態的珊瑚礁。
雖然生態理想,但水中垃圾仍多。以月初20多人的處理結果,總共清出1、20袋的瓶罐、漁網垃圾,但估計水中還有9/10的數量。更何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也曾於2012年,在基翬漁港發現新品種的福爾摩沙偽絲珊瑚,和柴山多杯孔珊瑚,基翬漁港的垃圾必須被正視,才能讓珊瑚礁周圍恢復正常生態。
-660x495.jpg)
非常佩服这些热血的人!